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不仅是物质形态分布和组合的空间场所,还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特定区域内的聚集体,包含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城市起源、城市形态结构和城市的地位作用出发,认为城市的起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人口和其他社会要素的集中是城市发展最基本的外在特征;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欧洲的工业城市,产生了现代的工人阶级,阶级斗争需要根据城市的发展而采取不同的策略;城市发展的内在张力是资本化,为此必须探索建立新的城乡结构.  相似文献   

2.
论农民工与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两重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秀英  孟艳春 《求实》2004,1(3):59-6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传统工人阶级中又增加了新成员。但是 ,由于体制方面的缺陷 ,农民工所应享有的经济权利及社会权利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重 ,从而造成农民工与传统工人阶级之间的差异、对立和矛盾 ,导致目前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两重化。农民工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过渡性群体 ,他最终会融入工人阶级队伍之中。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上,人们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只讲对立、不讲统一,只讲区别、不讲联系,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绝对对立起来。产生上述观点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其中之一就是把资本主义所处的商品经济形态和所有制形态混为一谈,错误地认为社会的技术形态和经济形态也是可以超越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并没有如同马恩原来所设想的那样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国家里首先取得成功,而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了胜利,这就增加了这些国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紧迫性。从目前看,社会主义国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批判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过程相统一的,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为主线,将城市批判和资本批判有机结合,并集中体现为对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批判。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以社会政治批判和经验观察为起点,以“经验模式”为主导,逐渐拓展出社会历史和城乡关系的双重逻辑;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恩格斯从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资本主义工业城市展开社会历史批判,完成了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城市批判的独特思想范式。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批判思想对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工业城市的发展,曾对促进经济、社会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近些年来,工业城市转型业已成为世界各大工业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一个共同趋势和课题.本文对工业城市转型的动因进行了着重分析,并尝试性地提出了工业城市转型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马恩思想中的一个重大转变》一文的观点是作者强加于马克思恩格斯的。马恩关于社会主义国有制的思想是一贯的,即始终认为,在经过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到股份公司占有和资本主义国家占有后,将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剥夺剥夺者,宴行无产阶级国家占有,在促使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整个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使劳动异化问题得到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将"空间"作为自己批判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视角,呈现了资本主义生产、价值实现、意识形态塑造的具体过程。在生产领域,人、产品和价值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资产阶级在无意识的生产中将货币作为转换价值能量的媒介,使其自身占据了大量的财富,并将少量货币分配给工人阶级,造成了资本的空间差异和能量转换的失衡。正是在这种"空间差异"的生态下,资产阶级缓解了自身的对抗性矛盾,并分散了国家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意识形态成为资产阶级遮蔽自身虚假性的手段,在虚假共同体的空间中资产阶级编造了普适性的话语体系,但这种虚假的意识形态最终将会被真正的共同体意识形态所代替,资本主义空间最终也将进化成为共产主义空间。  相似文献   

8.
《探索》2015,(4)
城市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城市一经产生就自然出现了城乡关系,顺应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中心-边缘"社会结构,城乡之间也表现为一个不平等的空间结构。在现代社会中,任何空间的区隔和等级化都是政治的结果,城乡之间的"中心-边缘"结构是社会治理结构的浓缩,是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中心-边缘"的城乡结构体现为城乡居民之间全方位的身份不平等,因而这也是一个不正义的空间关系。全球化、后工业进程将会逐渐消解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界限,从而彻底打破"中心-边缘"的格局。城乡之间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状态,城市与乡村各自的差异得到承认和尊重,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合作,相互包容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北京城市副中心应该成为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建设,特别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空间。要确定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的"同城化"协同创新模式,加快形成体现城市副中心特色的高质量创新集群,推动文化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和科技金融服务业,吸引创新型企业形成新的创新集群,加速形成科技服务集聚区。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强化城市副中心支撑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0.
杜吉明 《求是》2005,(16):53-54
学习是人类永恒的课题。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同样,一个善于学习的城市,也必将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城市。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时代,像齐齐哈尔这样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只有建设成为与时俱进的学习型城市,才能更好地抓住并把握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实现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学习型城市的创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求经济、政治、社会和谐发展,而且要求不断提高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