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百年诞辰,我们深切怀念这位伟大的战略家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宝库中,政党外交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要理解和尊重没有执政的小党" 邓小平会见新西兰共产党(以下简称新共)领导人的次数比较多.这有当时的特殊历史原因,还有一个小故事. 相似文献
3.
4.
朱小玲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3):37-40
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 ,是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遭受挫折的理论根源。善于对历史、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思考的邓小平 ,为了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非常重大的历史性课题 ,从时代主题、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等多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时代创新。 相似文献
5.
中国正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和平崛起.人民政权的诞生,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末起步的改革开放历程,昭示着党、政府和人民奋发追求的是一个文明古国名副其实的和平崛起.邓小平为此建立了卓著功勋.在这位伟人百年诞辰临近之际,笔者应约撰写这样一篇文稿,既引以为荣,又深感力不从心.姑且作为一份学习札记吧! 相似文献
6.
7.
8.
五十年前,周恩来总理于1954年6月28日和29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充实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并创造性运用于我国外交实践中,开创了我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他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要成为新型国际关系的指导原则,而且要作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准则,这将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展现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9.
蒲国良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8,(1)
邓小平是中苏大论战的主要当事人和中方主要代表之一,在论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邓小平在反思中苏论战这桩历史公案的时候,把当年那场争论明确划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政治领域干涉与反干涉的恩恩怨怨,其二是意识形态领域理论争论的是是非非.就两个层面的反思而言,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其结果可谓殊途同归,无一不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既是毛泽东未能完成的探索的继续,也是对"九评"理论基础的根本颠覆. 相似文献
10.
敬爱的邓小平同志离开我们已经10年了,但是他伟大一生所创立的革命业绩、理论和战略思想依然炯炯发光,成为指引我们前进的伟大旗帜. 邓小平同志在其一生国内、国际的丰富革命实践中,党的对外工作是他一直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世纪伟人邓小平辞世10周年了.岁月的流逝只会增添我们对他的怀念和感激.邓小平的一生波澜壮阔,他的才能、智慧和韬略,理论、业绩和风范,构成了一部丰富多彩的百科全书,让我们学之不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笔者曾写过多篇关于邓小平的文章,每动笔一次便经受一次教育.本文拟从10年来世界局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来探讨一下这位伟大战略家有关国际问题理论的科学价值与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世纪伟人邓小平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非常丰富,最可贵的就在于他的理论创新精神.在新世纪,世界风云变幻莫测,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在新世纪,中国面临战略机遇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转折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理论的力量在于创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把握时代发展方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13.
儒家思想与青少年犯罪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儒家思想来治理包括青少年犯罪在内的现代社会病已经为世界各国许多思想家认同,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民族,我国应当积极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服务。儒家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可以为内心“立法”;儒家注重家庭亲情,可以培养广大青少年的道德体认能力;儒学是“安身立命”之学,可以提升人的生命层次,从根源上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Stephen Gilliatt 《Contemporary Politics》2002,8(1):23-35
The defence of value pluralism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has involved an abstention from questioning the commitments that individuals make to their particular doctrines and identities. This has prevented discussion of the phenomena of identity through conflict that is at the heart of the failure of politics in a number of contemporary settings. 'Political liberalism' an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their different ways, are shown to have sidestepped this problem even though they both defend a polity based on equal respect. When the hardness of divisive commitment is not sufficiently limited by mutual fear then even a modus vivendi is insufficient. In these circumstances politics requires a moral foundation that can query the investment made in asserting identity. This article, employing a modified version of Stoicism, presents a case for the moral indifference of identity and shows this to be a precondition for the loosening of passionate attachment without which peaceful politics cannot be guaranteed. 相似文献
15.
16.
唐鸣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4):23-27
邓小平认为,民族矛盾问题长期存在,情况复杂且影响巨大,必须高度重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民族矛盾主要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要把民族平等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和民族政策的立足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把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起来,这是我们政策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7.
Richard Sanders 《Third world quarterly》2013,34(6):1201-1214
Despite the very different policies, structures and rhetoric associated with the Mao and Deng years, environmental outcomes for China were depressingly similar. Neither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and under Mao Zedong nor the more market-based political economy under Deng Xiaoping adequately came to terms with the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degradation, to the extent that many observer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China, argue that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the legacy of those years-is so parlous as to threaten future material advance. This article compares and contras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under the two regimes, draws out lessons for the current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and specifically argues that while the market-based reforms begun under Deng Xiaoping have delivered fast rates of economic growth, it is important to recognise that recent well-meaning policies to encourag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e put at a discount unless the threats to the environment of increasing market liberalisation are faced. 相似文献
18.
19.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国家安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浦启华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6):19-23
全球化将对中国国家安全产生深刻影响.它在给中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中国国家安全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尤其是经济安全方面.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力争在全球化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保证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安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