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过是金庸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他一方面具有一个文学形象所具有的独特个性,同时又体现着传统年赋予的文化共性。他的身上首先体现了道家文化的批判、反抗精神,敢于一往无前地追求个性的自由,对当时僵化的社会规范进行了强有力的反抗。道家的这种精神与现代反异化思想暗合。同时杨过的身上也体现着儒家对社会义务的提倡。金庸作品受到普遍喜爱,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2.
孤独者:卡夫卡及其长篇小说的主人公陈遐没有卡夫卡,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是不可想象的。他以洞察幽微的慧眼窥见了现代西方社会蕴藏着的精神危机,并以其朴实无华的笔描画了一个神秘莫测、难以索解的异化世界,由此奠定了他现代主义文学鼻祖的崇高地位。然而卡夫卡生前远...  相似文献   

3.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他的开创性意义不仅表现在文学精神的革新上,同时也表现在对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建上。鲁迅主张从大众生活口语、古典文学语言和外国文学语言中吸收各种有益的成分,并进行加工、提炼和改造,从而创造出现代白话新的文学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4.
试论二十世纪中国写意乡土小说的地域、风俗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乡土文学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这一时期,较为自觉地把“乡土文学’作为一种现象来讨论、倡导,从而建构起乡土文学理论的周作人。一方面,他从乡土与文学的关系人手,阐述了倡导乡土文学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另一方面,他从地方色彩之于世界文学的重要性阐述了建设乡土文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这就为乡土文学的崛起提供了理论依据。鲁迅在创作实践方面为乡土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他的一系列乡土小说具有极强的批判精神,给现代乡土小说作家以极深的启迪和影响。显然,赛先艾、裴文中、王鲁彦等作家师承了鲁迅乡土小说的创作之风,…  相似文献   

5.
在施蛰存探索文学现代写作的道路上,他的历史小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文章以施蛰存晚年总结的三个“现代”创作特点,即欲望、幻想和怪诞为中心,分析其历史小说写作中对于“现代”的探索,指出施蛰存由早期创作中对于爱情的叙述转向现代心理分析中对欲望的叙述,进而较好尝试了基于欲望心理的幻想和怪诞叙述方式。同时,历史小说中也存在着现代心理分析对象性别上的不对称、历史题材的汲取和重构导致情节叙述以完全背离历史叙述价值为代价等不足。这些写作困境使施蛰存最终离开心理分析式的历史小说写作,在时代生活背景下融合古典审美要素进行文学的现代主义探索。  相似文献   

6.
现代诗词是20世纪台湾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延续了中国文化命脉,表现出强烈的中国意识,同时蕴涵复杂的思想。旧诗研究在台湾已渐次展开。而在大陆,学界长期偏执的新旧诗二元对立、独尊新诗的模式延伸到了台湾文学研究领域,对台湾现代诗词置之不顾。这样做遮蔽了另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台湾文学面貌。尤其是在李登辉、陈水扁统治时期,台独势力坐大,文学台独一时甚嚣尘上,一些学者从所谓“台湾主体性”阐释近现代台湾诗词,表达分离主义主张,这就不仅仅是学术性问题。大陆学界要尽快对台湾现代诗词开展研讨,让它进入“文学公共空间”,为人们所认知,并掌握必要的学术和政治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钱穆是现代新儒家的著名学者,虽以史学成就著称于世,但其文学修养也相当深厚。在文学研究方面,他熟知中国古代文学的底蕴与精义,其阐释和分析,显示了绵长修远的诗学精神。在文学之根、和合之美、人生诗化等方面,钱穆汲取古代文化的母乳,在此基础上丰富现代文论言说的底蕴,学术目标变得具有理性的可感性和可握性,其充满历史意识与诗心情趣的文学观念,彰显了一种有根的中国诗学。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理论家兼作家型的“两栖”文学名家是不乏其人的,诸如鲁迅、郭沫若、朱自清、闻一多、茅盾、臧克家、何其芳、陈荒煤、王蒙等等,然而更多的情况是有人宜于成为多有建树的理论家,有人宜于成为作品等身的作家,二者很难兼而有之。特别是在当代文坛上,既从事理论研究又操文学创作且卓有成就的“两栖”文学大家,更是寥若晨星。而林先生可以说是这“两栖”人物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以其学术理论专著(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鲁迅小说论稿)、(鲁迅与中国文化)、《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国现代散文史稿)、(散…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尖锐地批评了德里达的“普遍文体”,他在主张对于哲学、科学、文学、艺术作综合研究的同时,也承认各种文类之间的差别。他一方面要捍卫文学、审美的自律性,另一方面又反对把文学审美中心化。哈贝马斯的观点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审美乌托邦倾向。  相似文献   

