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安徽在全国率先突破“左”的框框,积极探索农村改革之路,影响之大,人人皆知。历史经过30年的洗礼,使人们愈来愈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农村第一步改革的起始与成功,首先得益于万里主政安徽。邓小平说:农村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万里是立了功的!这是对万里历史性地评价。  相似文献   

2.
跨世纪的中国劳动就业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劳动就业的现状及特征。中国的劳动就业问题,8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表现为城镇新增劳动力人口不能得到全部安置而形成的“待业”问题;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大量流动,  相似文献   

3.
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以农村改革为题材的张炜的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 ,现在重读 ,仍感到那种振聋发聩、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它提出了一个至今仍值得思考的问题 :农村极少数干部在实行经济承包以后 ,利用手中的职权和关系网 ,将农民置于他们的经济剥削之下 ,将经济改革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篡改得面目全非 ,成了进—步解放农村生产力的新的桎梏。这个问题不解决 ,农村改革仍会受到阻碍 ,党的各种改革措施仍无法落实 ,农民仍然致富无望。这篇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主人公是一个出身不好的回乡知识青年 ,叫李芒。十年动乱期间 ,他与大…  相似文献   

4.
在2006年9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把20多年农村改革发展历程概括为三大步:“第一步,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第二步,实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第三步,实行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①以农业税的取消为标志,我国农村改革进入了综合改革阶段。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毛泽东的肯定和支持下,中国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医务人员群体——赤脚医生。他们活跃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村,为广大农民看病治病。但到80年代,他们又悄然消失了。  相似文献   

6.
农业徘徊发展的制度性原因与对策王瑞娟中国农村改革已走过了十几年历程,这十几年的改革,使农村的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和体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支持了80年代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自80年代末期以来,农村发展中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以家庭承包制为基础的农民地权改革经历了30年的进程。家庭承包制解决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吃饭问题,这是中国当代的现实选择,也是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选择。突破家庭承包制的路径依赖,重新进行政策选择和制度创新,赋予农民长久不变的、严格受法律保护的土地产权,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改革以及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农村是一块时刻孕育着变革的的热土。当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并获得巨大成功的时候,它曾使世界大吃一惊。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的第二步综合改革处于痛苦探索的阶段,与城市改革相比较,显得沉寂了许多。但是,近几年来经久不息的民工潮,引起了有关人士的极大关...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1,(24):23-23
国务院新闻办日前发表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我国近十年来农村扶贫开发取得的进展。白皮书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农村扶贫开发,先后制定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等减贫规划,使扶贫减贫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相似文献   

10.
李有昌 《新长征》2008,(12):30-31
中国改革与开放的第一步发轫于农村,当年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30年后,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这一次.人们的目光又将投向农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农村改革提出了全新的发展思想目标、全新的机制创新体系、全新的改革任务和全新的发展方向,它确立了我国农村发展的具体目标就是实现2020年的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三十多年来的农业改革与农村经济社会变迁,可以看作是政府和民众两个制度变迁主体博弈的结果,核心是经济产权和政治权力在国家、集体、农民间的再分配。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的农业改革与农村经济社会变迁过程始终贯穿着发展的新政治经济学逻辑框架:改革开放早期农村制度变迁的一致性,改革中期农村制度变迁的多样化,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后农村改革陷入停顿期。对这一制度变迁的分析可以发现,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农村社区的政治决策框架,其本质是壮大农民权力的过程。推进下一步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制度变革任重道远,需要重新界定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农村社区、农民之间的权力分配,调整和优化农村社区内部自主发展的政治经济架构,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改革开放初期,即1978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是以经济恢复和增长为驱动、推动制度变革和体制改革(如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农产品价格逐步放开、发展乡镇企业等),进而达到农村减贫和农民脱贫。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中国进入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为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自1986年起,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如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优惠政策,并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彻底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然后发展到城市改革。农村改革是以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和推广为最基本标志的,尔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小城镇的兴旺,农业商品化、现代化等等,逐渐发展成为滚滚向前的农村改革洪流,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极为壮阔的新农村图景。  相似文献   

14.
农民职业化教育大有可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邬志辉 《新长征》2009,(1):23-23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届三中全会的30年,是我国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30年,农村改革与发展尤为显著。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取消农业税,从农村综合改革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无不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使农民、农业和农村工作出现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喜人局面。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下一步应该怎么走,推进农民职业化是一个关键点,农村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发挥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改革理论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家宝总理2006年9月1日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村综合改革丁作会议上指出,我国近30年的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农村改革的第一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建立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保障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第二步,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第三步,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实行农村综合改革,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这几步改革贯穿一条红线,就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16.
刘宇实 《新长征》2009,(9):13-14
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农民的民主要求,民主第一次大规模深入到农村,这是中国亘古未有的改革。1986年我省梨树县北老壕村在换届选举中创造的“海选”,成为中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突破口,它为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探索出一条伟大的村民自治的民主之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改革主要问题研究综述陆文强农村改革始于70年代末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改革已远远超出了经营管理方式的狭义理解,触发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变化。因为,联产承包制这种双重的经营管理体制,使农户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直接的经营主体。农民在交够国家...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的状况直接决定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态势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中国农民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此起步推动了中国的整个改革事业。 8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改革又面临一次新的挑战,即如何推进农村改革的深化 ?如何使中国农业真正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农业现代化 ?我国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后,在农村又自发组织成立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这是中国深化农村改革的一条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农村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所在。同全国一样,我省“农村专业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从安徽开始。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从安徽迈出的,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对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从1977年6月到1980年春,万里在安徽工作了两年多,《万里文选》收入了这期间他的14篇文章和讲话。这些文章和讲话几乎全部是讲农村问题的,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展示了农村改革是如何在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中迈出这第一步的。它为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研究中国改革尤其是农村改革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笔者当时曾在安徽省委机关工作,多年后重读这些文章,往事历历,倍觉亲切,感受弥深。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改革已走过了20个年头。现在回顾大包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对总结改革的经验,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推动当前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份省委文件的诞生,揭开了安徽农村改革的序幕70年代我在安徽省滁县地区工作。在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