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2 毫秒
1.
中美贸易摩擦是在中国大陆快速崛起和世界经济大变局的背景下发生的。对台商问卷调查分析显示,大陆台商出口和经营业绩将受到较大影响,而且面对大陆经济高质量发展,台商转型升级进展缓慢。目前,虽然大陆仍是台商第一大市场和第一大的投资地,但是台商对东南亚地区的投资增长趋势明显,中美贸易摩擦可能加速台商重新布局。  相似文献   

2.
2008年爆发并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对国际经济金融秩序与格局及诸多国家(地区)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影响与冲击到海峡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两岸贸易出现大幅衰退,台商对大陆投资显著减少,大陆台资企业经营困难加大,两岸经济关系进入一个新的调整期。与此同时,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为两岸经济关系结构的调整及台商在大陆投资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机会,为海峡两岸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与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创造了机会。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的形势下以及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下,两岸经济协商与经济合作取得重大突破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关于建立海峡经济区推进两岸经济共同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对大陆的贸易投资一方面促进了大陆产业升级,带动了大陆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台湾制造业出口、劳动就业、岛内投资、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同样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建设海峡自由贸易区、创新合作机制、打造海峡经济区的产业支撑体系、加快制定海峡经济区发展规划等举措对台湾和大陆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孙升亮 《台湾研究》2008,(5):12-17,41
自1979年两岸关系开始解冻以来,以台商不断扩大对大陆投资及其所驱动的两岸贸易高速成长为主线,两岸经济体之间的功能性整合不断深化发展,但在台湾当局严格限制大陆资金与产品入岛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对称相互依赖”的基本格局。马英九上台后,在岛内经济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背景下,把扩大两岸经贸交流、推动两岸建立制度性合作架构,  相似文献   

5.
两岸经贸新形势与台湾的两岸经贸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岸经贸关系密切,两岸贸易规模迅速扩张,商品结构不断调整,台商对大陆投资规模持续扩张,投资领域呈多元化。但是台湾持续的产业外移、资金失血也带来一些社会经济问题。2008年3月马英九胜选,国民党重新执政。两会复谈并取得重要成果,将对两岸经贸关系产生较大影响。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两岸投资规模继续扩大,贸易关系更加紧密,产业发展互惠双赢。台湾方面若要借重大陆重新振兴岛内经济,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6.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经济的深刻变革,两岸经济各自步入历史性转型升级期,两岸关系呈现和平发展新局,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环境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两岸贸易投资布局与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转换,并几乎与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建构同步展开;传统的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方式面临新瓶颈,两岸经济合作由快速推进逐步进入“深水区”,在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加快形势下,两岸应加快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积极共同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以更好应对全球变局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发生深刻变革、两岸经济步入新的转型升级期形势下,两岸经济关系也在发生着一场重大变革。一方面,两岸经济关系基本实现了常态化、制度化、机制化,正逐步向自由化推进;另一方面,两岸经济发展差距缩小,两岸继续保持互补互利总体格局的同时,部分产业发展出现一定的趋同性、竞争性。于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关于推动两岸产业分工,避免重复投资与恶性竞争的呼声日益增大,在两岸产业合作中推动产业的合理分工布局问题逐步提上两岸议事日程。但两岸产业合作的合理分工布局的概念与内涵为何,目前两岸及各界对其认知并不尽一致,本文试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1998年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评析与1999年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8年,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虽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影响相对较小,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发展态势。海峡两岸贸易在整个东亚地区贸易中表现较佳,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与两岸经贸合作出现一些新的发展动向,两岸海上通航也取得一定进展。1999年,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将...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台湾经济下滑趋势明显,并呈现“闷经济”特征:低增长、出口疲弱、消费投资低迷、民生困顿,台湾当局虽采取多项经济举措,但缺乏方向感无力摆脱困境。造成这种“闷经济”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岛内经济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滞后。受外部环境、政党斗争、制度建设等因素制约,台湾经济短期内难以走出困境,但加快两岸经济合作是有助于台湾“脱闷”的重要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台商高科技企业投资长三角的驱动力在于取得比较利益、实现要素的互补与确立区位发展优势。在投资过程中,台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整合了当地的资源优势,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国际竞争力,并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群落,带动了当地高科技产业的整体发展。从今后的发展趋势分析,台商投资将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进行调整,进一步强化两岸企业合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两岸产业合作的深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气候治理政策长期呈现周期性变化特点。围绕气候问题,拜登政府强调引领清洁能源革命和重回气候治理,重视国内清洁能源发展、气候议题科学化塑造、气候治理多边主义,希望在继承奥巴马政府时期气候政策的基础上,全面提升美国的气候治理领导力。在国内,拜登政府欲依托科技创新、刺激需求、投资基础设施等措施使清洁能源融入美国经济进程;在气候外交方面,美国将推动相关问题在国家安全和外交事务中的主流化。拜登政府设计了“团结应对策略”,将盟友、峰会外交、经贸合作、对外援助和投资、技术标准、区域合作等内容融入其中,并突出气候变化与安全、人权的相关性。在对华气候政策方面,拜登政府将对中国实施限制性气候合作策略。虽然中美合作有助于实现《巴黎协定》的“2摄氏度”目标,也有助于全球低碳经济良性发展,但在气候治理领导权、全球低碳标准领域,中、美两国仍存在竞争。  相似文献   

