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莫迪亚诺的小说中,很少出现人物的对话以及独白。小说中人物的集体失语也构成了这位作家一个鲜明的创作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种失语的分析分类,从而更好地梳理它与作家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其他主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周婷 《法国研究》2010,(4):55-58
《夜巡》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写下的一部新寓言小说。这部小说具有莫迪亚诺早期作品的典型风格,即现实与臆想的糅合与叠加。本文将从小说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入手,结合作家的成长经历、二战背景和法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思潮来分析探究作家对这部小说的基本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3.
Resume:Apartird'uneanalysedelasubstanceelementairedel'eauquiscpresentesonstoutesiesformesdansLaMOdl'fl'cation,iepresentarticlecherchedstudieriethemede1'eaudansceromanctmontreparidquel'eauestnonseulementuncatalyseurpsychiqucdelamodificationdel'espritdeLionDelmont,inalsaussiunfacteurenracineanplusprofondduprojetpoetiquedeMichelButor.米歇尔·布托尔(MichelButor,1926一)是法国当代“新小说”派重要作家。他的小说结构新颖,时空变化多样,对外部世界的描写客观真实,对人物内心的刻画细致入微,在法国批…  相似文献   

4.
宋莹 《法国研究》2011,(4):12-18
让·埃什诺兹是法国当代杰出作家,他以其独具一格的叙述手法而享有盛名。在他的作品中,他娴熟地运用电影元素,旨在凸显叙述效果;他运用电影技巧像交错蒙太奇,从而使叙述结构不落窠臼:他还乐于将电影人物移植到他的小说中,从而呈现了他的现代性。他的文学创作与电影艺术的巧妙结合使他的小说呈现了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5.
陈壮鹰 《德国研究》2010,25(1):57-62
本文试图通过解读黑塞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代表小说《在轮下》、《荒原狼》和《玻璃球游戏》,来分析作家少年时期承受的创伤记忆如何对文学创作行为起到深刻影响和作用,探究作家灵魂成长与作品人物成长之间的关联脉络。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法国作家路易-费尔迪南·塞利纳以其独特的口语写作风格在法国文坛掀起了一场革命。其代表作《茫茫黑夜漫游》被称为一部"颠覆性"的小说。这种"颠覆性"首先是由小说以口语进行创作造成的。塞利纳以口语针锋相对地攻击传统小说中的书面语,从而形成了一种语言层面的对话,使小说具有了多种声音并置的复调效果。在口语与书面语冲突的推动下,小说人物的意识更加鲜明,不同意识所代表的立场构成不同的声音,使小说复调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作者的内聚焦叙事视角赋予了人物意识以明显的独立性,使作者与人物的对话、读者与人物的对话得以实现,小说的复调效果以多维的形式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分断问题”代表作家──金源一的文学世界吴生根金源一是韩国“分断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从初期带有存在主义倾向的小说到最近以日本殖民地时代的历史为题材的作品──《常青松》,其作品不论在量上或在质上,都显示出相当大的变化。尽管如此,人们仍把他称为“分断作...  相似文献   

8.
李娟  杨杰 《当代韩国》2010,(1):72-79
朝鲜朝后期,小说作品数量众多,题材多样。其中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的小说占了很大的比重,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类小说用其所选取的"家庭生活"这一独特的视角,来表现作家对社会问题的探求。从根本意义上讲,"家庭小说"的这种"平凡"叙事突破了韩国古代传统的小说叙事观念,蕴含着作家看待生活的独特价值观和心态。也正是因为它能深入到具体生活中,去表现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才使得它能用忠于生活而又不照搬生活的现实主义艺术去创作。深入剖析那个特定时代的作品、人物塑造和创造这些作品的作家,能够把握朝鲜朝后期家庭小说作品所体现出的深刻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法国作家萨德历来有着色情作家的名声,其实他的小说是在其诗学主张指导下创作的,了解了他的小说诗学,才能正确解读他的小说,也才能对萨德其人做出公正评价。本文结合萨德的代表作《鞠丝汀娜或贞洁的厄运》,分析论证萨德的小说诗学理念,提出寓教于乐、激发兴趣和避免说教是萨德小说诗学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0.
作为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圣经》对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莫里斯·巴雷斯的小说也不例外。莫里斯·巴雷斯是法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著名的作家和政治家之一,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法国的一代人,如马尔罗、阿拉贡等。他于1913年推出小说《灵异的丘陵》,该作品展现了其自我崇拜小说与民族精力小说的完美结合,其中贯穿着很多来自《圣经》的原型意象。本文拟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对小说中出现的三个原型意象进行剖析解读,来加深读者对小说的理解和作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克罗德·西蒙获198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是“新小说”的光荣。然而西蒙并非“新小说”的代表作家。和萨特·加缪甚至某些传统作家一样,西蒙没有完全离开传统人道主义文学的道路。他的作品有故事情节线索,有事件,有人物,有目的,从主题上看,他也没有完全割断传统,他的不少作品如《佛兰德之路》就是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国。在西蒙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人的“意识流”创作手法。当然,西蒙作品中的现实是“新小说”式的:人物活动平庸无意义;现实总显得神秘、朦胧、压抑。西蒙的语言风格极有个性,是诗一般的语言,但只象“癌细胞”一样在他身上繁殖。他自写自赏,所以他不写关于创作的理论著作,“传染”别人。  相似文献   

