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与图书馆蒋俊玲毛泽东酷爱读书。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中,还是在和平建设的岁月里,他总是手不释卷,不停地读书学习,在知识的海洋里搏浪前进。他的一生,也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东山高等小学堂藏书楼——毛泽东一生中“迷恋”的第一个图书馆1910年...  相似文献   

2.
正在毛泽东的学习人生中,在毛泽东青少年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有三段非凡而关键的图书馆经历、聚力和冲力,使他由家乡看到全国、由中国了解世界、由激进民主主义者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他储能致远、助跑起跳的非凡的人生"动力站"。一、悦读于东山高等小学堂"藏书楼":接触西学,熟读"新民说",练就"康梁体",确立"以救国为己任"的人生观,使刚刚走出封闭韶山冲的毛泽东看到了由封建向民主缓行的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1976     
霞飞 《党史纵横》2005,(5):22-27
1976年,是毛泽东生命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毛泽东的心情是复杂的,需要做的事情很多。1975年9月,毛泽东决定评《水浒》收场,他仍然支持邓小平整顿评《水浒》,是毛泽东在不经意间同意的。1975年7月下旬,毛泽东的眼睛做了白内障手术后,看东西很困难,便由中央办公厅找来北京大学教师芦荻帮助他读古典文学书籍。8月14日,毛泽东在读古典小说《水浒》时,谈了一些对这部小说的看法。第二天,芦荻把毛泽东的谈话整理成一份谈话记录。因为毛泽东在这次谈话中涉及到要重新出版《水浒传》的问题,8月15日,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把这个谈话记录送给分管出版工…  相似文献   

4.
正1926年5月至9月,毛泽东在广州主持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他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员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他以中共早期理论家张伯简所著《社会进化简史》等书籍为学员的课外理论读物。毛泽东还计划请张伯简到农讲所任教,因张患病未能如愿。从目前的资料看,张伯简的《社会进化简史》可能是毛泽东接触到的第一部比较完  相似文献   

5.
霞飞 《党史博采》2004,(12):4-10
从1975 年9 月到1976 年9 月,是毛泽东在世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毛泽东的心情是复杂的。在这一年里,他做出的重要决定虽然有失误,但他做出的一些带有关键性的决策仍然证明了他的英明。他晚年的一些行为,仍然证明他与人民心连心。1975 年9 月,毛泽东自己决定评《水浒》收场,他仍然支持邓小平整顿1975 年7 月下旬,毛泽东的眼睛做了白内障手术后,看东西很困难,便由中央办公厅找来北京大学教师芦荻帮助他读古典文学书籍。8 月14 日,毛泽东在读古典小说《水浒》时,谈了一些对这部小说的看法。第二天,芦荻把毛泽东的谈话整理成一份谈话记录。因为毛…  相似文献   

6.
红色故事     
《支部生活》2015,(3):48
毛泽东:"反面的东西"也要读阅读相同题材内容的书,毛泽东习惯把叙述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著述,对照起来读。例如,他读美国历史,就让人到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去借,专门写条子说,不光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写的,也要有资产阶级学者写的。他研究拿破仑的书,就找来苏联、法国和英国学者写的《拿破仑传》和有关著述,对照起来读。为读《楚辞》,1957年12月,毛泽东一次就要了50余种古今对《楚辞》有价值的注释和研究书籍。为研究《老子》,  相似文献   

7.
志在救国救民——青少年毛泽东成长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期(本文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前这段时间),是他成为中国人民伟大领袖的重要基础时期,毛泽东所以能够坚定地走上正确的革命道路,通过研究他的青少年成长过程,就可以找到最基本的答案。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活动十分丰富,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 博学精神,贯穿毛泽东整个青少年时期 七岁的毛泽东在家乡附近开始了五年私塾的寒窗生涯。在学习”经史子集”的基础上,毛泽东不断扩大阅读范围,接触到一些近代改良主义者的著作,如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等。这些书  相似文献   

8.
梁衡 《学习导报》2014,(2):34-35
到韶山参加一个纪念毛泽东120周年诞辰的活动,意外地发现在离毛故居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座“毛泽东图书馆”。为伟人、名人建纪念图书馆,在国外几成风气,美国每个退休总统都有一座,中国却极少见。关于毛的这座图书馆也未能建在北京等大都市,而是在他家乡的小山;中里。我很好奇,便进去一看。  相似文献   

9.
吕春 《党史纵横》2013,(4):49-50
毛泽东喜爱读书,除了工作和休息,他所有时间几乎全部用在看书上。毛泽东博览群书,各种类型的书籍都会涉猎。在所读的书中,他尤其偏爱古典书籍,《红楼梦》就是其中之一。毛泽东熟读《红楼梦》据有关材料记载,毛泽东读《红楼梦》的时间要比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同类小说稍晚些。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  相似文献   

10.
1976年8月26日,重病在身的毛泽东在工作人员搀扶下,来到自己的书房。他稍事休息了一下,就扫视着那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提出要看一部书,一部已跟随他老人家刀多年,不知已看过多少遍的书──《容斋随笔》。工作人员一时没有从他那浩繁的书架上找到,便匆忙到北京图书馆借了一套。过了5天,这部书又用大字体印出来了。但毛泽东病情急剧恶化,不能再看书了,不几天就与世长辞。《容斋随笔》,是清代乾隆59年(1794年)重刊的。当年延安马列主义研究所图书室珍藏有这部书。毛泽东偶然借得,从此爱不释手,无论战争多么激烈,工作多么繁忙…  相似文献   