12.
Existing studies on the roles and foreign policies of middle powers place too much focus on their security policies, while there is a dearth of scholarship on their trade policies. Middle powers have used free trade agreement (FTA) politics not only to obtain economic benefits through trade expansion, but also to achieve broader foreign policy goals. Given the U.S.-China FTA competition in East Asia, as a middle power, South Korea, has developed double hedging FTA diplomacy by supporting both powers’ FTA initiatives in order to avoid potential conflicts and maintain favourable relationships with both powers. Specifically, Korea has tried to maximize its national interest and, furthermore, to maintain regional stability by establishing two bilateral FTAs, the Korea-U.S. FTA and the Korea-China FTA, and by showing interest and participating in larger FTA discussions, such as the US-led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nd the China-led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之初,美日两国相关领域专家曾就开启双边FTA谈判的可行性进行探讨;两国政府间谈判后来也终于启动。作为第一阶段贸易谈判的成果,《美日贸易协定》和《美日数字贸易协定》已于2020年1月1日正式生效。进入21世纪以来,美日贸易谈判得以启动,表面来看是美国为了降低与日本的巨额贸易赤字,利用追加汽车关税手段对日施压,日本被迫应允。实际上,美日贸易谈判的启动和发展是两国在经济利益、双边关系、地缘政治、权力博弈等多种动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美日贸易谈判增加了美国重返TPP/CPTPP制衡中国的可能,为美日联手打造排除中国的数字贸易规则创造了条件,建立了不对称权力谈判的样板,并增大了日本在中、美之间实施战略摇摆的可能性。美日贸易谈判短期内对中国的影响并不明显,但从中长期来看,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推动世界秩序重构、美日两国政府更替、RCEP签署、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中国表态积极考虑加入CPTPP并正就相关事项展开研究等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会在多个方面产生较大影响。深入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美日贸易谈判有助于中国及时妥善应对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安排,RCEP所取得的突破不仅有利于改善区域贸易与投资环境、增强区域供应链、推动经济复苏,还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贸易自由化、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制注入了前行的动力。同时,它对中国贸易和投资的可持续发展、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RCEP以市场准入、规则、合作为支柱,具有开放包容、全面、高质量、互惠等诸多特点,并突出东盟方式与东盟中心地位。RCEP的后续生效实施与适时升级,将面临成员差异性与利益诉求复杂性、外部因素牵制、既有FTA规则的多样性与整合的难度、区域身份认同与大国协调等现实问题的挑战,仍需要以渐进灵活的方式,不断推动其深化和拓展。中国应一如既往支持东盟的主导地位,推动RCEP尽快生效。既要助力东盟提升凝聚力、加强大国协调,也要加速推进中日韩FTA谈判、加快与东盟成员的FTA构建。应不断提高规则利用率,充分发挥FTA本应具有的效应,以制度型开放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持续推动区域制度性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刘磊 《台湾研究》2020,(1):1-11
近年来,海峡两岸经济交往密切,人员来往频繁。为防范和消除重复征税,促进两岸经济合作,2015年8月25日《两岸税收协议》正式签署。本文通过对照OECD协定范本、UN协定范本及大陆与其他国家(地区)签署的税收协定或税收安排,分析《两岸税收协议》文本的主要条款,揭示其中所体现的协定立场,即大陆为促进两岸融合发展而让渡了诸多税收利益。随后从理论上分析了该协议生效后预期将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实现税收协定通常的目的,以及增加台湾当局税收收入、减轻台湾地区纳税人税负、提升台湾经济地位等。最后展望未来,期待两岸共同努力,促成《两岸税收协议》尽早生效执行。  相似文献   

16.
张华 《台湾研究》2014,(3):70-78
美国对台湾“政治安排”的政策对“合情合理安排两岸政治关系”有重要影响。美国对台湾政治定位的政策是“认知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台独”或“两个中国”,但同时又“对台湾地位不持立场”。在两岸关系的解决方式方面,美国对台湾的前途持开放立场,但认为应透过对话和平解决,且要尊重两岸民众的意愿。美国这一政策增加了对统一前两岸政治关系做出“合情合理安排”的难度,但在某些方面与大陆对台政策也有一致性。目前,两岸应充分利用这些相契合的政策,推进两岸政治关系做出“合情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17.
By triggering a wave of organisational restructuring, reconfiguration of supply chains and consolid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at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the crisis offered significant upgrading opportunities for peripheral actors in globalised production networks (the so-called global value chains). Drawing on Hungarian case studies of local subsidiaries in the automotive and electronics industries, this essay investigates the crisis-induced product, process and functional upgrading opportunities in low-cost locations. We show Hungary's high level of integration into global value chains and document the rapidly ongoing process of functional upgrading.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60余年中,美国公众对中国的基本看法是负面的,但在不断改善之中。这种变化无法与两国关系发展的程度相匹配。导致看法负面的原因主要是两国的社会制度的差异和美国对"中国威胁"的担心。但随着中美两国关系越来越紧密,美国公众对经济竞争的担心逐渐超过对传统安全的担心,美国政府的对华合作政策也得到公众的认同,美国年青一代有可能在未来面对中国时更加自信。  相似文献   

19.
Growing criticism of Chinese engagement in Africa centres on the risk to African development posed by China's aggressive export policies and the threat to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and African governance posed by China's ‘non-interference’ approach to engagement. This article challenges both these assumptions. The growth of Chinese trade has a wide range of impacts, depending on the sector in question, and the current terms of trade Washington extends to Africa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agoa do not result in uniformly beneficial effects. With regard to African governance, it is argued that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has been based on competing and often muddled perceptions of US national interest. This fact tempers the regret felt at Washington's loss of influence over the good governance agenda. Evidence is provided to show that China can work within properly regulated countries and industries, if the African governments in question can provide fair, efficient and transparent environments in which to oper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