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速览·四川     
01 5年内建"新三最"城市 11月21日至22日,成都市委召开十一届八次全会,传达学习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制定成都市"十二五"规划建议。成都市提出,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三步走"战略步骤,把建设"新三最"城市作为"十二五"发展总目标,即建成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2.
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中心城市,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必须牢牢把握海西建设机遇,立足海西发展新优势,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推进城市快速发展,真正树立起海西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3.
甘露明  李凯  张潮 《学习月刊》2014,(18):18-1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吹响了中华民族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国梦的进军号角。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是实现湖北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战略目标的领头羊。新时代新机遇,新机遇新挑战,新挑战新发展。打造武汉生态文明建设的升级版,必须用新观念、新思维、新套路,武汉城市圈生态涵养理念无疑是符合现实、长远的作用于城市一体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时代性选择。一、武汉城市圈生态涵养建设的意义城市生态涵养就是通过挖掘该城市自然、文化、历史的内质给城市以形象上的准确定位,来表达该城市社会的生态义化内涵,是对城市自然景观或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维持与重建,其本质是通过人为手段去调节城市非自然与自然之间的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4.
沈聪 《前线》2012,(11):30-33
历史上的通州曾极其繁华,素有"一京(北京)、二卫(天津)、三通州"之称。如今,"聚焦通州,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这一北京城市建设史上的新提法,为通州跨越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黄金机遇,让人们的眼光又聚集到了通州。北京市为何提出建设城市副中心,副中心缘何落户通州,通州将打造一个怎样的城市副中心?本刊记者实地探访了通州城市副中心的建设。通州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部,京杭大运河北端。事实上,通州这些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很多人在通州买房,在中心城区工作,通州常被人诟病为"睡城"。  相似文献   

5.
刘光明 《唯实》2018,(6):61-64
近年来,徐州市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要求,坚持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位置,加快推进社会建设体制机制、政策体系、方式方法、运行模式创新,全市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跨上新台阶,人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社会建设新路子。2017年徐州市被评为"中国人居环境奖",并与省会城市南京同时入选"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相似文献   

6.
胡祖华 《学习月刊》2013,(24):50-50
近年来,恩施市按照"洁净、畅通、安宁、文明、和谐"的要求,深入开展"六城同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切实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多项荣誉。一、加强设备设施建设,夯实城市精细化管理基础一是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加大城区市政道路维修保养力度,投入资金4000  相似文献   

7.
沈聪 《前线》2011,(2):36-37
"十一五"期间,首都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建设健康城市,是"十二五"期间首都社会发展的一项新任务。在这一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如何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到城市建设发展各个方面,使城市成为市民工作生活的健康乐园;  相似文献   

8.
城市改造不只是建筑物的以新换旧,而是重大民生问题。乐山市城市改造从决策的"单中心"走向"多中心",建立更民主、更开放、更符合公众利益的决策执行模式,主导推出了"模拟拆迁"的城市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9.
领导新语     
《当代贵州》2011,(36):12-12
一个城市,动员一下,十天八天,马上达到新状态;十天八天一过,马上又变成老样子。这既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也不是真正的现代化国际化,凸显的正是"软环境"的不足。——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2011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研讨会上表示城市发展。要摆脱动员式  相似文献   

10.
顾维中 《唯实》2018,(2):43-45
城市没有品质作保障,发展走不远,转型难实现。建设品质城市就是要让城市更美好,让市民更幸福,这是群众之盼,也是当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江苏省"两聚一高"奋斗目标与建设品质城市目标一致、同频共振。推进江苏品质城市建设,在建设内涵上要融入"三对关系",在建设路径上要实现"三个突破",在建设考评上要确立"三个视角"。  相似文献   

11.
夏禹 《学习月刊》2009,(24):60-61
湖北省委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通过一系列战略谋划、战略展开和战略集成,形成了"一带两圈"的空间战略构想。襄城区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襄樊的主城区,区位优势突出,人文底蕴厚重,发展势头强劲,能在"一带两圈"建设中找到位置,集聚发展新动力,形成发展新优势。  相似文献   

