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哲学的"物"是马克思找寻并激活的概念,是非逻辑思维的产物,马克思借此打造新的话语框架,后期马克思主义者将心物对立等思维原则逐渐勾勒成显性的逻辑线索。"物"概念在马克思那里还保持着隐喻的特质,保持着灵活性和开放性,为而不恃。物质本体论解读模式继续强化"物"的逻辑必然式运演,引来批判,但这种论争不是一个逻辑内部可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反思和批判是批判解释学异于传统解释学的主要特征。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是其批判解释学理论发展的逻辑必然,是批判解释学式的重建。这一重建在方法上虽有可取之处,却彻底解构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是一个自20世纪后期以来至今仍被西方哲学广泛关注的概念,这种关注在于现代性始终处在批判与重建的论争中.在批判与辩护中,哈贝马斯不失为一个核心人物,他通过对传统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的双重批判,力图实现以语言为媒介、以交往为途径的哲学范式转向,提出了他的重构现代性理论.重建现代性的提出尽管有其“乌托邦式”的幻想,但理论彰显的反思批判传统、紧扣现实改革的精神对当今社会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人类的生活观,它要求人们在哲学的层面上反思生活,认清生活的历史性动态,分析现实生活过程中生存危机和生存困境,批判地实现人的合理性生存。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逻辑基点是现实生活矛盾;其思维方式是历史的生活实践思维方式;最终的目的在于缔造人的类生活,实现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5.
龙佳解  蒋红群  阮德和 《前沿》2010,(21):34-36
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钝化具有深刻的现实根源。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只有重拾马克思的"批判的武器",践行"武器的批判",去对我们时代的困境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和总结,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地走进人民,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相似文献   

6.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在170年前针对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一书写作并发表的论战性著作。这部著作一直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解读思路。从写作逻辑上看,马克思首先从现实的经济现象切入站在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立场上对蒲鲁东的经济学观点进行了彻底地批判。而对于马克思来说,他的经济学理论水平和哲学历史观的成熟程度是一个双向建构过程。因此,在解读这一文本时,我们要透过文本本身所凸显出的描述逻辑寻找到其深层的本质逻辑,揭示出马克思思路本身所蕴含的历史发生学思路,只有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这部经济学著作在马克思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资本批判是马克思哲学的时代主题与理论的中心指向,是马克思哲学走向现实的根本落脚点.从资本空间化到空间资本化的发展是资本发展的基本逻辑,空间生产本身在当代日益成为资本生产的主导的历史形态.对这种现象的深入剖析和反思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理论当代创新的一个基本论域.空间生产范式的资本批判极大地凸显了马克思哲学的资本批判理论的当代性,是实现马克思哲学当代出场的一个基础路径.在当代中国语境中讨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创新应当合理地看待两种创新思路,避免狭隘政治实用主义.  相似文献   

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清晰地显示出马克思的哲学和经济学的原初关联,深刻地揭示出马克思学说的批判高度。基于此,马克思揭开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步强制"的内在逻辑本质,即哲学形而上学和现代资本在"抽象劳动"上的"同谋和勾连"。惟有站在划定当下社会重大"经济现实"界限的原则高度上,经济哲学方可透视当下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凸显的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9.
孙琳 《前沿》2011,(7):76-80
通过"反思的问题域"来观察"理解的发生学",是哈贝马斯批判哲学的一个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出场学批判继承哈贝马斯的批判哲学,从"反思的问题域"中"主体中心论"视角的分化消解过程入手,来获得重建现代性的理性话语的基础,从而将主体中心理性的哲学视域转入出场学的哲学视域,由此在当代众声喧哗的后现代主义视域中以及多元化碎片化时代背景中,为缺失和空场的主体理性找到一个非主体理性中心论的根本立足点。  相似文献   

10.
焦玉玲  姜建成 《求索》2012,(9):124-126
实践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由于实践概念的泛化和对实践这一概念不同视角的诠释,以至于当今学界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解释也意见纷呈。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说明实践观点对于构建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具有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经历了从思辨思维方式到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不但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地解释世界,而且强调在此基础上能动地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是对西方哲学中道德实践与技术实践的整合与超越,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反思的价值哲学。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来梳理和分析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1.
闫顺利  闫连朵  杨松梅 《前沿》2010,(14):47-50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是一种"实践思维方式"。但对此有着大相径庭的解释,主要是:一种观点把马克思哲学实质归结为"实践本体论";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在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确立。后者认为本体论思维模式并不能真正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然"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确立之后仍存有未尽问题:马克思哲学有无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在何种意义上终结了"哲学"?  相似文献   