11.
李龙如  龙玉明 《湘潮》2013,(5):14-16
湖南是毛泽东的家乡,是他求学求知,领导中国革命的起点。而湖南图书馆创建于1904年,是全国第一个直接以图书馆命名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历史悠久,藏书丰富。毛泽东与湖南图书馆结缘,他曾在不同历史时期到湖南图书馆自学阅览,查找资料,借阅书刊。  相似文献   

12.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馆是书籍的存放、检索中心。从古代的藏书楼发展到现代的图书馆,人们已习惯了在图书馆中借阅书籍、查找资料。但在人类步入21世纪之际,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信息载体的数字化以及信息传播的网络化发展趋势,以书刊资料为主要收藏载体的传统图书馆面临巨大的挑战,它逐渐难以适应数字时代的要求,因而其数字化是一个必然趋势。数字图书馆的出现给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必将成为2I世纪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3.
明镜篇     
《湘潮》1987,(4)
“活到老,学到老”,是毛泽东常常称道并躬行不移的一条准则。毛泽东认真看书学习是有名的。到了晚年,他身体衰老了,视力减退了,但读书学习追求知识的精神丝毫未减。1975年后,他还重读了“二十四史”和鲁迅的一些杂文,还看过《考古学报》、《历史研究》等杂志,并且提出给他印大字本《化石》杂志和《动物学杂志》。到1976  相似文献   

14.
余玮 《党史文汇》2006,(5):29-33
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托人给在苏联的两个儿子送去一批文学、历史、哲学书籍,《大众哲学》就是其中一本。1959年10月23日,毛泽东外出要带走的一批书中,《大众哲学》又赫然在目。这本备受毛泽东青睐的《大众哲学》的作者,就是早年斐声中外的青年哲学家艾思奇。一个阳光灿烂的夏日,记者走进了北京南沙沟一栋普通的住宅,拜访了艾思奇的遗孀王丹一。于是,在数个小时的一问一答中,我们解读到更加真实的艾思奇。一“艾思奇”这个名字有点洋味,不知情者还常常发问他是哪国人,其实这是20世纪30年代他到上海之后才开始用的一个笔名,此前他一直叫李生…  相似文献   

15.
1996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将毛泽东与家乡亲友的通信编辑成《毛泽东致韶山亲友书信集》出版。该书信集是人们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感情世界的重要依据,也是学者研究毛泽东家国情怀的重要资料。《毛泽东致韶山亲友书信集》收录了毛泽东于1915年至1958年与家乡亲友的来往信件。书信往来对象主要是文家、毛家、邻居以及幼年在老家求学时遇见的恩师和同学。  相似文献   

16.
姜义军 《世纪桥》2011,(16):47-53
尊崇孙中山 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到距家50里外的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半年后,进入长沙湘乡驻省中学读书。在长沙,毛泽东第一次看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民立报》,他由此知道了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同盟会,并为孙中山的革命民主主义所深深吸引,所以,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人物。 《三国演义》:中国著名的四大古典小说之一,一部描写乱世纷争豪杰并起的奇书。 伟人爱奇书,奇书遇伟人,演绎出一个又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毛泽东一生钟爱《三国演义》 1910年早秋的一天,毛泽东离开家乡到湘乡县立东山高小读书,扁担的一头是卷成一捆的生活用品类的杂物,另一头的蓝子里却是他的两本宝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可见,《三国演义》在少年毛泽东心中的重要地位。而在这两三年前毛泽东与父亲的一次争执,更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决心学习,至死方休”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自学过英语。但是,由于当时严酷的战争环境,他的学习受到很大限制。全国解放以后,有了较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学习英语成为他的一种爱好。 1954年,我到他身边工作时,他已年逾花甲。他第一次同我在一起学英语是在同年的11月。毛泽东那时熟悉的单词和短语还不多,我们先从阅读英文版《人民中国》、《北京周报》杂志、新华社的英文新闻稿和英文参考的新闻通讯、时事评论和政论文章入手,以后逐步学习《矛盾论》、《实践论》、《莫斯科会议宣言》的英译本。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曾两次回忆自己青年时期读《共产党宣言》的情况.根据推测,在1919年12月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前,他应该已经接触过北京有关报刊上所刊登的《宣言》译文;根据有关回忆,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后,应该读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翻译的油印本《宣言》和《国民》杂志刊载、李泽彰翻译的《马克思和昂格斯共产党宣言》两种版本;1920年5月,毛泽东到上海拜访陈独秀时,很可能通过陈独秀阅读了陈望道翻译的正在核校过程中的《宣言》全译本.陈译本《宣言》正式出版后,毛泽东曾多次认真研读,受到深刻影响,以致毛泽东在日后的回忆中均强调自己青年时期所读的是陈译本《宣言》.  相似文献   

20.
正"尔雅"取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考释古代词义名物的书《尔雅》,那是词典中的经典,是中国书籍文明的一种象征,象征着个人学养的书卷气,家庭教养的书香味,乃至社会修养的书文化。另外,明代太仓籍大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的私家藏书楼也以"尔雅"命名。《尔雅》这本由太仓市图书馆自行编办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