12.
工业文明是当前城市生态困境的根本原因,接受生态文明价值理念的指导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它的基本思路是城市的生态化。低碳城市建设应以"亲自然"、"爱自然"、"敬自然"为基本价值理念。要防止三种倾向,即创新低碳城市的发展机制,防止低碳建设的庸俗化;创新低碳城市的保障机制,防止低碳建设的形式化;创新低碳城市的动力机制,防止低碳建设的片面化。低碳城市正是城市生态化过程中的特殊阶段和表现形式,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它除了自身的个性之外,也有城市生态化过程中的共性,承担着扬弃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3.
《湘潮》2013,(10):F0003-F0003
近年来,郴州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以下简称人防办)按照郴州市委、市政府"一化两城三创四大"的战略部署,特别是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大干新三年,再创新辉煌"的号召下,贯彻"平战结合"方针,紧扣融合发展主题,抓住融入城市建设主线,认真履行战备职能,完善综合防护体系,以项目建设为牵引统筹推进人防平战结合和科学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复合主体是一种全新的组织架构、运作机制以及城市建设实践模式,杭州市社会复合主体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新型现代性的兴起,杭州在推进城市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创造性的地方经验和发展模式:在建设理念上,确立了"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个性理念;在建设思路上,以文化和环境作为"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两个抓手,进而实现城市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相互促进;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通过建构跨部门的社会复合主体实现城市建设的共建共享,带来了多方面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5.
张静 《学习月刊》2009,(22):77-78
近几年来,松滋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引导社区走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之路,突出"硬建设、软实力、强经济、新特色"四大社区重点,创造性地建立有松滋特色的社区大党建、大服务、大自治、大安全、大文化五大工作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心城区社会大和谐的良好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和谐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6.
喻丹 《当代贵州》2011,(19):66-66
近几年来,长顺县委、县政府按照"城市现代化、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坚持"拉伸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形象、彰显特色"的城市建设思路,将独具地方特色和浓郁地方文化的"贵阳都市后方休闲度假娱乐小城市"作为城市建设追求目标,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王哲  王萍 《世纪桥》2011,(11):129-131
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背景下,公民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便成为城市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常州通过开展"道德讲堂"建设,逐步形成了"唱道德歌曲、诵道德诗篇、讲道德故事、发道德短信、上道德课堂、行道德善举"的道德文化建设新模式。常州"道德讲堂"的实践模式对破解城市文明建设瓶颈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8.
媒体看贵州     
《当代贵州》2017,(3):5-5
贵阳城市建设强化生态味为加快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贵阳市日前提出城市建设要强化生态味,积极推进提升"一河、百山、千园"自然生态体系建设。"一河",就是突出实施母亲河南明河主河道、支流治理工程;"百山"就是加大对裸露山体、毁损山体的治理,修复城市"伤疤",形成点、线、面、环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千园",就是建设更多城市公园,其中仅湿地公园就要增加到67个。(《人民日报》1月6日)  相似文献   

19.
加快伊犁河谷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科学谋划伊犁河谷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圈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是实现新疆"十二五"规划"将天山北坡经济带建成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带"的必然选择。本文在提出伊犁河谷区域中心城市——伊宁经济圈空间发展战略布局的基础上,着力研究加快中心城市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加快伊犁河谷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构筑伊犁河谷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圈、打造伊犁河谷区域性经济社会文化高地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施灏 《学习月刊》2014,(18):20-2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城市管理已经突破了传统模式,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信息化是其显著标志之一。数字化城市管理(下简称数字城管)作为一种新型城市管理模式,主要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整合现有城管资源,应用和整合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数字技术,对城市实现精确、高效、协同管理的崭新模式。宜昌是湖北省政府确定的数字城管建设三个试点城市之一,建成"实用好用"的数字城管系统,事关全省数字城管建设三个试点城市之一,建成“实用好用”的数字城管系统,事关全省数字城管建设全局,事关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宜昌市城管局以全省数字城管建设试点和全市社会管理创新为契机,牢牢把握国家住建部印发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设导则(试行)》(下简称《导则》)的精髓和湖北省住建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鄂政办发[2011]41号)的精神,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初步走出了一条切合宜吕实际的数字城管建设新路子,为宜昌城市管理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