12.
薛俊强 《前沿》2011,(7):72-75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哲学批判标志着"个人""群体"和"社会"和谐共生之社会整合视域的基本形成。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体现在其独有的"经济哲学"批判路径。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哲学批判路径集中体现在:对古典经济学研究起点和方法的批判,即抽象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批判。在这一批判过程中,深刻地体现出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之经济哲学批判的实质和核心:在从事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以重塑"个人""群体"和"社会"发展有机统一为理论旨趣而展开对古典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其所引申出来的对其研究对象的人学批判。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哲学批判路径折射出马克思试图寻求"个人""群体"和"社会"三者发展的有机统一的社会整合思路,而这一整合思路为其终身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3.
阿伦特对马克思的解读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密切相关,后者源于柏拉图对苏格拉底之死的分析,表现为哲学与政治的紧张关系.通过把握马克思的3个主要论题并将其与古希腊式政治活动的比较,阿伦特提出,马克思既终结了这一传统,同时又仍然处于传统的窠臼之中.阿伦特的分析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但总体说来,这一分析只是在保守主义政治哲学传统中处理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资源,并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现代性视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现代性视域主要表现为对现代性政治哲学的分析批判和由此展开的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对话,以及对现时代政治状况的批判和治疗作用.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现代性批判至今仍然是我们时代的理论主题.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早期的哲学探索历程中曾经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几位重要人物进行过批判,其中以布鲁诺·鲍威尔、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麦克斯·施蒂纳为典型代表。在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经过哲学反思和对前人的批判继承,寻找到了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这一逻辑起点的提出,在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现实的个人"的基础上,马克思哲学完成了人改造世界的主体性、能动性与人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客观性、制约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呈现马克思国家观出场的重要文本。以回归文本语境的解读范式来看,马克思国家观的出场叙事是总体式的,而非成分式的。以“现实的规定”的社会政治基础为理论地平,马克思倾向从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的整体关系中勾勒国家机体总体图景。因循这种面向现实的批判向度,马克思探讨了制度、行政、立法等国家要素与人民之间的应然联系,初步建构起国家治理总体逻辑。面对自身的理论不足,马克思在尝试克服思想限度的过程中,萌发了关于未来国家形态的总体构想,并拟定了整体性的理论计划。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实现了怎样的哲学革命是解读马克思的前提性问题。对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学术界存在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统一的科学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哲学、各部门哲学隐含的独特理解、生存论解读、现代性批判与本体论批判的出场路径解读,以及以哲学的方式面向现实人的生活世界等诸种争论。实际上,在西方哲学近现代转型的背景下,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在于马克思开辟的哲学现实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批判问题是马克思重点关注的理论议题,在他那里,对于现代性的审视不仅是一项哲学任务,更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焦点所在。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们发现,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批判有一条清晰的运思逻辑:从哲学批判走向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逻辑起点,在深刻剖析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以“感性活动”批判黑格尔的“纯粹活动”、以“现实主体”批判黑格尔的“理性主体”,同时批判了黑格尔对劳动概念的抽象理解。以此,马克思摧毁了现代性的基本原则——抽象的主体性。然而,哲学批判难以切中社会存在和现实社会的经济关系,难以触碰现代性问题的根基。基于此,马克思将现代性批判上升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他具体考察了国民经济学、异化劳动现象与私有财产问题,并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批判资本主义问题,最终揭露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逻辑对现代社会的抽象统治。  相似文献   

18.
本期推介     
<正>本期我们推出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研究"专题,主要展示理论界此方面研究的一些最新关注点。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孙亮的《马克思拜物教批判语境中的"价值"概念》一文,试图借助解读模式的创新,将价值概念限定在马克思最为重要的拜物教批判的语境下来  相似文献   

19.
卜祥记  范迎春 《求索》2007,(3):122-125
发生在费尔巴哈与施特劳斯、鲍威尔之间的论争,并不是作为表面现象的宗教之争,而是作为宗教批判本质的哲学之争,是试图超越思辨哲学、但依然本质地停留于思辨哲学基地内的哲学之争。这一争论引起了马克思的高度关注,并成为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历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事件和理论环节。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初建唯物史观时,对黑格尔式的概念辩证法是持批判态度的,这一态度不仅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更鲜明地体现在《哲学的贫困》中。在《哲学的贫困》一书里,马克思并不是基于唯物主义立场改造了辩证法并对蒲鲁东错误的辩证法进行批判,而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了辩证法本身的观念性,其中包括对黑格尔概念辩证法及蒲鲁东错误的辩证法的双重批判,因此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本质上属于对思辨哲学批判的继续。基于这种立场,马克思区分出三种社会历史观,即与时间次序相一致的历史、观念中进行的历史和蒲鲁东先生的历史,而此时的马克思坚持的是与时间次序相一致的历史,后两者都被纳入到了马克思的批判范围。用辩证法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也为此时的马克思所否定。可以说,马克思在写作《哲学的贫困》时处在一个对辩证法的激烈批判期。但是这个时期对于马克思建立后来应用于《资本论》中的辩证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原点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