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刘磊 《法制与社会》2012,(16):234-235,247
当前,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保护流浪乞讨儿童的合法权益,但这些措施主要都是保护他们的安全、生活等物质方面,对于他们精神方面,尤其是受教育权的保护却不足.流浪乞讨儿童处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龄阶段,政府作为儿 童受教育权的最终责任者,理应履行保护其受教育权的职责:通过完善救济制度、严格依法办事、提供救济渠道,使流浪乞讨儿童的受教育权得到真正保障.同时,救助站作为流浪乞讨儿童的救助机构,也应竭力配合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保护流浪乞讨儿童受教育权的工作,这也是解决流浪乞讨儿童问题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2.
1.2011年8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2.国办发〔2011〕39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受人口流动加速、一些家庭监护缺失和社会不良因素影响,未成年人流浪现象仍然存在,甚至出现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和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等问题,严重侵害了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妨害了未成年人健康成  相似文献   

3.
流浪乞讨儿童问题是目前我国在推进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需要从立法、司法、社会保护多层面、多视角予以探讨解决。在流浪乞讨儿童刑事治理问题上,要注意做到“三结合”,即预防控制上要注重打击与预防相结合,在综合治理上要注重堵源与疏流相结合,在工作机制上要注重依法审判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其次,在流浪乞讨儿童民事保护问题上,要实现“三衔接”,即权利救济上要实现实体操作与程序运行相衔接,在权利兑现上要实现司法保护与社会保护相衔接,在责任承担上要实现个人责任与国家责任相衔接。  相似文献   

4.
乞讨也犯法?     
2003年12月7日,《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办法(送审 稿)》第20条规定:"禁止在车站出入口,车站和列车内乞讨、卖艺、 吸烟、躺卧、擅自销售物品。" 12月15日,苏州市民政局、公安局、城管局联合发布《关于加 强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通告》,禁止乞丐在 繁华街区乞讨,不听劝阻者将被施以治安处罚。 12月22日,湖南省长沙市救助管理收容站发出《致全体市民 的公开信》:不要直接向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施 舍金钱,避免爱心被不法分子利用,应当让您 的爱心真心温暖那些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体。 江苏省公安厅出台了《关于妥善处理大中 城市流浪乞讨问题的意见》,要求对未满16周 岁的流浪乞讨人员,要一律送儿童福利机构抚 养,流浪乞讨问题严重的城市,可对流浪乞讨 区域、时间范围予以一定限制。 上海市针对地铁乞讨、散发小广告、违规设 摊、卖报等行为的整治行动开始"升级",对违规 者的处罚将从批评教育、经济处罚上升到拘留。  相似文献   

5.
流浪儿童乞讨权规制的法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雄 《法学杂志》2012,33(4):17-22
当下中国城市有一个令人痛心的图景,那就是流浪乞讨儿童的大量存在。要从根本上保障流浪乞讨儿童的权益,就要立法禁止儿童乞讨,建立起对相关人员和机构的责任追究制度,从制度上防范儿童流浪乞讨。同时,应化解在城市生活的农村户籍儿童所面临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诸种现实难题,践行保障儿童权益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乞讨虽是成年公民的自由,但任何人均无义务向乞讨人施舍。承认成年公民乞讨自由与适度限制乞讨,应当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题中应有之意。政府对流浪乞讨的未成年人实施主动救助、强制救助是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优先保护,应当视为未成年人的自愿接受。政府有权适度限制乞讨行为。其一,应当区分行乞的主体;其二,应当区分行乞的地点;其三,应当区分善意乞讨与恶意乞讨;其四,应当区分谋生性乞讨与经营性乞讨。应当按照“最大利益原则”保护儿童权利。政府是保护儿童权利的第一责任人,我国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律法规尚需进一步严密化,保护儿童权利必须打通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  相似文献   

7.
黄斐 《法制与社会》2011,(22):181-182
近些年来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中流浪乞讨儿童权利保护在媒体的关注下也逐渐成为焦点。他们的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社会、家庭和历史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未成年人的各项权利受到侵害既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我国相关法律对此虽然做出了一些规定,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真正遏制住源头,使这些未成年人的权利得到真正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的界定出发,分析了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的受教育权获得保障的国际法与我国法律法规政策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的受教育权受到歧视的社会现实和原因,试图从社会控制的角度分析对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的受教育权反歧视对策。  相似文献   

