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走进不丹     
毛晓晓 《党政论坛》2011,(14):48-48
不丹,一个不起眼的南亚小国,却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用“国民幸福总值(GNH)”或“国民幸福指数”来衡量发展的成果,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不丹旅游走低流量的高端路线,旅游者每人每天最低消费200美金,只能乘坐不丹皇家航空公司的飞机进入。这一政策使这个只有70多万人口的国家有着“世外桃源”般的景色和百姓简单质朴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4,(25)
在这个寻觅幸福和善治的"后GDP时代",世界上唯一一个以追求国民幸福为执政目标且真正成功实现的国家——不丹,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以国民幸福总值(GNH)作为衡量发展标准的"不丹模式"对我国的善治政府道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试从治理理论出发,通过不丹幸福治理模式的案例分析,从政府的合法性、责任性、法治、有效性以及社会资本的良好传承等方面对不丹模式进行深入剖析,试寻找出有益于我国善治政府的政策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3.
国民幸福总值GNH这个新鲜概念来源于人口只有80万的佛教国不丹。不丹原为英国殖民地,1949年独立,1971年加入联合国。它虽是君主立宪的国家,但受西方影响很大,至今仍用英语和不丹语“宗卡”作为官方语言。首先提出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国民幸福总值)的是来自英国留学的不丹首都廷布大学经济学教授扎勒曲宗。他指出:如果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的话,那么我们不丹政府还需要制定一个衡量国民幸福快乐的标准。2001年扎勒曲宗把这个想法写成奏折(建议)并把计算方法上呈不丹国王。国王召集内…  相似文献   

4.
追求幸福是人生的永恒主题,也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终极目的.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类存在的唯一目标和目的.近200年前,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也曾说"人的任何一种追求也是对于幸福的追求".20世纪70年代,不丹的国王旺楚克首次提出"国民幸福总值" (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概念,认为国家政策应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的"中国梦"讲话,其本质内涵在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也就是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中国人民自己的梦,人民追梦圆梦的终极目标在于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5.
追求快乐幸福,是人类社会共有的本能和天性。幸福即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而幸福指数则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在让人民满意、使国民幸福成为中国发展主调的现实背景下,强调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的均衡发展,保护资源环境和发展传统文化优先于经济发展,以国民幸福总值(GNH)作为衡量发展标准的不丹模式对提升幸福指数、构建国民幸福不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国民素养的高低,既关系国家的形象,又关乎国民的幸福。而国家形象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民众幸福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交往普遍化的今天,一国民众若因缺乏素养而被其他国家的人看不起,则这个民族是不可能真正有幸福感的。国外媒体特别是西方媒体,一向对我们的党和政府多有批判甚至妖魔化描述,我们可不必在意,因为其中有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李楠 《瞭望》1985,(19)
古刹钟声随处闻 不丹信奉佛教。有趣的是,那是从西藏传过来的喇嘛教的支派。在旧都普拉卡的寺院里,管理宗教的官员向我们介绍了这一历史过程。不丹最早流行从西藏传来的苯教,即黑教。到八世纪时,宁玛派的尊师、印度僧人莲花生从西藏来到不丹,带来了宁玛教,即红教。到十三世纪,另一位西藏高僧来到不丹,带来了竹巴、噶举派的教义,并且逐渐传播扩展,成为今天占主要地位的白教。竹巴、噶举派创立时,天空响彻雷鸣,人们认为是龙的声音。这就是不丹被称为“雷龙之国”的来历。到十七世纪时,西藏噶举派的领袖纳布加尔进入不丹,成为不丹的第一位法王。  相似文献   

8.
高荣伟 《侨园》2012,(8):18-19
到丹麦旅游,感觉像“童话王国”进入了现实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其国民的幸福指数.天寒地冻、欠缺天然资源的小国,创造出全球独见的富裕快乐国,进而被誉为“世界上近乎完美的国家”.这是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的梦想,丹麦做到了.为什么?我们不远万里,探询丹麦人快乐的秘诀.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民幸福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地方政府将"幸福指数"作为衡量地方社会和谐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经济增长不是最终追求,只是增进人们幸福的一个手段,因此,在社会发展中既重视GDP又不唯GDP,将GDP和幸福指数等指标互为补充,作为衡量社会进步发展的依据,有益于社会的良性发展,有助于实现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华民族话语体系中,有两个关键词语: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复兴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系,对于创新完善中华民族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复兴的涵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者统一于复兴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此相应,民族复兴战略全局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开拓世界历史、国家、民族、国民四个维度以形成新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兼顾规模和效率,平行推进中华民族作为民族共同体和国民共同体的建设;要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框架中,作出相关战略布局和资源配置;作为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物质基础;作为国民共同体的建设,要从全体国民和国民个体两方面,增加扩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国民维度。  相似文献   

