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掀起大陆求学热王小珍海峡两岸的交流继台商大陆投资热、两岸科技、文化交流热之后,近年来又有一股热潮激荡,那就是台湾学生赴祖国大陆求学热。台湾学生赴大陆求学始于1987年,90年代以后,渐成气候。据国家教育部统计,从1992年起,台湾到大陆上大学的学...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1,(10):94-96
《外婆的澎湖湾》《阿里山的姑娘》《鹿港小镇》……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曾经让大陆朋友认识了台湾的澎湖湾、阿里山、鹿港……如今,台湾开放大陆旅游一年多来,游客人数不断攀升,这些歌声中的地方,是否牵动着我们的心?那就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趁着这利好时机去一睹为快吧。  相似文献   

3.
黄秀惠 《台声》2011,(5):56-56
台湾给我的印象是神秘、朦胧的。邓丽君的甜美歌声飘扬过海传到了大陆,陪伴着我们这代人度过了青春岁月。从那时起,我就非常向往台湾那绵绵细雨、高山流水,一直神往风景如画的日月潭,还有阿里山那美如水的姑娘和壮如山的小伙……  相似文献   

4.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成型于清代.这个阶段的长篇武侠小说流行较广,影响也比较大,奠定中国古代武侠小说的基础,形成了中国武侠小说的第一次高潮.民国武侠小说成为民国文学园地上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国武侠小说的第二个高潮.上世纪80年代中期,港台武侠小说进入大陆,形成中国第三次武侠小说的高潮.在温世仁等一批武侠小说家的推动下,大陆与台湾武侠文学交流逐渐融为一体.大陆与台湾的武侠小说新一代作者已经崛起,中国传统文化的武侠小说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5.
台湾新文学思潮与大陆的新文学思潮是否存在共生关系,这一问题海峡两岸学者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大陆学者一般认为,台湾和大陆的文学本同出一源,在台湾却有一些学者极力否认两岸文学之间密切的渊源关系并提出以“本土化”为标准检视台湾文学的定义、定位。《海峡两岸新文学思潮的渊源和比较》(朱双一、张羽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以翔实的资料梳理了台湾新文学与祖国新文学的密切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6.
《台声》1994,(4)
本期“文化广场”栏内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著名作家刘心武为本刊写的专稿——《山水尚有相逢日》,一篇是北京故宫专业人员王时伟写的《台北故宫参访印象记》,都是两岸文化交流热潮的生动写照.刘心武先生写的是年初与大陆其他四位作家一起去台北参加“两岸三边华文小说研讨会”的情景.“山水尚有相逢日,书生岂无切磋时?”——作者慨叹,发自肺腑.可曾几何时,两岸对峙,山水难逢,书生们只能隔岸唱和.又曾几何时,只见彼岸书生往来大陆无绝期,此岸同仁踏足宝岛无可期;彼岸作品争相在大陆出版,而大陆书籍只能在岛内地下流传……而今,不仅岛内书生来大陆朝发而夕至,大陆文人去台湾,也渐如山阴道上.单为研讨中国文学,岛内两大报系争相邀大陆作家往访;仅一个刘心武,中时副刊、联合副刊、幼狮文艺出版事业有限公司相继在台推出他的作品.刘心武先生从中看到的是“台湾同胞对大陆这边的事包括文学越来越浓烈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天地日月共作证龙的传人心相连,海峡水暖,梦魂相牵,今宵月明,天朗风清……”伴着这婉转动人的歌声,在深圳迎宾馆的会议厅里,一位名叫庞惠莹的大陆女台胞载歌载舞.她用她自编自舞的高水平表演,赢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那掌声同时也正像这歌词一样,传达出龙的传人的共同心声.这是全国台联理事、顾问与旅居港澳的台湾乡亲在深圳联欢的一个镜头.1994年1月9日下午,23位居住在港澳的台湾乡亲,来到深圳迎宾馆,与正在这里举行全国台联四届四次理事会的理事和顾问座谈.来宾大都是港澳企业界知名的台胞,如香港台湾商会会长黄茂雄的夫人,副会长唐荣章、黄耀东、叶志中和副秘书长陈浴亿等,港澳台湾同乡会的副会长戴火山、理事罗茂卿夫妇等,另外还  相似文献   

8.
多年前,我随大陆盲人团一起赴台湾参加会议.期间一位台湾盲人前辈教我们唱了一首叫作《绿岛小夜曲》的歌. “这绿岛像一只船在月夜里摇啊摇,姑娘啊你也在我的心海里飘呀飘.让我的歌声随那微风,吹开了你的窗帘,让我的钟情随那流水不断地向你倾诉……”我们都以为这是一首有关爱情的歌曲,而那位盲人前辈却说,这是一首与盲人有关的歌.他告诉我们,绿岛又叫火烧岛,在台湾是专门用来关押囚犯的.这首歌表达的是囚犯们渴望自由的心声.话音一落,大家都沉默了.许多年过去,那天的情景在我脑海里始终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9.
本文关注近年来日本、大陆与台湾学者研究台湾文学的最新成果与动态,从学术沟通与交流的方式、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研究、台湾新文学与鲁迅,以及台湾文学定位等方面,将两岸三地的研究状况相互参照,比较研究者在解读与考辨台湾文学时存在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京剧在台湾     
近一二年,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在各个领域迅速展开,高潮迭起,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大陆许多一流的京剧团体及名角相继访台,在岛内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京剧热”.大陆京剧艺术家的出色表演,不仅让台湾同胞领略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也为台湾的京剧界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那么,京剧在台湾为何能获得众多的知音?京剧在台湾的过去与现状怎样呢?京剧的传承与发展京剧在台湾也叫“国剧”.台湾光复之后,随着民  相似文献   

