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研究北京基地于2005年11月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当代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央统战部、北京市委统战部、民盟、九三学社、农工党等民主党派中央的有关领导与理论工作者,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编译局、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湖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基地专家委员会的成员,共70余人参加会议,提交论文40余篇.  相似文献   

2.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尝试以统一战线思想处理政党关系,以政党合作代替政党竞争.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符合斗争需要和中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的开端;"三三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源头,是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初步形态.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处理政党关系和探索中国政治文明道路的实践,促成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最终形成.1946年1月的政治协商会议因国民党蒋介石的背信而失败,但它为中国政治建设和政党合作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框架机制.1949年新政协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8月20日,由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大学政党研究所、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北京大学政党研究中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党制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八届中国政党研究论坛"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政治协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来自中央国家机关、民主党派中央、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共23个单位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有24篇参会论文被收入论坛文集。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包心鉴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周淑真教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形成于民主革命时期,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反对国民党一党训政制度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并在建国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得到进一...  相似文献   

5.
政党关系和谐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政党关系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中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关系。政党关系和谐是政党关系的一种良好状态或理想状态,其本质在于和而不同、求同存异,配合得当、各尽所能,功能优化、利益共享,各得其所、彼此满足,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新时期,我国的政党制度与政党关系和谐面临着新的发展需求,需要按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来认识我国的政党制度与政党关系。  相似文献   

6.
2011年8月19—20日,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杂志社与太原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共同主办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中国发展道路"理论研讨会在太原理工大学举行。来自中共中央编译局以及北京、上海、河北、山东、安徽、山西等地20余所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40余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2010年5月14-16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主办的基地年会暨"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经验"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举行,来自中央党校、中央编译局、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18个单位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建党近90年来党内民主建设的经验教训、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探索、新时期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基层党组织党内民主建设个案研究、我党与其他工人阶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比较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山东大学政党研究所协办了这次会议.现将会议研讨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这一最新提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其内涵体现在制度化的政党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中西政党制度的差异性、新时代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定位分别构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中国版本的实现样态,体现了实质民主与形式民主的统一,反映出全新的政治文化,为后发国家提供了新的制度选择,向世界彰示了中国方案的独特文明价值。  相似文献   

9.
"合法性—有效性"的二元框架是学界探讨中国政党制度与现代国家关系的既有路径。从历时性视角看,中国政党制度与现代国家的关系经历了组织性同构、制度性嵌入、效能性共生三个阶段。"中心—多元"政党结构模式的调适是两者关系演进的内在逻辑。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调整、民主党派的回应性转型、政党合作和协商机制的完善分别构成了政党制度与国家关系变迁的外部压力、内生动力、结构推力和制度拉力。中国政党制度对现代国家的贡献,体现为推动发展、激发民主和促进团结。政治协商是今后中国进一步发展政党制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防御功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一直是西方敌对势力进行"西化"的主要目标。特别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新的历史阶段,研究开发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防御功能,对于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的图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政党的起源及功能作用不同是中国政党与西方政党最根本的区别。当前中国政党制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政党与国家、政党与社会和政党之间关系三个方面。特定的政党与国家关系决定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首要功能是政治稳定功能;在政党与社会关系问题上则表现为动员、影响和塑造社会的功能;在政党关系上,则发挥着对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和巩固、完善多党合作的政党关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5):F0003-F0003
2011年8月19—20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中国发展道路”理论研讨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会议由中央编译局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杂志社与太原理工大学共同主办。来自中央党校、中央编译局、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山东大学、  相似文献   

13.
<正>中共十九大胜利闭幕后不久,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为主题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于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在北京盛大开幕,来自120多个国家的近300个政党和政治组织领导人共600多名中外代表应邀与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对话会开幕式,发表了题为《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讲话,就"人类需要怎样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将怎么做?全球政党该怎  相似文献   

14.
2010年9月26—29日,由中央编译局政党研究中心、民革中央团结杂志社以及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第六届政党研究论坛暨党建科学化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相似文献   

15.
世界政党关注全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随着世界政党政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政党政治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愈演愈烈的反全球化运动中,不少国家的左翼政党积极跻身其中.许多跨国政党组织对地区和国际事务的关心程度越来越高,一些世界性政党组织和区域组织加快介入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步伐.这是世界政党政治发展变化中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是一座新的里程碑。如何将十八大精神融会贯通于中国当代政党外交的实践之中,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共同讨论的问题。本文就政党外交同时代与国情的关系,政党外交的新发展,以及政党外交的战略和理论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政党的产生和发展是世界文明演进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西方特别是西欧,是世界最早出现政党的地区,是世界政党制度的发源地.西方近代政党制度的产生,以及由此逐步形成的政党政治,使西方国家的上层建筑实现了革命性飞跃,对本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政治演进带来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独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共同构筑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基础依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其形成提供了基础构件,中国的中小资产阶级成为其阶级基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是其思想政治基础;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以及由此造成的民族性格、社会心理等都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起着根深蒂固的影响。所以说,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在中国独特的经济、政治、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而建立的,是把具体的中国国情与普遍的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孙蔚 《当代世界》2011,(2):37-39
金融危机之后,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党纷纷探讨自身的政党建设问题,保持政党的适应性,以寻求新的政党发展模式。本文拟对金融危机之后世界政党建设所面临的复杂形势作全面细致的俯视,  相似文献   

20.
<正>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在北京召开。对话会前后有三个配套活动,依次是2017年11月29日召开的第三届中非政党理论研讨会,12月1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一中亚政党论坛和12月4日召开的第十届中美政党对话会。上下图分别为三场活动的现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