11.
留给孩子太多财富,会剥夺他们自我创业,享受成功的乐趣“幸福”这一古老的命题,近年来成为社会热点,并遭遇“幸福陷阱”、“幸福指数”、“幸福政治”等一轮新概念的轰炸。人们如梦方醒般地重新认识与诠释“幸福”,其中奥妙耐人寻味。穷国比富国幸福?墨西哥《改革报》今年5月26日载文称,据民意机构对69个国家的研究,某些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国民幸福指数”,远比公认的发达国家要好,如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墨西哥、坦桑尼亚等,均有50%以上的人认为自己非常幸福。而这一比例在德国仅为20%,在法国为31%,在堪称福利国家典范的瑞典为36%,在世界“一超”的美国为39%。  相似文献   

12.
徐进 《学理论》2013,(17):68-69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此进程中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国民的富裕感程度参差不齐,总体水平较低,在和谐社会时代背景下,如何看待国民幸福指数与社会收入分配的内在联系,提升国民幸福感,实现中国梦已成为亟待回答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中具有总揽全局的地位,并把民生福祉作为"落脚点"。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包含的目标为主线,民生幸福意蕴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维度中: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根本转变,建成世界经济强国承载民生幸福的物质维度;政治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成社会主义民主国家蕴含民生幸福的政治维度;文化建设大繁荣、大发展,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囊括民生幸福的精神维度;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民生幸福的社会维度;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初步建成绿色中国内含民生幸福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14.
新德里专电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是中国的近邻。由于它地处偏僻,被人称为世界上最后的“香格里拉”,多少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记者8月底随以齐怀远副外长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到不丹采访中国—不丹第七轮边界谈判,有幸亲眼目睹这个“雷龙之国”的古迹和新貌,深深感到这个喜马拉雅王国正以稳健的步伐,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前进。 到不丹后,记者向多位不丹朋友请教,为什么不丹被称为“雷龙之国”?有的说,这源自传说:被尊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幸福梦,文章分析了"中国梦"的幸福思想:满足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需要是追求幸福梦想的内在动力;主动创造是实现幸福梦想的前提;物质幸福梦与精神幸福梦的统一;个人幸福梦与民族幸福梦的统一;人的幸福梦与生态幸福梦的统一;国家幸福梦与世界幸福梦的统一。其幸福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中国的发展,对现阶段建设"幸福中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邸永君 《理论视野》2010,(6):21-22,50
我国国民的民族认同存在两个层次,一是对"中华民族"的"国族认同",一是作为本民族归属的认同,而前者无疑是核心认同。应借鉴当今世界其他多民族大国的成功经验,更加注重使那些依然保留着传统意识的各民族成员逐步过渡为现代"公民国家"的国民,真正实现中华国族的国族自觉。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7,(7)
幸福作为衡量人们现实生活的精神状态,已经成为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在马克思经典作家看来,现实的人是追求幸福的主体,人的本质是追求幸福的现实衡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追求幸福的保障。中国梦的提出,其实质就是人民幸福之梦,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克思幸福思想的指导,必须坚持"三个必须",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国民幸福指数,才能更好地实现以人民全面幸福为目标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8.
民族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本质上是一套保障民族认同国家的制度安排。因此,获得并保持一定的国家认同,是民族国家存在的基础,构建国家认同也成为民族国家国家建设的根本任务。随着民族国家"多族化"现象的出现和发展,认同构建就成为民族国家必须优先解决的根本问题。在实践中,民族国家的认同构建有两种模式比较突出和典型,并具有普遍性和巨大的影响:一是"民族模式",一是"族群模式"。前者为苏联、中国采用,后者为欧美国家普遍采用。不过,从人类历史的长河来看,不同的国家认同构建模式不过是解决"族"与"国"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的具体方式。从总体趋势和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国家内国民享有的共同文化、共同价值观越是广泛和深厚,越是容易建立起较为稳固的国家认同;反之,一个国家内国民分化或形成了各种刚性的社群组织,国家的认同就难免被这些刚性化的社群的认同所分割,从而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9.
李楠 《瞭望》1985,(18)
不丹航空公司的一架 蜻蜓式小型客机从加尔各 答起飞,掠过印度平原,飞进喜马拉雅山区,在迂回狭隘的峡谷中轻盈穿越,把我们带进了神秘而充满诗意的山中王国——不丹。 青翠的高山耸立在帕罗机场狭长跑道的两旁。一下飞机,眼前是高悬在岩边的古堡,钟声远播的寺庙,巾幡飘扬的彩绘楼房,家家屋顶插着的小方白旗。在帕罗城堡前面的山坡上,人们头戴面具表演跳神舞,僧侣吹着长喇叭,男男女女身穿黄红两色的手工织物做成的服装。在摆着日用品的地摊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留给后人的思想遗产,比较突出者有两项:一是民族平等、国家统一思想;二是关注民生幸福、实现国家富强的理念。其"爱国统一"思想对于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其关注民生幸福、实现国家富强的理念,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