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6年,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非同寻常的年份。毛泽东等三位伟人相继去世,“四人帮”企图篡党夺权。在这党和国家何去何从的紧要关头,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当机立断,于1976年10月6日采取果断措施,对“四人帮”一伙进行隔离审查,一举粉碎了他们的政治阴谋。“四人帮”被拘捕后,上海的“四人帮”余党企图挑起武装暴乱。于是,清除“四人帮”余孽,解除上海的“第二武装”,并进而稳定全国,成为党中央必须立即着手解决的头等大事。此时,时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军委常委的苏振华临危受命,作为党中央派出的首席代表进驻上海,…  相似文献   

2.
“四人帮”被拘捕后,上海的“四人帮”余党企图发动武装暴乱于是,清除“四人帮”余孽,解除上海的“第二武装”,并进而稳定全国,成为党中央必须立即着手解决的头等大事 时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军委常委的海军上将苏振华临危受命,带领中央工作组秘密抵达上海,以高超的谋略对“四人帮”余党进行了兵不血刃的斗争,彻底平定了上海的危局,圆满完成了中央交付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四人帮”被拘捕后,上海的“四人帮”余党企图发动武装暴乱。于是,清除“四人帮”余孽,解除上海的“第二武装”,并进而稳定全国,成为党中央必须立即着手解决的头等大事。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军委常委的海军上将苏振华临危受命,带领一班人去了上海。  相似文献   

4.
承业 《党史博览》2012,(9):28-30
“四人帮”被捕后,上海的“四人帮”余党企图发动武装叛乱。于是。清除“四人帮”余党。解除上海“第二武装”。并进而稳定全国。成为中共中央必须立即着手解决的头等大事。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军委常委的海军上将苏振华临危受命.带领一班人去了上海。  相似文献   

5.
安亭,位于上海远郊嘉定县境内的一个小火车站,由于“四人帮”的首恶分子王洪文曾于1966年11月10日鼓动数千人在此卧轨拦车,因而使其在一日之内闻名全国;而“四人帮”的狗头军师、当年红极一时的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张春桥,正是通过在处理“安亭事件”中居心叵测地大耍反革命两面派手法,致使这次事件成为上海“一月风暴”和全国武斗夺权前奏的。  相似文献   

6.
涤生 《党史纵横》2004,(7):8-13
1976年的中国,巨星陨落,阴霾密布,华国锋执政危机四伏。面对“四人帮”的咄咄逼势,华国锋默默忍耐,心中却有一定之规:依靠争取党中央内部的老同志。解决“四人帮”的问题,只有华国锋提出,才名正言顺,才合乎党法。华国锋终下决心,亲自拍板定下时间和方式,亲自坐镇怀仁堂,与叶剑英一起从容指挥,抓了“四人帮”并成功运用智谋,稳住上海的局势,为粉碎“四人帮”画上圆满的句号。本文以崭新的理论视角,再现1976年的中国政坛,对华国锋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起的特殊作用予以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7.
《湘潮》1989,(2)
“在粉碎‘四人帮’的关键时刻,苏振华坚决站在党中央一边……为粉碎‘四人帮’作出了重大贡献。随后,他又受党中央的委托,承担了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市革委主任的重任,团结和带领上海广大军民,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带病工作,迅速摧垮了‘四人帮’在上海的帮派体系,稳定了局面……”摘自邓小平1979年2月15日在苏振华追悼大会上所致悼词  相似文献   

8.
王勇 《党史天地》2006,(3):32-35
“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的3个主要人物张春桥、姚文元和王洪文都是在上海起家的,“文革”中的上海市委与革委会的主要成员,也大多是和“四人帮”沆瀣一气的同党,马天水就是其中一个。不过,与其他人有所不同的是,这位被尊为“马老”的马天水,并非  相似文献   

9.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四人帮”加紧了篡党夺权的步伐。苏振华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心,出于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革命事业的责任感,积极向叶帅进言。9月14日晚,苏振华怀着难以抑制的心情,来到叶帅的住地。叶帅招呼苏振华在他身边坐下,稍事寒喧后,自然地谈到“四人帮”的新动向,特别是“四人帮”的心腹正加紧给上海民兵发放武器、毛远新有调沈阳部队进京的动向,等等,他们已清楚地意识到党和共和国的命运危在旦夕。苏振华向叶剑英建议说:要赶快下手解决“四人帮”的问题。叶帅…  相似文献   

10.
悼念周恩来     
林木 《党史博览》2006,(4):28-29
1976年3月5日,“四人帮”控制的上海《文汇报》在刊登新华社一篇关于纪念和学习雷锋的新闻稿时,将周恩来为雷锋的题词删掉;3月25日,《文汇报》发表了《走资派还在走,我们就要同他斗》的文章,影射攻击周恩来。这两个事件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悼念周恩来、声讨“四人帮”的浪  相似文献   

