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日韩两国都在对东盟外交进行新调整与定位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与东盟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政治往来平稳发展、经济合作深入推进、军事安全交流有所提升成为今年日韩与东盟关系发展的主基调.  相似文献   

2.
随着政治、经贸、文化等领域合作交流的不断深化,中非民间交往在双方"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突出,中国政府和社会对此予以高度重视,中非民间交往取得显著进展。当前中非民间交往的制约性因素包括:中国对非关系"行为体"不断增多,"角色"日益多元,中国公民社会仍在成长之中;非洲公民社会对华认知存在偏差,且易为国内政治和西方势力所左右;西方势力对中非民间交往的消极影响。为进一步推进中非民间交往,应准确把握非洲民众对华认知,改善中非关系在"传播"领域中的不对称性;避免中非经贸问题"政治化",增强在非中资企业的社会责任、法律规范和环境生态意识;加强中非公民社会组织之间的对话以及"民生导向"合作;中非民间交往应在南南伙伴合作关系框架下展开并对"第三方"保持开放。  相似文献   

3.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不断升级的疫情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形成重大挑战,灾难面前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公共卫生合作的指导思想,公共卫生合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中国与东盟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开展公共卫生合作,强化"命运与共"意识,可以推动双方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此次共同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合作,反映显示出中国与东盟双方在公共卫生合作中存在着治理能力有待提升、资金匮乏、合作意识不强、互信不足等问题。但共克时艰的信念强化了双方对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在共同抗疫中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国与东盟双方应从加强政治互信、培育区域公共产品、建立公共卫生合作机制等方面出发,加强公共卫生合作,推动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4.
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东盟关系。疫情下中国与东盟国家政治安全合作加强,经贸联系更加紧密,但东盟国家民间对华认知明显分化,美国因素不容忽视。后疫情时代,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前景广阔。区域治理水平将不断提升,命运共同体建设行稳致远;非传统安全合作地位提高,卫生合作带动多领域合作;在产业链、价值链优化重塑中,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捆绑加深;双方公共外交、民间交流成果不断扩大。同时,双方合作也面临诸多挑战,中国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必将更好地推进同东盟的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5.
周力 《当代世界》2014,(12):6-7
<正>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远隔重洋,但双方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传说早在公元五世纪,就有中国僧人东渡墨西哥交流。中外文献还记载着明朝万历年间的海上"丝绸之路"通往拉美,促进了中拉贸易往来。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在中拉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双方关系持续稳步前行。进入新世纪以来,各领域合作突飞猛进,成效显著,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高层交往,政治引领。中拉双方高层交往日益频繁,访华的拉美和加  相似文献   