12.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自诞生起一直吸引着学者、文人及普通大众的阅读兴趣。如果说一百五十年前的那场诉讼刺激了随后小说的发行,一百五十年之后,单凭小说中几段女主人公的风流韵事已无法保证小说的可读性。然而,无论是作品文字本身,还是小说然而,无论是作品文字本身,还是小说塑造的种种人物,都在二十世纪读者的阅读中展现了更多层次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尽管文学的老年小说数量有限,但未曾经历过老年生活,就不可能观察到老年生活的复合性。理解老年小说时,应该把作家的生物学年龄作为一个重要的基准,另外,社会应该消除那些虚伪的早老意识,在文学上持续不断地展示出相应的作家意识,共同探索出与对惰性老人的理解有所不同的新的方法论。提高对老年生活共享的认识必然会直接与小说以及社会的成熟度联系起来,我们更有必要提高老年小说的重要程度。  相似文献   

14.
韩国女作家申京淑的小说作品中出现了众多女性形象。《寻找母亲》和《风琴的位置》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具有代表性。而且两部小说的情节都围绕着女性角色的"离别"展开。除去"离别"的表面意义,这种贯穿小说全文的行为也表达出了女性对自我、家庭和社会的愿望与诉求。本文将结合荣格的原型分析法,分析两部小说中女性角色"离别"行为及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韩雪野是朝鲜著名的左翼作家,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积极倡导者之一。他的短篇小说区别于其他左翼作家的显著特点即平民化特点。他的小说注重对庸常人生的平实叙写,对日常生活流程进行还原描述,左翼先锋意识的流露也均借助于大量的平民化生活日常细节的描述,在平庸中表达了对命运的反抗,使作品呈现出韩雪野固有的独特个性和风格。他的小说在庸常与先锋的奇妙结合中找到了平衡的支点,最大限度地调和了唯美和功利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一 黄皙暎文学的现在性 黄皙暎的登坛之作《立石附近》(1962)与 《塔》(1970)以及2003年的《沈青——莲花之 路》,把韩国社会矛盾的时空卓越地描写出来,因此 黄皙哄被称为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基于自身的经 历所勾画的劳动者、城市贫民、打杂工、军人、知 识分子等人物,成为当代现实生活中的模型,他的 作品主要以“现实主义”框架为依托,所以被称为 具有代表性的“20世纪70年代的作家”。 黄皙暎的小说主要关注20世纪60年代以后韩 国社会飞速发展的工业化、近代化、城市化所引起 的现…  相似文献   

17.
伏脱冷是《人问喜剧》中重要的串篇人物,在《幻灭》、《妓女盛衰记》、《贝姨》等众多小说中,以及剧本《伏脱冷》中,都曾出现过,担任了重要的甚至主要的角色。伏脱冷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一方面他大胆地揭露、猛烈地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8.
德国当代“文坛奇女子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意 《德国研究》2009,24(4):76-82
1989年11月柏林墙的倒塌带来的不仅是德国统一,也为当代德国文学注入强大动力。从此,一批新生代作家逐渐脱颖而出,他们中间许多人的处女作在世纪之交问世,迅速成为畅销作品,引起德国国内及国外读者、媒体和评论家的广泛重视。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这些作家中有许多是1970年以后出生的年轻女作家,她们被媒体称为“文坛奇女子群”。本篇论文介绍其中三位代表作家,并从题材、语言、人物和叙事风格等方面具体分析她们的成名作品。  相似文献   

19.
一张忧郁的、饱经风霜的面孔,双颊削瘦,两眼深陷,额头布满皱纹。这就是人们常见的塞利纳(Céline,1894—1961)晚年的肖像。自从他的小说《在茫茫黑夜中的漫游》问世以后,他成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法国文坛最孤独的作家。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多舛。  相似文献   

20.
周婷 《法国研究》2012,(4):33-35
在传统的西方心理学和文学中,人们对蝴蝶的阐释远远不及对其他动物意象的挖掘。然而在莫迪亚诺的近乎所有的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蝴蝶几乎是作为一种莫氏惯用的背景配置在其作品中频繁出现。虽然对它的提及和描写通常只是寥寥数语,但是其暗示功能却不可忽视。本文将试图从蝴蝶本身所固有的某些动物特性出发,结合莫迪亚诺的小说创作特点,从而揭示蝴蝶在这位作家的文学作品构思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