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演义》里的马谡失街亭,人们通常都认为是由于诸葛亮用人不当,才酿成此祸。此话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孔明“平生谨慎”,何以偏偏会错用马谡?对这点,人们却往往未加深究。其实,诸葛亮这一跟头,原本是非栽不可的。因为他感情用事,亲亲疏疏,这就失去了识人治事的正确标准,也就免不了闹出乱子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在公元228年,因军事要地街亭失守,杀了先锋马谡,在历史上留下个“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掩饰了诸葛亮在决定魏蜀命运的街亭之役上的决策错误,而且还为他塑造了一个执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有许多令人称赞和值得学习的方面,他的严以律己、引咎自责便是其一。 刘皇叔驾崩白帝城时,曾对干部情况作过一次分析。说到马谡,刘备曰:“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可在以后派何人镇守街亭时,诸葛亮却忘记了先主遗训,盲目选派马谡担此大任,结果导致街亭失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挥泪”斩“马谡”杜奉文历史上有孔明挥泪斩马谡。马谡是蜀汉名将,因恃才自傲,不听忠言,失去所守的军事重镇──街亭,造成蜀伐魏的一次关键性军事行动全盘失利。为了维护铁的军纪,诸葛亮只好挥泪杀掉马谡。而现代伟人毛泽东也有“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这...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的智慧谋略及其政治、军事业绩,历来倍受称道。然而他在识人和用人方面,却被认为有重大失误。随着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播放,有关孔明“用人之误”的文章时常见诸报端,比如他“两度错用关羽”,结果走掉曹操、失去荆州;又如他“误用马谡”,导致街亭之败;还有他“无端怀疑魏延”,最后设遗计好歹要了这有功之臣的命。到头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因严重缺乏人才而亡于司马昭,等等。这些说法,都是《三国演义》里的“事实”,却并  相似文献   

6.
正提到三国时期的街亭之战,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对错用马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当回头看此事时,还是能从中汲取许多教训和经验,对我们今天的领导用人,仍有借鉴意义。一、识人的过程是长期而复杂的作为军事家、谋略家的蜀国丞相诸葛亮,其用人水平也非常人所比。那么,为什么在马谡的问题上,他会犯这样一个低级错误呢?人事管理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识人的过程是长期而复杂的,不论多么高明的领导,有时候也会出错。  相似文献   

7.
"挥泪斩马谡"是我国历史上三国时代的一个著名典故。当时,西蜀诸葛亮与北魏司马懿率领两国军队进行激战,而地处甘肃省庄浪县一个叫街亭的重要据点的得失成为胜负的关键。西蜀大将马谡自告奋勇带兵去把守街亭,诸葛亮心中虽然有些担心,但是,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若失败就处死全家,诸葛亮才勉强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将军随行,还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必须立刻回报,有事情一  相似文献   

8.
毛胜 《党的文献》2006,(6):77-78
误失街亭,是诸葛亮一生中的一大败笔。长期以来,人们谈论此事,往往将其原因归咎于马谡的华而不实,认为他好比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只懂得纸上谈兵。其实,街亭失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诸葛亮错用马谡。马谡确有才华,至少作为  相似文献   

9.
看过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人都晓得,骄纵轻敌、一意孤行的马谡因失街亭而掉了脑袋,以致历来受到人们的贬斥。可是细细想来,其实马谡亦有可敬、可学之处。 首先,他对工作的态度是严肃的、积极的。大敌当前,面对司马懿的千军万马,马谡没有丝毫畏惧,而是毛遂自荐,挺身而出,勇挑重担,毅然立下了“军令状”。 其次,他勇于承担失街亭的责任。战败归来,马谡自缚于统帅帐前领罪,既没有倚仗与诸葛亮的关系摆功劳去狡辩,也没有把罪责推到王平分兵削弱兵力 的事件上去,更没有 托人说情强调客观原 因以求照顾,而是一 人做事一人当,心…  相似文献   

10.
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遥想当年,马谡作为一员战将,刚愎自用,在事关大局的街亭一战中,不按主帅孔明的部署行事,不听属下王平的劝谏,舍水上山,结果惨遭大败,痛失街亭,使蜀军全线动摇。诸葛亮只好退兵,北伐也因此宣告失败。按说胜负乃兵家常事,但诸葛亮在处理这一事件时却用了出人意料的非常手段。其一,为严明法纪,以儆效尤,诸葛亮毅然决然将马谡处斩,这为后人留下执法如山、不徇私情的千古美谈。即便在今天讲法治的社会,这种做法也是难能可贵的,毕竟诸葛亮与马谡有着“义同兄弟”的深厚情谊。其二,为惩罚主…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三国,人们会发现刘备在没有得到诸葛亮之前,征战半生,无立锥之地;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六出祁山,终未成功。二人同时在世时,演出了一出出威武雄壮的活剧。这是二人在用人上互补的结果,但也表明刘备与诸葛亮在用人上是有差别的。一、刘备识人之眼比诸葛亮亮,诸葛亮育人之法比刘备高。刘备慧眼识诸葛亮这件事就充分表现了刘备善于识人的本事。从刘备与诸葛亮对待马谡的态度上,也能看出刘备善于识人的特点。诸葛亮对马谡十分欣赏,诸葛亮率大兵南征之所以能取得七擒孟获、安定西南的辉煌成绩,与马谡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诸葛亮采取的“攻心为上…  相似文献   

