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晓玲 《党政论坛》2011,(14):22-22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易经》时,说他在孔子的故里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人来孔子家里拜访,孔子的徒弟拦住了他,问他有什么事。那人说:“我想问问先生,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子的徒弟很不以为然地说:“当然是四季了!这个连小孩子都知道,还用问先生?  相似文献   

2.
张倩  刘友田 《学理论》2010,(27):46-48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但"孝"却被他推崇到很高的地位,认为"孝"是治国施政的基础。在孔子看来,孝绝不仅是一个道德概念,还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准则,纬书说孔子有言: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孝"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生活有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数千年来由孝文化潜移默化所积淀的道德观念习俗,在今天仍有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国学赏析     
《侨园》2018,(12)
正【选自】《论语·子罕篇》【原文】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译文】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评析】孔子的学生颜渊是一个十分勤奋刻苦的人,他在生活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学问和道德修养方面。但他却不幸死了。对于他的死,孔子自然十分悲痛。他经常  相似文献   

4.
国学赏析     
《侨园》2019,(8)
正【选自】《论语·乡党篇》【原文】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译文】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评析】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有人说,儒家学说是"人学",这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相似文献   

5.
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谈到“知”。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了解、理解之意。综合起来,孔子的“理解观”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克己知人。孔子一贯主张克制自己。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怒,不也是君子的品德吗?不仅如此,孔子还主张积极地去理解别人。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意思是不怕别人不了  相似文献   

6.
国学赏析     
《侨园》2015,(1):48
【选自】《论语·公冶长篇》【原文】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3),屡憎于人,不知其仁(4)。焉用佞?"【注释】(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学生。(2)佞:音ning,能言善辩,有口才。(3)口给:言语便捷、嘴快话多。(4)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与否不可知。【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评析】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利齿,这两者在孔子观念中是对立的。善说的人肯定没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则不必有辩才。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相似文献   

7.
庄子曾假托孔子说了这样一件事: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渊对孔子说:我曾经渡过一个名字叫觞深的深渊,看见摆渡的人,划船技术太高明了,简直是"操舟若神",如有神助一般。我就很羡慕地问他:操舟可以学吗?他回答说:可以。但是他又透露了一个秘密,如果你要是会  相似文献   

8.
国学赏析     
《侨园》2013,(7):52-52
<正>【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选自】《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评析】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各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相似文献   

9.
国学赏析     
《侨园》2019,(4)
正【选自】《论语·学而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评析】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相似文献   

10.
国学赏析     
《侨园》2013,(10):54-54
<正>【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选自】《论语·为政》【译文】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评析】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相似文献   

11.
国学赏析     
《侨园》2016,(6)
正【选自】《论语·雍也篇》【原文】子日:"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注释】(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  相似文献   

12.
雷钟哲 《各界》2010,(5):35-35
韩寒在博文《看孔子》中,不但把电影《孔子》批得一无是处,还顺便捎带上中国古代一堆的子。他说《孔子》这部电影,无论从拍摄意义、商业利润、艺术追求、电影探索、教育启蒙、娱乐消遣等任何一个角度,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电影。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收入     
关心孔子的人,未必关注钱包;关心钱包的人,未必关注孔子.有朋友突然想到孔子的钱包,我觉得很有趣. 孔子一生,主张富民.他说:"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又认为"薄赋敛则民富",但孔子的富民主张未能付诸实施.他曾一针见血地说:"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换句话说,鲁国国君并没有接受孔子"薄赋敛"的治国方略.鲁国如此,当时其他的诸侯国也大多如此.  相似文献   

14.
国学赏析     
《侨园》2015,(4):52-53
【选自】《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于予与何诛(3)!"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4)改是。"【注释】(1)粪土:腐土、脏土。(2)杇:音wu,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3)诛:意为责备、批评。(4)与:语气词。【泽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国学赏析     
《侨园》2018,(11)
正【选自】《论语·子罕篇》【原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注释】九夷:中国古代对于东方少数民族的通称。陋:鄙野,文化闭塞,不开化。【译文】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闭塞落后了。"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孔子多才多艺、学问渊博,他在读书时常常把"学"与"思""习""行"结合起来。一是学与思的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二是"学"与"习"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因人施教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许多因人施教的故事。 司马牛一次向孔夫子请教怎样实践仁德。孔子深知,司马牛最大的缺点就是‘多言而躁’,于是对他说:‘仁者,其言也讷。’  相似文献   

18.
国学赏析     
《侨园》2017,(4)
正【选自】《论语·述而篇》【原文】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译文】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评析】本章里,孔子提出对自己所不知的东西,应该多闻、多见,努力学习,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  相似文献   

19.
国学赏析     
《侨园》2013,(11):48-48
<正>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选自《论语·为政》注释(1)罔:迷惑、糊涂。(2)殆:疑惑、危险。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评析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栗正作《孔佛对话图》。 孔子说:“如之何?如之何?”译为现代汉语,意思是:“拿它怎么办?拿它怎么办?” 佛祖回答道:“不可说,不可说。”译为现代汉语,意思是“没法说,没法说。” 看来,孔子于人生是取积极态度的。他焦虑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