10.
继承与颠覆     
韩寒的博文既有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又有对传统文学的颠覆,一方面他继承了五四以来文人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利用博客针砭时弊;另一方面,他颠覆了传统的文学观念、传统文学的创作模式与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的文学成就和在文学史上所起的作用在他同时代人中可谓首屈一指。他一千多万字的文章中绝大部分是富有时代内容、思想底蕴深厚的新体散文。他在各类文学体裁上都有尝试和探索.更重要的是.梁启超以他的创作实践和文学改革理论文章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革新运动,有力地促进了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梁启超先后打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的旗号。但他的这些文学革命口号是内在矛盾的。这也决定了他文学革命的最终不成功与收效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李霁野 我国现代文坛大家李霁野,二十年前在他八十诞辰时,曾书一绝句:“莫言吾衰无大用,私心犹梦游苍穹,增添祖国河山美,欲上青霄拮彩虹”。生动地刻画出他为建设我国先进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那老骥志千里的雄心壮志。而后,他不负所言,在积数十年丰碑伟业之上,继续辛勤不断地在文化、教育领域里再赋新篇,直到1997年以九十四岁高龄辞世。李霁野原名李继业,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文学翻译家和教育家,被载入《世界名人录》。1904年出生于安徽省霍丘县。上小学时就敢于反抗封建神权,参与推倒家乡火…  相似文献   

13.
成仿吾(1897-1984),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他早年求学日本,同郭沫若、郁达夫等一起组织著名的文学社团“创造社”。1928年他在巴黎参加中国共产党,编辑中共柏林、巴黎支部机关刊物《赤光》,翻译《共产党宣言》。回国后他在党的宣传、文教战线任职,参加过长征,曾任陕北公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东北师范大学校长等职。1958至1974年,任山东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  相似文献   

14.
胡愈之的一生主要从事新闻出版等一系列社会活动 ,但是他始终未忘情于文学 ,他和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五四新文化时期 ,他积极加入郑振铎、沈雁冰等组织的文学研究会 ,从事文学活动。他写过不少文艺评论文章 ,并翻译了西方具有一定艺术价值和现实价值的文学、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他在广泛汲取新文化运动时期东西方各种文学思潮的基础上 ,抓住文学的本质特征 ,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世界的眼光、科学的见解来看待外部世界 ,从而形成开放进步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5.
穆时英是现代作家中特别善于吸纳社会思潮的典型之一,他的作品杂糅了左翼、现代主义以及消费文化的神韵。但是他对每一种思潮的吸收都基于形式的借鉴,即出于对摩登的追寻,这可以对他前后期作品中令人困惑的矛盾做出解释,也可从中分析出各种思潮在文学传播中的不同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郑振铎的俗文学史和文学创作分析,剖析他最早具有世界文学的意识、提出中外比较文学的研究,并在五四时期否定传统的声浪中,更看重向传统的借鉴,更注意新文学与旧文学的联系,形成独特的实主义文学思想和强烈的民族情结。他的新文学思想至今对我们改革开放有独特的借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在19与20世纪之交至五四时期对民权与女权运动提倡与鼓吹的同时,也热心于对女性文学与女性情感的研究与张扬.其"专论女性文学和女性情感"一节文字,努力通过对古代文学中这类诗词曲文的分析研究,传递出其男女平等与尊重女性的现代观念,体现了他力图促进近现代女性文学和女性情感的健康发展之宗旨.这是现代启蒙思想运动中不可多得的专题性文字.尽管其个别观点与见解不无商榷之处,然而其整体思想和诉愿,今天看来仍有很好的参鉴价值,值得汲取和发扬.  相似文献   

18.
文学与哲学融合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传统。存在主义哲学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萨特作为存在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一方面以《存在与虚无》、《辨证理性批判》等哲学著作阐述其哲学理论,另一方面又借助文学著作,特别是运用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形象化地图解其思想学说,尤其善于以舞台剧的方式来表达宣扬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并最终使其存在主义哲学走出书斋。这种文学与哲学特殊的结合方式使其哲学因文学而得以广泛传播,又使其文学因哲学而自成一派。本文试从萨特的戏剧《苍蝇》入手,在其文学语境中解读其隐蔽的哲学话语。  相似文献   

19.
陈永川,1964年出生在四川省南充市郊的小山村里,从小痴迷于数学,卓越的才华使他在16岁时便进入四川大学计算机专业学习。1987年他正式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受教于美国著名数学家、现代组合数学的奠基人诺塔教授。他先后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20余篇极有影响的论文,被同行们认为是“世界最领先的离散数学专家”。1994年,陈永川回到祖国,现任南开大学副校长。在科学领域,他雄心勃勃,要把中国建成数学大国。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新文学完成着由民众消遣品、政治工具到社会变革力量的转变,它的观念、形式、语言、传播生产机制在现代报刊媒介的作用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报刊媒介在这一过程中既是文学和社会现代变迁的文化背景,又是实现这种转变的关键因素和现代性变革力量。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学场,对社会文化和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从现代报刊媒介与五四新文学生产传播机制变革的角度,对传媒与文学现代性从历史源头上进行考察与梳理,我们可以得到当代传媒与文学、社会关系的一种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