12.
法治与人情     
不论是书还是影视作品,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看一遍有一遍的感受,正所谓“温故而知新”。最近,我重读《三国演义》就感受颇深。诸葛亮精明一生,鞠躬尽瘁,留下了一世英名,但他也有不完美的地方。细想想,诸葛亮同样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尤其是在那种人身依附关系异常突出的封建制度下,不得已也需要做一些违心的事。这一点,在放关云长和斩马谡这两件事上,就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守街亭的战役中,马谡死搬教条且刚愎自用,蜀军因此丢掉了这一事关全局的战略要地。马谡确实该杀。说起该杀,我看这关云长同样是罪不容赦。华容道已围堵…  相似文献   

13.
自荐,自古以来就是人才展示和发挥才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战国时,赵国平原君使楚,毛遂自荐,助平原君完成使命。平原君盛赞曰:“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遂以为上客。三国时,诸葛亮选将守街亭。马谡请令,诸葛亮本欲不允,马谡曰:“若有差失,乞斩全家。”诸葛亮曰:“军中无戏言。”马谡曰:“愿立军令状。”结果却失掉汉中要道,诸葛亮挥泪将其斩首。可以看出,两人均是自荐,结果大相径庭,这不能不令人深思。毛遂为平原君门客,三年不被赏识,似乎并无才能。及至楚国时,见楚王拖延不决,则按剑而前,说以利害,鞭辟入里,以死相逼,促成协议,表现…  相似文献   

14.
公正无私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做了生动描述。从行文中,人们不难看出,他对“失街亭”一事的处理是完全赞同的。熟悉这段历史的人知道,这是陈寿公正无私品德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5.
前几年开始,中央提得多的是"责任政府",陆续有官员在重特大事故中被问责、免职。如今,中央正在努力建立一个"责任政党"——以"一案双查"追究党委的主体责任、纪委的监督责任。斩马谡的故事大家都熟吧,那你可知道,马谡的直接领导诸葛亮之后有什么表示?不只是流几滴眼泪那么简单,他还自贬了"三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断崖式降级。为啥?这叫责任。下属犯事,有些与领导没关,那些有点关系的,就需要领导负责任。  相似文献   

16.
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北伐曹魏,与魏将司马懿战于秦岭之西的街亭。街亭虽小但位置重要,是两军争夺焦点。诸葛亮在选派守将时,错选参军马谡,致使街亭失守。事后,诸葛亮为严肃军纪挥泪将立了"军令状"的马谡问斩,并自请处分降职三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充分展现了其从严治军的带兵之道,值得当代带兵人学习借鉴。铁的纪律不能为感情所左右。诸  相似文献   

17.
但凡思维正常的人,都有显现自己光辉面,遮掩缺失面的本能,造成客观上识人优点易,察人缺点难。领导者首先要善于发现并发挥部属的长处,但只看到长处,忽视短处,同样用不好人,甚至会害了一个人。历史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赵国的赵括是个兵法通,但只能纸上谈兵,不会活用,赵王命他带兵打仗,结果,30万大军全军覆没。诸葛亮知道马谡“熟读兵书,谙熟兵法”的长处,却忘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短处,派他把守要塞——街亭,结果失守,征  相似文献   

18.
当前选拔任用干部,实行干部考核失察追究责任制,不失为一项良举,应该大力推行。   历史上,因选人用人不当而追究选人者责任的事例不少。三国时期,诸葛亮就是在选人用人方面不当而主动请求处罚的一位开明的军事家。   秦岭之西,有个要塞,名街亭,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司马懿引兵出关,准备夺取街亭。马谡便向诸葛亮主动请缨,立下军令状去守街亭。哪知马谡骄狂自大,自恃熟读兵书,既不顾诸葛亮的指数,又不听王平副将的劝阻,结果痛失街亭。对于这位违犯法纪的败军之将。诸葛亮尽管平时与他情同手足,但为着法纪的尊严,最后还是决…  相似文献   

19.
刊海拾贝     
毛泽东看京戏 听京戏评京戏 毛泽东对京戏可谓情有独钟。他在休息的时候,爱看京戏,爱听著名京戏演员的唱片。从内容上则对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戏更感兴趣。 他在听唱《空城计》时,那种得意之情,逍遥之态,真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说:“诸葛亮之所以敢对司马懿施这一计,是因为诸葛亮太了解司马懿了,知道司马懿多疑,料定他不敢进城,所以才把城门敞开。”又说:“诸葛亮当时也是迫不得已才这样干的。”这时,我突然联想到解放战争,就问他:“主席,你是如何领导全军打败蒋介石800万军队的呢?”他给我讲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后说:“我对蒋介石太了解了,蒋介石一翘屁股,我就知道他拉啥屎!”  相似文献   

20.
提起三国时期蜀国的马谡,可说是一位妇孺皆知、赫赫有名的“败家子”。这位不到40岁的“参军”主动请缨,镇守街亭。孰料执掌权力后,刚愎自用,大大咧咧,玩忽职守,致使“汉中咽喉”——街亭,在他手中白白丢失。从此,蜀国战局急转直下。马谡本人,也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千古笑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