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民进党的派系斗争和运作及其对三届“立委”选举的影响……………”’…林劲(1·47)从第三届“立委”选举比较台湾三党选举行为………………………………张文生(1·58)台湾政治转型对军队官兵思想的影响………………………………………杨帆(1·64)国民党和民进党的角  相似文献   

2.
今年12月5日,台湾地区将举行第四届“立委”、第二届台北与高雄市长及两市议员等三项重要选举。台北与高雄市市长选举、尤其是台北市市长选举,在台“国发会”通过“冻省案”之后具有重要指标意义,不仅直接牵动今年“立委”与市议员选情,而且关系到未来台湾政局、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今年底的“立委”选举,总席次为225席,去掉按政党比例分配  相似文献   

3.
引人注目的台湾地区第三届“立法委员”选举已于1995年12月2日揭晓,结果是在总共164席“立委”中,国民党获得85席,占总席次的51.83%,民进党获得54席,占总席次的32.93%;新党获得21席,占总席次的12.8%;无党籍为4席,占席次的2.44%。第三届“立委”选举结果使朝野三党的政治结构和实力  相似文献   

4.
政治当前台湾在有关两岸关系问题上的主流民意探讨…………………………………杨立宪(卜1)台湾政治板块的切割与重组…………………………………………………………范晓军(1·8)美国全球军事战略调整动向及对台湾问题的影响………………………………李翌鹏(1·15)冷战期间台湾“联苏”的鼓噪与尝试………………………………………………余科杰(1·22)台湾政治的“省籍一族群一本土化”研究模式………………………………………陈孔立(2·1)台湾威权政体的转型:策略互动、成本计算与理性选择…………………………孙代尧(2·14)陈水扁执政以来…  相似文献   

5.
2004年12月11日,台湾第六届“立委”选举结束,泛蓝军获114席,超过“立院”225席的半数,泛绿军101席,无党联盟及无党籍人士10席。选举结果极大地提振了泛蓝士气,重挫陈水扁的  相似文献   

6.
12月1日,喧嚣了近半年之久的台湾第五届“立法委员”及县市长选举终于落下了帷幕,台湾政党格局重新洗牌:在“立委”选举部分,去年上台执政但为第二大政党的民进党跃升为最大政党;原为最大政党的国民党滑落为第二大政党;去年“总统”大选后才成立的亲民党成为第三大政党;原为第三大政党的新党则几乎全军覆没,泡沫化已成定局;新成立的“台联党”表  相似文献   

7.
篇(书)名作者发表(出版)处减后台湾企业集团韩清海鸳江出版社1992年12月战后台湾交通经济李非鸳江出版社1992年叩月海峡两岸经贸关系李非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台湾文学史(下卷)黄重添(主编之一)、朱二、徐学、何笑梅、许建生等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1月台湾的经济隅谷三喜男等著雷慧英等译台湾人间出版社1993年7月两岸交流中的政治文化问题陈孔立本刊1993年第2期台湾《台海两岸。1993年夏季号转载二属“立委”选举对民进党的影响范希周本刊1993年第4期二届“立委”选举评析李强本刊1993年第2期吸引台资的机遇和对策李强城乡…  相似文献   

8.
讲话 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 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 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闭幕时的讲话 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的讲话··…… 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的讲话·,…… 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的讲话···…… 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 吴邦国(1) 吴邦国(111) 吴邦国(173) 吴邦国(299) 吴邦国(345) 吴邦国(439) 吴邦国(541) 法律及法律性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一号)·········…  相似文献   

9.
2004年是台湾岛内在政治和社会极其动荡和混乱的一年。它经历了“3·20大选”和所谓的“立法院”选举。如果说“3·20选举”是陈水扁当局愚弄和欺骗台湾民众的话,而第二次“立法院”选举则反映了台湾民众求稳定、求安全、求发展的主流民意。  相似文献   

10.
从台湾“立委”选举看国民党的危机张亦民台湾的第三届“立法委员”选举已于1995年12月2日揭晓。这次选举打破了国民党历来占有绝对优势和一党独尊的局面,在164个席位中仅勉强维持了最低目标过半数的85席,得票率仅45.4%,是历史上最低的一次。这次“立...  相似文献   

11.
全台研 《台声》2005,(1):17-18
一、台湾新领导人选举揭晓 3月20 日台湾进行新一届领导人选举,民进党籍候选人陈水扁、吕秀莲以领先不到3 万票的差距获胜,国民党、亲民党联盟候选人连战、宋楚瑜落败。 二、台湾“立法院”通过“修宪案” 8 月23 日,在台湾各党的高度动员下,“立法院”通过“修宪案”。此次“修宪案”的主要内容有:①废除“任务型国大”;②“公投入宪”,“宪法修正案”、“领土变更案”,从“国大复决”改由“公民投票复决”,有效同意票达到选举人总额之半数即告通过;③自第七届起,“立委”席次减半,“立委”选制采“单一选区两票制”。此次“修宪”对岛内政…  相似文献   