6.
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关大国加紧战略布局,地缘政治博弈加剧。面对西方压力,俄罗斯加快实施"转向东方"战略,提出大欧亚伙伴关系计划,意欲将地缘政治优势向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扩展。其中东盟成为大欧亚伙伴关系计划的重要战略支点之一。加强与东盟的政治和安全合作是俄罗斯扩大地缘政治影响、构建欧亚新秩序、抗衡美国战略遏制的重要切入点。当前,俄罗斯对与东盟国家发展经济合作、在大欧亚伙伴关系框架下推动欧亚经济联盟与东盟国家自贸区建设有强烈需求。对东盟国家而言,与俄罗斯发展合作关系有利于其大国平衡,维持其在东南亚事务中的核心作用。尽管如此,与双方政治和安全合作的不断升温相比,经济相互依存度低和合作基础薄弱仍然是制约俄罗斯与东盟国家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由于东盟利益的全球化和俄罗斯实力的增长,影响双方合作的诸多因素实际上超出了双边关系范畴,大国博弈和南海局势等为双方合作增添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加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合作是夯实双方合作民意基础的重要保障。当前,双方人文交流合作已取得丰富成果,但成效依然有限。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文化传统的差异性以及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双方战略需求不对称、美欧国家对华态度变化,是影响双方人文交流合作的主要因素。鉴于此,要推动双方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化建设,对接中东欧国家的个性化和差异化需求,将双方人文交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文明对话倡议"框架,拓展双方既有合作成果,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2006年10月30日,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在广西南宁举行.15年来,中国与东盟关系经历了从消除疑虑、开展对话、增进互信到最终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历程.现在,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发展时期,双方政治互信明显加强,经贸合作成效显著,自由贸易区建设稳步推进,各领域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和非洲各国政党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是中非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已经与40多个非洲国家的60多个政党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联系和交往.多年来,在良好的双边党际交往的基础上,双方一直在探索深化中非政党交往的新途径.从1998年开始,作为党的对外交往职能机构的中联部开始举办非洲国家政党研讨考察活动,邀请了多个非洲国家执政党的干部来华研讨和考察,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这种新形势下开展中非党际交往的新尝试,取得了增进了解、加强友谊、深化关系、促进合作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塞尔维亚是一个小国,只有700万人口,但在巴尔干地区是人口规模较大的国家。塞尔维亚高度重视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合作,特别是加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民间交流合作。民间交往是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塞尔维亚愿与中国加强政治、经济、社会和人文交流,加强民间交往,促进民心相通。同时,塞尔维亚前进党也高度重视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党际交往。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尽管面临来自西方的压力和挑战,但中国在世界上的朋友圈却越来越大,且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程亚文 《南风窗》2010,(3):29-32
中国复兴首先是在东亚区域内的复兴,这离不开与东盟的经济、政治和安全合作。要进一步推动与包括东盟在内的东亚国家提升经济往来水平、并最终形成经济共同体,一个重要方面乃是要根据东盟的战略思维对症下药,逐步化解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各种纷争,为中国复兴筑起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王敏 《台湾研究》2014,(2):46-54
近几年来台湾与东盟经济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台湾对东盟投资额和双方贸易额快速增长,东盟在台湾对外经贸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攀升以及双方经贸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其中台湾与新加坡率先签订“经济伙伴协议”,标志着台湾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关系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双方经济关系的快速发展是东盟经济的“引力”、大陆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湾当局政策“助力”这三股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台湾与东盟经贸往来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东盟对台湾经济重要性将持续上升,台湾也将东盟及主要国家列为对外商签VrA的重点对象,但可预见的是,双方经济关系将继续在“一个中国”框架内运行,且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13.
省市级对外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成效显著,是国家外交工作的深化拓展和重要补充。但“次国家级合作”(sub-national cooperation)概念的提出却是近几年的事。应当说,将省市级对外交流合作抽象概括为“次国家级合作”是一个创举,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家崛起、民族振兴的生动体现,是对外交往工作“重心下移”、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深刻认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在中国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是由中国与东盟各国领导人共同确定的两项双边活动。在有关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博览会和峰会已经成为中国—东盟工商界增进相互了解、扩大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本届峰会以“共同的需要、共同的未来”为主题,充分反映了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趋势和双方工商界加强全面合作的共同要求,必将对双方扩展合作范围、提升合作水平起到重要作用。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全面发展,给彼此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成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友好交往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长期以来,中阿双方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开展交流、发展关系。中共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交流合作,中阿交往进入高水平快速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宣兴章 《当代世界》2013,(12):52-55
在世界政治之中,秩序的变迁根植于格局的缓慢演化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秩序是特定格局下的交往形式。这种交往形式的变化、突变以及定型,取决于特定的技术水平、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因此,考察秩序的变迁,首先要考察在限定的技术条件下,全球生产力分布变迁造成的格局变化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交往方式的要求。正是在这种要求之下,由特定国家以及集团推动而形成新的秩序。  相似文献   

17.
在冷战结束后,中国—东盟从没有正式外交关系迅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紧密交流与合作,而日本—东盟政治关系则缺乏前进的动力。早在1977年,日本就与东盟建立了对话伙伴关系,并通过工业、科技、文化、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各种合作项目,开始与东盟建构多层次的对话与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8.
正除了要处理好与美国、欧盟的关系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还面临观念差异、地理遥远、语言障碍等不利因素。对此,双方应积极调整国家发展战略与制度设计,充分发挥友好城市的纽带作用,推动建立中国—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与合作新格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是近年来中国外交领域蓬勃发展的新议题。其中,人文交流既是中国构建、强化自身特色鲜明的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一项长远战略。中东欧国家是新中国成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苏州纲要》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期规划》的颁布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双方将在今后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其对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和中东欧国家各自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中东欧重要国家智库对该合作怎么看?又以此提出哪些相关建议?2015年11月24—25日,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峰会上发布的《中  相似文献   

20.
<正>积极进取,推动对南亚东南亚政党工作新发展——专访一局副局长袁智兵▲一局(亚洲一局):负责与南亚、东南亚各国政党及政治组织的联络交往和对该地区各国及政党和政治组织的研究工作。问:2013年是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南亚东南亚地区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与我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联系更加紧密。请问在积极推进同主管国家政党的友好交流与合作中,一局对南亚东南亚政党工作取得哪些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