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把瘾就死●王贵龙一些人总能语惊世人,“过把瘾就死”可谓掷地有声。这也是许多现代人的一种真实心态。生活如特快列车,那些被甩出车外的人,那些被晾在站台上———永远被晾在站台上的人,怎不落魄?于是便有了“爱过就扔掉”、“过把瘾就死”……过去人们兴高采烈地...  相似文献   

2.
罗西 《廉政瞭望》2010,(15):64-64
原来在我家做钟点工的小杨,因为有过小偷小摸的记录,所以被我们社区集体辞退。换来了一个新的曹阿姨,她第一次到我家做卫生,就大张旗鼓地批评她的前任来:“你看,厨具也没有洗。”、“死角她都没有去注意”、“哎呀,键盘也没有擦”……我有些烦了,便回了一句:“她的工钱比你少。”她这才止住了批判。其实,小杨不是没有优点,她做的卫生也不错,她错的地方是有时手脚不干净。  相似文献   

3.
对于一棵大树来说,暴风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大树的内部滋生了蛀虫。蛀虫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就是腐败;腐败的结果,便意味着死亡。古今中外的人类历史的兴亡周期告诉我们,腐败行为是关系到执政者生死存亡的大事。抗战胜利前夜,爱国人士黄炎培向毛泽东提出了历史周期率。他说,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事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转变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最终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  相似文献   

4.
今年春天是一个典型的春天——莺飞草长,鸟语花香。忽然,一片阴霾笼罩了华夏大地。一个名叫SARS的魔王,鬼头鬼脑地窥视良久,把魔爪一挥,号令它那些喽罗们扑向了无辜的人类。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受到强烈冲击:街头频频响着救护车的警笛,戴口罩的人渐渐增多……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是“非典”、“隔离”、“疑似”,甚至连孩  相似文献   

5.
悦假活不说真话是官场的一个痼疾,一直都没有真正得到纠正。当然,有时高涨一些,有时低潮一些。 有人指责说,说假话不说真话是一个品德问题。也确实。说假话不说真话不能说不与品德有关,囚为一个品德至纯至正的人是不会说假话而只会说真话的。但这样的人有过吗?然连被颂为圣人的人都承认自己有过“违心”之语呢!  相似文献   

6.
1945年黄炎培先生对毛泽东作过一次著名的历史周期率之谈。他说,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总有一个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不怕“艰难困苦”,努力“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结果是“其兴也勃焉”;但随着事业的成功,权力的扩大,“环境渐渐好转了”,历时一久,便“惰性发作”,且“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便“无法扭转”到头来是“其亡  相似文献   

7.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某项“外资”谈判即将成功之际,外商代表来到该企业的经理办公室,看到报刊乱放,书籍无序,墙角的垃圾也不处理。后来,该项目“黄”了。外商的理由是:一个连自己的办公环境都管理不好的人怎能让我们对他所管理的项目放心。这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几千年文化洗礼的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而这个自古而来的称号却在当今世界中渐渐被一些人淡忘了。谈到“礼仪”,人们大多会想到“日本”;说起“绅士”,人们则会想起“英国”……如今,我们国家“入世”了,这一来,我们就会与更多的外…  相似文献   

8.
这么多年,在我们社会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相当多的人,其中还包括一些法学专家,都一直在那儿关注制度建设,然而我们的有些制度却总“不争气”,至少没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弄得到处都是“一把手”的影子。正因为如此,不少人对有些制度的执行也就渐渐失去了应有的信心,甚至有时一提起制度大家就来气。  相似文献   

9.
有幻想的人不一定成功,但成功者一定曾经幻想过。因为只有这样,他才会有一个目标去追求;而那些整日碌碌无为只求温饱的人,绝不会去幻想——他们甚至缺少这种勇气。 有一个爱幻想的职员确实会很让你头痛。但要是拥有一屋子“老黄牛”式的只知埋头苦干的员工,猜想你的日子不一定会好过。幻想有时也并不一定是坏事,敢于幻想的人更是与生俱来的与众不同。 IDV是英国大都会公司制造酒精饮料的分公司,1987年的一天,一位26岁管理商标的低级职员蒂斯代尔找到了当时负责酒精饮料开发工作的主管说:“我发明了一种带有24K小金粒(…  相似文献   

10.
肖剑 《廉政瞭望》2012,(1):64-65
“在印尼,腐败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几乎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了一种社会病。”英国BBC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亚洲时报在线》在一篇评论中则称,“在印度,腐败的勾当是在桌子底下进行的……而在印尼.就连桌子也是腐败的”。对此,印尼人民协商会议主席阿米安·赖斯坦承,法律体制的不健全是造成印尼腐败泛滥的一个主要原因,他还说:“当那些想要切断腐败根源的人站在镜子前时,就会发现,原来他们也是腐败的人。”  相似文献   

