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孙志忠  刘莉 《创造》2001,(7):31-32
云南民族文化是云南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形式的总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充分地体现了各民族的政治意识、社会意识、生存意识、价值意识,认识意识……。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不是仅只对某一文化的传承和使用,而是以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为宗旨,以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为目的的,对全部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宏扬。但是,在文化大省的建设中我们却遗憾地发现有对滇东北文化忽视的倾向。可以这样说,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中,如果忽略和回避了滇东北文化,尤其是对昭通的朱提文化、文化、乌…  相似文献   

2.
正在西南边陲有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小镇,它距云南鲁甸县城24公里,是朱提文化的发源地,古称朱提山,如今叫做龙头山镇。这里曾盛产白银,出产的"朱提银"在明清盛极一时,享誉全国。这座依山傍水、安宁祥和的小镇,再次受到世人关注却是因为一场死伤惨重的灾难。地震降临8月是龙头山花椒收获的季节。很多村民都来到山里采摘花椒,平静而又幸福地收获着作为自家最主  相似文献   

3.
以龙云、卢汉为首的民国彝族上层统治集团崛起后,在他们的家乡滇川黔边兴学、劝农、发展经济、建设地方,给本地区彝族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本文爬梳史料,在详尽考察该集团上述事迹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彝族社会的变迁。认为民国时期的滇川黔边彝族社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阶级出身的限制和统治者之间的利益争夺,这种由民族上层的个人行为带来的社会变化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4.
“滇文化”是个含义相当广泛而又含混的概念,早就听到过很多人这样称呼过,却从未见过有哪个人哪本书认真地对之进行阐释界说。近来拜读由张文勋教授任主编,施惟达副教授任副主编的《滇文化与民族审美》,顿觉得耳目一新,颇多收获。该书是在对整个云南从古至今大量的文化及审美事象进行筛选审视、综合概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滇文化”的理解和界说的,即所谓“滇文化”,“略等于今天云南省这块版图的红土高原上所创造、溶合的文化”。它位于祖国西南边陲,面积38.3万平方公里,从腊玛古猿、元谋猿人、西畴人、丽江人直至当今的人们在这块疆域上创造、使用的一切文  相似文献   

5.
西南史上的古道交通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时西南地区川滇黔、滇黔桂、滇川藏古道交通分别作了纵向考释,分析了这 些古道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6.
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初,以今天云南昆明滇池区域为中心存在着一个古王国——滇国。滇国存在的时间大约有500年左右,域内的主体民族为滇族。滇族在数百年间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并部分接受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创造出了一种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滇文化。滇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泸沽湖景区因其迷人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民俗文化而享誉全球。景区地跨川滇两地,由于当地政府对所辖湖区的旅游开发理念、重视程度不同,致使同一湖区在川滇两地的具体发展情况存在差异。本文试图从该地区少数民族特色舞蹈的视角来探讨湖区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对当前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瓶颈进行分析,探讨泸沽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长足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在滇黔交界、被誉为云南东大门的 富源县,有一个“风雨判云贵”的胜境关。胜境关位于距富源县城8公里的宣威岭上,既是滇黔分界线,又是入滇第一关。 自古入滇有三条路:灵关道(川西入滇)、五尺道又名石门道(昭通入滇),胜境关。胜境关是元代以来,中原入云南最重要的通道,被称作“入滇第一关”,数百年来这里留下了多少云南人进京赶考的兴奋和京官入滇的感叹。胜境关不仅是文化积淀厚重的历史见证,也是自然气候的分界线,故有“山界滇域、岭划黔疆,风雨判云贵”神奇景观的说法,历史上在胜境关不断修造建筑物,文人墨客写诗作赋,…  相似文献   

9.
苗语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其中川黔滇方言又分川黔滇、滇东北、贵阳、惠水、麻山、罗泊河、重安江等次方言。在苗语的方言次方言当中,通行最广的是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简称川黔滇苗语),其范围包括我国贵州的西部、四川南部、广西西部、云南全省和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泰国、缅甸、菲律宾以及美国、法国、法属圭亚那、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川黔滇苗语的内部一般都比较一致,但是在不同的国家之间,由于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等环境不同,受不同语言等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 《创造》2012,(10):30-30
针对科技入滇对接会特点要求,云南省出台了16条新的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为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科技人员到七彩云南创新创业,搭建科技入滇的长效机制和交流平台提供了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1.
石寨山墓地性质新探蒋志龙1955年,云南省考古工作者对昆明东南约40公里的晋于县石寨山墓地进行了首次发掘,从此时到1960年曾先后对该墓地进行四次发掘。在第二次发掘中发现了金质滇王之印,引起文博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滇王金印和伴出的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使石寨...  相似文献   