9.
<正> 流浪乞讨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城市的一个社会问题,以解决这一问题为已任的收容遣送工作近年来可谓步履艰难,虽费力很大,但收效甚微。为此,不少同志撰文指出,解决城市流浪乞讨问题首先应明确流浪乞讨行为的性质,健全有关收容遣送法规。但具体到如何给流浪乞讨行为定性,有关法规怎样健全,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就流浪乞讨行为的性质及有关立法问题略陈管见,以供参考。一、流浪乞讨行为是危害社会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羡毅 《法制与社会》2012,(14):153-154
当前在对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对其监护不足、受教育权得不到充分保护及缺失对其犯罪的预防。加强对留守儿童权益的保护是迫切需要的,是必不可少的,是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共同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留守儿童像其他孩子一样,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真正实现温总理讲的"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相似文献   

11.
从现有国际人权法渊源中确立促进和保护受教育权的国际标准可谓构成国际人权法的新发展 ,而从国际人权上对受教育权作出识别是确定上述标准的前提。本文根据有关受教育权的主要国际文件的统一化进程并结合国际社会的实践将受教育权归类为基本教育权、初等教育权、中等教育权、高等教育权和教育选择权 ,并依据一系列国际文件对世界各国促进和保护受教育权的义务性安排建立起国际社会促进和保护各类受教育权的国际标准模型 ,同时揭示了上述国际标准模型在适用过程中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许一君 《法制与社会》2013,(22):189-190,199
北京地区流浪乞讨现象十分引人注目,这次调查发现64.8的受访者认为经常遇到流浪乞讨人员。海淀区居民对于流浪乞讨现象的态度是比较宽容,绝大多数人有过施舍的行为,而且金额适中。对于不同类别的流浪乞讨人员,海淀区居民显现出不同的施舍意愿,对残疾乞讨者施舍意愿最高,对健全且有劳动能力的乞讨者施舍意愿最低。影响海淀区居民对流浪乞讨人员施舍行为的因素有特定情境作用、施舍意愿、性别、宗教信仰、年龄、收入。而最终和施舍水平无关的个人特征因素是出生地(城镇/农村)和受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3.
何晴 《检察风云》2006,(24):74-75
近来秋风萧瑟,气温骤降,各大城市纷纷针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出台了新的文件,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寒风中四处流散的乞讨者,这类意见的出台着实在日渐寒冷的季节来临时给予了社会关怀与温暖。但长沙市政府办公厅发出的《关于进一步明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职责的通知》似乎显得有些刺眼。本期聊天室就来聊聊“面对乞讨”。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剧增,随之而来的是大批义务教育适龄儿童跟随父母来到城市,导致农民进城务工带来的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以流动儿童受教育权为研究对象,对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现状进行了阐述,探讨了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困境和制约因素,并尝试提出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张慧敏 《法制与社会》2011,(10):228+238-228,238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整个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是国家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由于保护机制的缺失,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权、受教育权难以保障,发展权受到一定的影响。我国的现有法律体系以及小规模的法律修改,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使得留守儿童的保护,尤其是司法保护难以系统统一地进行,这就更突出了司法机关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的重要性。我们期待有关留守儿童的系统全面的立法以及政策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庄蕾 《法制与社会》2012,(27):167-168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权,但其立法本身及其在运行中还是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设立“禁讨区”问题的法学思考,现行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立法及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当今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庞大.不仅影响城市形象,更是对社会治安和公民和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威胁。不论是公安机关还是政府其他部门都应该积极寻求解决流浪乞讨问题的途径,不断完善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  相似文献   

18.
田华 《法制与社会》2012,(31):237-239
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受教育权一直是理论研究的热点,受教育权的行使涉及到受教育权的概念、本质、法律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总结其理论发展脉络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辨析澄清观点和完善制度规则,有利于受教育权纠纷的解决。  相似文献   

19.
翁芳洁 《法制与社会》2013,(16):221-222
城市流动儿童平等受教育权问题的产生是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期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农民大规模的涌向城市而产生的。目前,虽然政府已经采取一定措施保障城市流动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但不平等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保障。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受教育权救济途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承认和保护的权利,目前中国的大学教育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大学生受教育权遭到侵犯的案例也层出不穷。受教育权如此重要的权利,必须有具体可行的救济,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本文对已有的大学生受教育权救济途径做了归类和比较分析,并提出补充其他救济途径的建议,以期对大学生受教育权救济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