11.
(一) 接到慰问演出的任务,我便随团启程,一路熟悉的景致渐渐隐退,映入眼帘的是不常见的光秃山峦.路,在苍穹的山势下,显得十分窄小细长,险峻的山势,有时仿佛一碰就会塌陷下来,挡住前行的山路,有时路边庞大的山石让人不自然地会担忧起来,车上有人悄声说道:“太吓人了,垮下来一定会把车砸扁的.”车在前行的过程中海拔渐渐上升,走了近两小时,绕过一山坳,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水域,刘团长告诉我这水很浅,几乎没有什么生物,是著名的沙湖.我的心里不由得产生了好奇,真想下去试试这水的幼稚想法,在我这个年龄居然也会蹦出.  相似文献   

12.
中午吃饭时我们几个同事在一起议论骗子最新的手机短信诈骗招数。小文在一边很不解地说:“我怎么从来就没收到过这种短信呢?”大李看了小文一眼说:“骗子发短信不是发给那些有钱的人,就是发给那些经理啊,老板啊什么的。人家不发给你,说明你没有欺骗的价值嘛。”我们知道大李在忽悠小文,就在一旁添油加醋地说确实如此。我们的话让小文很是失落。  相似文献   

13.
我是1994年3月5日调入县纪检委工作的。10年来,我经历过成功的喜悦,也经历过“失败”的痛苦。酸甜苦辣,难以言表。提起纪检工作,一般人都觉得那是份惹人的“差事”,费力不讨好的“营生”。可当你面对那些热切渴望尽早解决问题的老百姓,面对那些怨气重重带着干粮一次次踏进纪检委门槛的信访者,你才感到社会太需要一身正气、主持公正的好干部。刚到纪检委上班的几天里,我就被一幕幕的情景震撼了:纪检工作是如此神圣,如此重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朝历代的兴衰取决于民意的走向,如果我们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讲究写文章的国家,自古就把它看成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是如何写作?从来没有人作过精确的表述,历代文人都只是如此模糊的加以描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金  相似文献   

15.
生活离不开笑,就像我们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假如你还有微笑,那你就拥有一个太阳,灿烂的阳光就在你心中升起,照射到四面八方。我们常常把笑星们称作“笑的使者”,他们传递着笑的火把,把快乐带给每一个观众。笑,通常是开怀的笑,纵情的笑,像阳光一样直射观众的心灵,感染着每一个人,所以那笑声才如此热烈而持久。生活中,大声的笑,开怀的笑,纵情的笑虽然不少,但我们总是一笑而过。在每一个人的经历中,有坦途更有曲折和坎坷,我们总是把胜利当做新的起点,去迎接更艰巨的任务。我们经历过很多的困难,有时甚至是艰难险阻。在艰难困苦之中,如果…  相似文献   

16.
我的一位在某乡镇当副镇长的朋友日前向我抱怨:“我被折腾死了,去年一年中竟换了6个乡镇!”一年中竟“正常调动”了6个地方,如此“正常调动”就显得不那么正常了。爱养花的人都有一个经验:要经常换盆。因为一盆花在一个花盆里长期不换,盆土会板结,根须过密反而难以吸收营养,渐渐地花就会蔫枯乃至死亡。所以适时地换盆,有利于花朵的生长和盛开。养花如此,  相似文献   

17.
学会专注     
诺基亚公司董事长奥利拉有一句精辟之言:一个企业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行,因此,必须学会专注。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往往穷尽全力也难以掘得真金。一位科学家临终前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最大的遗憾是到死也没有真正弄明白过一个问题!”姑且不论这位科学家是出于自谦,还是其成就果如所言,但其治学态度却让人深思:毕其终生专注某一课题的科学家尚且如此,那些作风浮躁,频换岗位,这山望着那山高者又当如何?  相似文献   

18.
我国名的老教育家、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就要受人宰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化,没有民族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这位在高校率先倡导进行人教育的老教育家曾经到一所重点中学去,看到学生们桌上堆着高高的三堆书,甚至听说有的学校一年365天只放三天假:大年三十、初一、初  相似文献   

19.
党风卫士     
谷良  朱春先 《学习导报》2013,(13):34-36
A 在妻子最需要他时,他在办案的路上 10多岁的儿子告诉邬晓兰,每回做梦,都是爸爸在陪他上特长班的课。 孩子的梦,其实也是邬哓兰的梦。在梦中,两人有时还会因为张险峰一个月也不回家一次而“生气”……  相似文献   

20.
知耻近科勇     
艾迪 《党课》2006,(7):86-87
因为从小就接受过是非教育,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长辈们时时苦口婆心,老师们常常循循善诱,所以,人们从小就应当知廉识耻了。但是随着一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是非观一定会受到冲击,于是,有些人开始变得不知廉耻了。不知耻的后果就是“百事可违”,没有什么勾当干不出来。难怪古语中将“不识廉耻”视为第一位的骂人之话。本来,在古汉语里,“廉”与“耻”都是褒义词,前者的意思是让人懂得什么是清正,后者的意思是让人懂得什么是羞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