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岸政治互信与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互信,就是双方在政治上的相互信任.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才是影响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础因素.台湾社会绝大多数民众认同"台湾化的中华民国".在相互对立的政治体系之上重构新的政治认同对象,是巩固两岸政治互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一个中国框架"作为一个中国论述的最新发展,对于"国家未统一前"的两岸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它搁置了两岸的政治分歧,尊重了两岸各自的现行规定,也充分照顾了台湾同胞的感情,为合情合理安排两岸政治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两岸应在"一个中国框架"下开展两岸政治协商谈判,解决台湾同胞关心的"国际参与"以及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等问题,推进两岸关系向更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3.
台湾参与国际活动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岸长期的敌对隔绝,使双方缺乏有效的政治沟通,无法建立足够的政治互信,从而使台湾参与国际活动问题成为双方难以解决的结构性矛盾.当前,两岸如何以新视角重新审视台湾参与国际活动问题,已成为双方必须着力研讨的课题.为营造两岸民主、平等的协商氛围,扩大双方在政治议题上的共识,本文提出以"中华两岸共同委员会"的政治沟通模式为过渡,并在两岸完全统一的政治架构下对台湾参与国际活动问题作出终局安排.  相似文献   

4.
张华 《两岸关系》2013,(1):46-47
2013年元旦,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以"奋起行动、扭转未来"为题发表新年祝词,其中涉及两岸关系的内容是仅次于岛内事务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所占篇幅较少,但却释放了重要讯息。在坚持"九二共识"、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两岸关系制度化方面,祝词立场观点鲜明,有利于两岸政治互信的增强以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巩固与深化。强调继续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有利于不断增进两岸互信  相似文献   

5.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实现由开创期转人巩固深化期的阶段性跨越,两岸在经济、社会、文化、民间交流等领域的合作规模与深度不断提升,但在政治领域,双方关系仍处于低层次的增进了解、累积互信阶段。为让两岸政治关系发展满足两岸形势变化的需要,本文拟在探索当前两岸关系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寻求解决两岸政治难题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一、建立政治共同体,凸显两岸统一性习近平指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九二共识"成为两岸探索尝试构建政治共同体的前提基础,离开了这个"定海神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石就不复存在,这是两岸双方展开政治交流磋商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7.
从心理层面看,两岸政治互信可以理解为双方政治信息的释放、被理解、被回应的心理互动过程。如果双方均视对方释放的政治信息为"善意",并作出善意的回应,则两岸的政治互信可逐渐建立起来。在两岸关系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因为"认知相符"与"认知失调"现象的存在,两蒋时期与李登辉、陈水扁时期两岸没有建立政治互信,2008年以后两岸虽然建立了初步的政治互信,但仍很脆弱。因此,两岸要增进政治互信,双方都必须克服上述两种认知局限。  相似文献   

8.
2014年,两岸关系克难前行,稳中有进,保持了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两岸政治基础和互信进一步巩固深化,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建立了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制度化协商稳步推进,经济交流合作健康有序发展,两岸大交流蓬勃开展,岛内民众和国际社会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一、两岸政治基础不断巩固,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年内,两岸关系突出的亮点之一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阐述了一  相似文献   

9.
正2013年,堪称两岸关系发展史上色彩斑斓、热点不断、亮点突出的一年。这一年,两岸关系总体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两岸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各领域交流与合作出现更多积极进展,为进一步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2013年,步入深水区的两岸关系依然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一是以6月北京"习吴会"为标志,国共两党在共同维护一中框架上取得突破,增进了两岸双方的政治互信,这是两岸关系取得重大发展的关键所在。二是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与台湾  相似文献   

10.
6月20-21日,以"强化认同互信、探索政治安排"为主题的"北京会谈"两岸关系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台办副主任孙亚夫及两岸近百名相关智库专家学者与会,就强化认同互信、两岸关系定位等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积极的、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两岸开展民间政治对话,共同商讨破解两岸政治分歧瓶颈,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累积了共识,创造了条件,做出了铺垫。红蓝绿学者在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后首次在北京公开对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