12.
文字统一是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个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标志。本 文就滇东北方言内现在仍然使用的三种文字进行对比,论述了滇东北方言苗文统一的目的,条 件,说明滇东北方言苗文应走拼音化道路,向其他几个方言的文字靠拢,并进一步促进苗文的 统一。  相似文献   

13.
庄王滇,是中国古代史上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但有关庄从楚都江陵──云南(滇)的西征路线,古往今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博引《诗经》、《左传》、《史记》等史籍记载,综括前人研究之所长,再结合考古出土的实物资料,明确地阐明笔者观点,即庄西征的路线,乃应从江陵循长江而上,经涪陵逆延水(乌江)至黔中郡(今四川东南、黔东北、黔东一带)而抵滇(云南)。文中较详细地分析了当时楚国的历史及势力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4.
早在宋代,金石学家开始重视东汉有铭文青铜器,进行著录考释。清代和民国期间,对出土较多的东汉朱提、堂狼造商品性铜器,研究者多,成果显著,但对设置郡县以前的“西南夷”青铜器仍一无所知,不可能探讨原“西南夷”地区如何转变成汉代重要的制造商品性铜器的基地这一问题。 1955年至1960年,发掘了晋宁石寨山古墓群,清理了以滇王为首的50座古墓,出土四千多件文物,其中绝大多数是青铜器。这为研究“西南夷”考古奠定了基础。 1972年,发掘江川李家山古墓群,27  相似文献   

15.
在时下有关地方文化的概念中,为人们所常谈论的已有不少,如楚文化、秦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三晋文化,等等。1992年,辽宁教育出版社还专门推出一套“地方文化丛书”,大致包括了以上列举的几种主要地方文化类型。以巴蜀文化而言,四川还专门组织过多次有关这方面的理论讨论会,深入探讨巴蜀文化的内涵和特质。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滇文化,也是作为一种地方文化类型提出的,但它的内涵和特质却是与上述几种文化类型不同的。滇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的存在,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认识价值,而且还具有突出的现实的研究意义。人们不禁要问:滇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呢?它的特点有哪些?这是提出滇文化这一概念时需要作出回答的。不仅如此,还要说明与构成滇文化特质有关的各种民族区  相似文献   

16.
《创造》1994,(1)
不可忽视的党校环境教育李培滇这里讲的党校环境,特指受教育者本身这样一批又一批来自全盲各地、各条战线、各个领域,资历、学历、经历、文化、行业等诸多方面不同的广大学员群体。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是由各地、各行业组织部门选拔、推荐到党校深造的优秀分子,他们中...  相似文献   

17.
刘彬桂 《创造》2004,(11):45-46
人人都知道云南简称"滇",但却很少有人意识到:云南的历史与民族文化,其实一直都与古老的"滇"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在历史的记载上,"滇"国已经消失了23 00多年,但近51年来,从大量考古发掘的"滇文物"中,无可辩驳地证实了古老的"滇"国,一直对云南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赛义德理论的旅行理论分析铜雀文化从产生到初步形成这一阶段的发展变化,从表现视角、文化符号、文化情感、表现方式、意境等方面分析了铜雀诗在南北朝时期的具体形态。  相似文献   

19.
丰厚的研究土壤云南回族研究,在当前我国地区回族研究中,是势头旺、成果多的。这除了老中青研究人员齐备,领导得力、得法外,还由于这里研究土壤丰厚,从昆明到大理,从滇东北的昭通到滇西南的保山到滇东南的建水、沙甸,都有回族历史文化的宝藏。元代的赛典赤肇基了云南回族历史,明代的郑和弘扬了云南回族历史,清代的杜文秀树立了云南回族革命斗争传统,他们是历史上云南回族三杰,是云南回族、也是中国回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人物的杰出,说明了历史的杰出;人物的众多,反映了历史的丰富。元代赛典赤长子纳速刺了先于赛典赤到达云南…  相似文献   

20.
从明代滇、黔移民特点比较看贵州屯堡文化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屯堡文化的研究,近年来硕果累累。本文通过明代滇、黔移民特点的比较,从不同的视野和角度对屯堡人及其文化形成的原因作出新的探讨和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