11.
1976年10月6日,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在北京被拘捕。这四人中,王、张、姚三人均直接来自上海,江青也同上海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粉碎“四人帮”后的诸端大事之中,接管上海和解决上海的问题,自然处于极端重要而紧迫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12.
安澜 《党史纵横》2006,(4):16-19
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又称“两案”)做出了公正、公开的终审判决。2005年12月23日,姚文元因患糖尿病在上海病亡。至此,昔日的“四人帮”已全部走入历史。25年来,中国司法冲破“文革”形成的种种藩篱,走上了一条正规化的道路。张  相似文献   

13.
朱通华 《党史博览》2006,(11):10-14
上海的清查为审判“四人帮”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以苏振华、倪志福、彭冲为首的中央工作组于1976年10月26日正式开进上海,第二天晚上就在上海展览馆召开了区、县、局干部会议,同当时尚在上海政坛掌权的各色人物见面。半夜敲门喊起来送北京的中央候补委员的人来了,摇动笔杆子大揪  相似文献   

14.
十年动乱,四害横行。 十月炸惊雷。王、张、江、姚难逃法网。 华国锋,毛泽东晚年选定的接班人。“四人帮”视他为篡党夺权的绊脚石。 “四人帮”要搞掉华国锋。他们篡改毛泽东的遗嘱,利用毛泽东的威信,加快篡党夺权的步伐,国人共愤! 面对“四人帮”的挑战,华国锋依靠老一辈革命家叶剑英、李先念等,沉着应对,巧妙布阵…… 10月6日,华国锋亲自坐阵怀仁堂,与叶剑英一道从容指挥。 四害成擒,华国锋再展智谋稳住上海,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武装叛乱…… 粉碎“四人帮”,举国欢庆,华国锋功不可没。可惜,历史在前进,他却坚持“两个凡是”……  相似文献   

15.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北京仍有大人物阻止小平同志出来工作.不久,有人在全国宣传工作座谈会上点名攻击小平同志.接着,政治局又有人在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讲要把批“四人帮”和批邓结合起来,说“天安门事件中反‘四人帮’是错误的,那时他们还是中央领导,那是分裂中央”.这些出自中央政治局委员口中的话,真叫人难以置信,是与广大群众的意愿相悖.  相似文献   

16.
初闻“四人帮”被粉碎的消息,邓小平致信祝贺;人民群众热切盼望邓小平重新参加中央领导工作.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邓小平难得有这样的好心情.这是1976年10月10日.大前天,叶剑英元帅送来消息,说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四人帮”已被隔离审查.邓小平,这位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几落几起,被其女儿称为具有“临危不惧、遇喜不亢”性格  相似文献   

17.
霞飞 《党史文苑》2004,(5):40-45
发生在1967年1月的所谓上海"一月革命",曾被"四人帮"标榜为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立下的一个"大功".在"四人帮"得势时,他们在上海还专门搞过"一月革命"展览,颇有让"一月革命"流芳百世之意.而实际上,所谓的"一月革命"并非"四人帮"所说的"革命的里程碑",而是"四人帮"制造动乱的一座"耻辱碑".  相似文献   

18.
霞飞 《党史天地》2007,(6):43-51
1975年,邓小平在领导整顿的过程中,就同“四人帮”进行了正面斗争。1976年初,邓小平处于被批判的地位,当年4月再次被打倒。但邓小平即使是在自己处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仍以巨大的勇气同“四人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在粉碎“四人帮”中起到了特殊作用。复出后的邓小平同“四人帮”展开了正面斗争。这种斗争把解决“四人帮”的问题摆到了全党面前。  相似文献   

19.
“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的三个主要人物张春桥、姚文元和王洪文都是在上海起家的。“文革”中的上海市委与革委会的主要成员,也有不少是和“四人帮”沆瀣一气的同党,马天水就是其中一个。不过,与其他人有所不同的是,这位被尊为“马老”的马天水,并非靠造反起家的政治暴发户,而是颇有一番革命历史的老干部。颇有声望的“识途老马”,反戈一击,站到了“正确革命路线”上马天水,1911年出生,河北唐县人,早年当过小学教员,从青年时代就参加了抗日游击战争,193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以后在晋察冀解放区从事地方工作。全国解放以后,马天水调到安徽…  相似文献   

20.
宗福先,1947年2月生,祖籍江苏常熟,生于四川重庆,中国话剧编剧。1968年毕业于上海延安中学,后进入上海热处理厂当工人。1978年创作话剧剧本《于无声处》,这是粉碎“四人帮”后较早反映“文革”的文艺作品。剧本以轰动全国的天安门事件为背景,整个故事情节均发生在24小时之内,把一个大的历史事件浓缩在一场家庭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