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法律传统中的无讼和谐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法律传统从本质上讲就是儒家法律传统.无讼的"和谐"观是儒家法律传统的终极追求.农耕文明、家国一体和法即刑的法律观等共同决定和影响了中国无讼和谐观的形成和发展.由于强大的历史惯性,无讼和谐观中有关道德教化、以人为本、犯罪预防、调解至上等思想对于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戴黎 《学理论》2012,(4):57-58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正义即和谐"的思想。他主张通过个人正义来实现国家正义,从而实现社会和谐。柏拉图的正义观在当代中国具有重大的价值,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和谐理念资源,包括基于阴阳五行思想的和谐自然理念,基于"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基于"中和中庸"的人际和谐的理念,发掘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的一些精炼表达,探讨传统和谐文化观,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正确理解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正义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维.社会正义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有着不同的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不能采用西方社会的正义观,也不能因袭中国传统的正义观,而是需要有和谐的正义观作为自己的理论支撑.和谐正义观既不同于形式正义观,亦有别于实质正义观,它旨在寻求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间的和谐,发挥二者在推动社会进步上的积极作用,因而可以视为一种新的类型的正义观.和谐正义观与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当代中国的实践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可以从三重维度来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理想的社会发展状态,表现为社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物质财富的殷实富足以及人的身心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科学的社会发展理念,包括系统和谐理念、渐进和谐理念以及科学的和谐动力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实的社会发展运动,是一个具体的实践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决策的做出,有着极为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中国传统文化的"责和"精神为之孕育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以空想社会主义为突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和谐观念为之提供了外在的思想文化影响;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和谐社会思想为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政治观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未曾圆满解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翻开了解决民生问题的新篇章,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政治观.因此,探讨民生政治观的思想渊源、形成和发展,凸显出中国共产党民生政治观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思想的突破和意义,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具有极强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研究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和谐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意义重大,在理论上有助于深化整个和谐问题的探讨,在实践上有助于推动国内外的和谐化进程。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和谐观以实现内圣外王的政治抱负为旨归,并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由于缺乏民主法治这一核心的和谐要素,使得中国历史上虽有和谐之名却无和谐之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坚持民主法治建设,体现与传统和谐观的本质区别。在此基础上,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和谐观又能从边缘角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很多的思想养料,主要有实施以民为本的仁政这一世俗诉求,发动制止暴政的革命这一正义措施,鼓励选贤任能的竞争这一活力机制。  相似文献   

9.
王薪宇 《学理论》2010,(14):51-52
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的身心和谐等,是和谐社会思想产生的基础。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本质的联系,是有机的统一。同时,和谐社会思想又是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承继与超越。为当代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和道德支持与保障。  相似文献   

10.
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中国文化之精髓和人文精神的核心。巴哈伊教主张废除种族、宗教、民族和政治等偏见,实现"地球乃一国,万众皆其民"的天下大同思想与儒家的"和而不同"思想对构建当代和谐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要实现世界和平及全人类团结,我们应该大力弘扬这种"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和谐观。  相似文献   

11.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是中国乃至人类的向往和追求。不但我国古代的圣人先贤们提出了社会和谐的思想。近代西方的一些思想家们也纷纷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和谐的有价值的思想观点,而真正第一次把“和谐社会”提到理论高度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则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付诸于实践,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从不同的方面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秀敏 《学理论》2013,(4):44-46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对交往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毛泽东将马克思的"世界性交往"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这些思想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性观在实践及实践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基础上,实现了对传统非实践人性观的超越;和谐人性观立足中国实际开创了实践人性观的新境界。实践人性观以现实和全面的人性超越了非实践人性观的抽象和片面的人性;中国和谐人性观继承了实践人性观的科学内涵,强调实践人性观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协调性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理念,都渗透着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4.
张娇 《学理论》2013,(20):36-37
构建和谐社会是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构建中的一个基本标志。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些基本思想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王晶晶  朱梅 《学理论》2014,(9):46-48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财政观的形成具有丰富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财政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财政观的直接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财政观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财政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土壤和民族形式,西方财政思想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财政观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劳动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马克思和谐劳动关系思想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指引,是经受了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理论的坚实基础和科学依据。加强马克思和谐劳动观的理论研究,是建立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理论的重要途径。强化马克思和谐劳动思想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加强马克思和谐劳动关系研究,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国当前发展实际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进行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研究马克思的中国观应兼具两个相关的视角:既要考察其中国观与唯物史观、世界历史理论、东方社会理论之间的层次关系,更要梳理它在西方思想家的中国观这一发展链条中的环节关系。但学界通常是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其实,马克思的中国观与西方思想家的"中华文明停滞"论和"冲击—反应"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源流关系,揭示这种关系对我们正视中国国情及其近代困境,全面理解中国社会革命的性质与道路均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学术界有各种观点.有的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辩证法思维,有的说是"总体性哲学",有的说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观,是与"斗争哲学"不同的"和谐哲学",有的说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9.
郭荣君 《学理论》2012,(10):148-149
人际关系和谐与否关系到社会秩序是否稳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在这一视野下,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尤其是儒家的"五常"道德规范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提出,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工会工作的具体体现,是通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重要作用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适应和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树立和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是当前各级工会组织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