11.
魏章柱 《台声》2001,(5):30-30
随着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大陆各界对台湾的前途更加关注。除社会上的关于台湾的组织学会、研讨会外,大陆高校掀起的台湾研究热尤其令人注目。 大陆成立最早的从事台湾研究的学术机构是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成立于 1980年 7月,是国内高校系统规模最大、研究力量最强、学术成果最丰富的综合性台研机构,设政治、经济、历史、文学等 4个研究室。该所以“历史地、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认识台湾”为指导思想,致力于台湾历史、文学、政治、经济和两岸关系的研究。该所主办的《台湾研究集刊》创刊于 1981年,是大陆创办最早的、专门研究台…  相似文献   

12.
<正>中共十九大的成功召开,受到台湾各界高度关注,其中台湾青年不在少数。特别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就学、就业等问题,引发岛内广泛热议。这令人高兴的现象,来自于两岸长期交流的成果,也代表大陆对台政策的成功。而台湾青年赴大陆学习就业,不仅能打破"台独教育"灌输给台湾青年的错误的大陆印象,更能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庄重承诺,那就  相似文献   

13.
清代同治年间,诗钟传人台湾,各地社团纷起,形成了台湾古典诗社的第一次发展高潮;日据中期,诗钟在台湾重新兴起,它与击钵吟一起,相互促进,互为推助,形成了台湾古典诗社的第二次发展高潮;1949年前后,一大批大陆诗人特别是闽地钟手相继渡台,又为台湾古典诗社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从对台湾古典诗社三次发展高潮的考察中可以看到,诗钟作为一种文体在台湾文学中的独特存在与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6,(3)
正271.如果留在台湾,你的工作价值是被低估,必须走出去才有未来的话,那么大陆市场绝对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台湾与大陆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同文同种又有共同的语言,市场也足够庞大,如果两岸青年能协同创业,运用台湾伙伴的商业智慧,大陆伙伴的渠道与在地资源,抓住大陆市场高速成长的商业契机,优势互补,相信绝对能共同创造出世界级的大企业。——新光青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王志伟272.近年来,在台湾兴起了青年人创新创业的热  相似文献   

15.
历史的演进,直接或间接引起多次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人员流动。 1987年11月2日,台湾当局迫于岛内舆论和民心压力,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随后,台胞到大陆探亲、旅游、经商、求学渐次热络,从而形成了老兵回家、青年创业、返乡投资等一波又一波“大陆热”台湾老兵:“想回家,永远都不会是错的!  相似文献   

16.
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学在中华文化的逻辑发展上 ,呈现出与同时期大陆文学不同的运动轨迹与存在形态 ,形成台湾文学现代性的独特性格 ,并为台湾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和范式。而台湾的海外知识移民形成了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一个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群 ,成为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收获和代表 ,深远地影响了欧美华文文学的发展。东南亚华裔青年学生到台湾留学 ,以及台湾作家到东南亚华人社会讲学、参与文学营等活动 ,扩大了台湾文学对东南亚的影响 ,形成了这一时期东南亚华文文学发展中的台湾文学因素。  相似文献   

17.
小张庄不再遥远——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的寻根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宁军 《台声》2002,(6):32-33
当“江苏籍台湾作家采风活动”开启之时,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再一次越过海峡,回到江苏故土。她是在职教授,以往到大陆多半是利用寒暑假,而这次是请假来的。虽然只有10天时间,张晓风深感不虚此行。她不仅和其他台湾作家一起,面对面地与江苏台港文学研究专家学者交流,参观游览了南京、无锡、苏州,而且还独自去了徐州,寻找“心向往之”的小张庄,那是她的祖辈居住过的地方。在江苏学者与台湾作家的座谈会上,张晓风侃侃而谈。她的发言动了真情:“江苏是我的祖籍,不过如果有人问我,有没有比江苏更属于我的地方,有的,那就是中国…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8,(18)
正@台声杂志本期话题#大陆历史剧《延禧攻略》在台湾火了!#8月26日晚,由大陆拍摄的清代宫廷剧《延禧攻略》终于迎来大结局,这部剧不仅在大陆备受欢迎,在台湾也受到了热捧。据统计,截至8月25日,大陆播放量已破100亿次,台湾总播放量近4700万次。  相似文献   

19.
王缇娜 《台声》2011,(12):78-78
2003年初我从台湾前来大陆工作至今,除了为自己当年孤注一掷的“先知先觉”而沾沾自喜外,也为两岸在签署ECFA之后对未来有更深的期许,历史的见证已从过去一窝蜂的“台湾的大陆热”转换到现在的“大陆的台湾热”。  相似文献   

20.
在二十世纪初期文化民族主义的大背景下比较了章太炎与连雅堂的语文思想,指出了章太炎"以国粹激动种姓"的语文思想与连雅堂"发扬种姓"、"继绝存亡"的文学观的相同思想背景,并结合大陆与台湾语文运动的具体语境分析了章、连二人与大陆及台湾新语文运动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