12.
胡必松 《台声》2002,(1):16-17
2001年底,台湾“立委”和县市长选举刚刚结束,台湾某些人就迫不及待地利用选举结果来曲解民意,说什么台湾的民众已经用选票展现了“多数选民拒绝接受‘一国两制’”的“主流民意”,将新党选举失利的原因归结为支持“一国两制”的立场不受民众欢迎,同时将民进党在“立委”选举中的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曲解成民意对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肯定。然而台湾历次“立委”和县市长选举的经验都表明,选举的结果有很多影响因素,和各政党在某一方面的政策  相似文献   

13.
(括号内前为期号,后为页码)政治从“战略竞争者”到“利益相关者”:美国对华战略定位转变与台湾问题——一种建构主义的分析视角李鹏(1·1)民进党急速衰敝的政治发展脉络——岛内“二次政党轮替”的民意逐渐浮现范晓军(2·1)试析台湾政治运作中的女性因素——兼论“立法院”性别政治生态林小芳苏玲清(2·10)绝对获益、相对获益与美国“维持现状”的台海政策——以美台围绕“废统”的博弈为例李鹏(2·16)美国国内政治生态与台湾问题上的“双轨政策”——以里根时代为例严波(2·24)两岸命运共同体与两岸公共生活的建构——以两岸民众的沟通为…  相似文献   

14.
针对台湾第五届与第六届"立委"选举的结果做一比较分析,以实证方式探究政坛两大阵营四个主要政党在三年中形象品牌的变化情形.尤其着力于蓝绿阵营中的第二大党--亲民党与"台联党"--在这三年间的席次增减,并以政党品牌的概念来解释此种蓝绿内部消长的情形,作为政治参与者与政治研究者进一步观察的方向与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备受关注的台湾第13届县市长选举,经过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的激烈角逐,于1997年11月29目投票揭晓。这次选举是在台湾地区第四次“修宪”决定“冻省”、县市长地位大幅提升的背景下进行的一次重要选举,被视为台湾政权的攻防战及下届“立委”与“总统”选举的前哨战,其结果对岛内政局、各派政治力量消长和前途发展以至未来两岸关系都将产生一定影响。一、此次选举的特点此次选举结果,在23个席位中,国民党由上届的15席锐减为8席,民进党则由上届的7席增至12席,无党籍候选人获得3席。这次选举有以下特点:(一)朝野各党派在选举议题、具体…  相似文献   

16.
随着台湾1995年底第三届“立委”选举和1996年3月“总统”直选落下帷幕,人们以为岛内以三党竞争的政党政治模式已经成形.岂料不到半年的时间,台湾岛内的一部分激进“台独”势力宣布成立建国党,宣称“台湾绝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并且以“建立新而独立  相似文献   

17.
2001年12月1日,攸关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走向的台湾第五届“立委”和县市长选举结果揭晓。民进党成为“立院”第一大党,但由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组成的“泛蓝军”仍超过“立院”225席的半数,总体实力仍优于民进党和“台湾团结联盟”组成的“泛绿军”。这一结果表明,陈水扁操控岛内政局的筹码有所增加,但台湾局势仍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8.
2001年12月1日,攸关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走向的台湾第五届“立委”和县市长选举结果揭晓。民进党成为“立院”第一大党,但由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组成的“泛蓝军”仍超过“立院”225席的半数.总体实力仍优于民进党和“台湾团结联盟”组成的“泛绿军”。这一结果表明。陈水扁操控岛内政局的筹码有所增加,但台湾局势仍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9.
张立 《两岸关系》2005,(1):30-31
台第六届"立委"选举以泛蓝势力获得"立法院"过半席位而落下帷幕。民进党企图完全实现"绿色执政"、开创"陈水扁时代"的政治图谋已经破灭,今后台湾政坛仍将维持泛绿主掌"行政权"、泛蓝控制"立法权"的基本格局。台湾"朝小野大"的政治生态将不可避免地对今后的两岸关系带来深远的影响。同时,选举结果所反映的岛内社会民意对台当局两岸政策走向也将会产生相当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05,(1):6-6
台湾地区第六届“立法委员”选举12月11日在全台各地的13930个投开票所举行。计票结果显示,被称为“泛蓝联盟”的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共有89位候选人当选,而以民进党及“台湾团结联盟”为代表的“泛绿”一方则有77名候选人上榜。这一结果意味着,泛蓝阵营实现了其在“立法院”中“立委”席次“过半数”的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