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自编的计算机阈下启动程序,在阁下攻击启动和阈下中性启动两种不同的条件下,对52名高中生的内隐攻击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内隐攻击性能被无意识地激活,并影响外显攻击性。攻击启动组被试与中性启动组被试对目标人物在“敌意”、“不友善”和“自私”三个人格维度的评估上呈现显著差异。在AQ问卷中,攻击启动组与中性启动组在身体攻击和愤怒两个分量表上呈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采用IAT范式对中学生和未成年劳教人员的内隐攻击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未成年个体偏好攻击性词,具有内隐攻击性的倾向;在内隐攻击性倾向下,中学生被试都偏好身体攻击,即内隐攻击性特征独立于性别因素;中学男生与男劳教人员在身体攻击词、言语攻击词方面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用IAT范式对中学生和未成年劳教人员的内隐攻击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未成年个体偏好攻击性词,具有内隐攻击性的倾向;在内隐攻击性倾向下,中学生被试都偏好身体攻击,即内隐攻击性特征独立于性别因素;中学男生与男劳教人员在身体攻击词、言语攻击词方面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父亲教养方式与警察院校学员攻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父亲教养方式量表和攻击性问卷(AQ)在326名警察院校学员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警察院校学员的专业对其攻击性有显著影响(p〈0.01),其中刑事侦查专业学生的攻击性明显比治安管理专业学生的攻击性强。父亲教养方式中除情感温暖、理解外,其余各因子与警察院校学员...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不同类型青少年罪犯的人格特征,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采用Zuckerman-Kuhlman人格问卷对湖南省330名青少年罪犯开展调查.发现(1)二次及更多次数入监的青少年罪犯在攻击-敌意因子上得分低于第一次进入的(P<0.05);自我评价易冲动的在冲动性感觉寻求、神经质-焦虑、攻击-敌意、活动性四个因子上的得分都偏高;高中文化程度的在神经质-焦虑因子的得分上显著低于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2)青少年罪犯在攻击-敌意因子得分方面与判处的刑期呈负相关(P<0.05).由此我们得出:(1)青少年罪犯的服刑时间与攻击-敌意人格特征有关;(2)不同类型的青少年罪犯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研究自尊、人际交往对警院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的影响,增进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方法为采用自尊量表(SES)、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对河南警察学院44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为从自尊、人际交往及个人基本情况等多角度研究分析,发现不同性别警校生在自尊、人际关系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并且自尊与人际关系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51),这两者均有别于以往研究。结论为应从完善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家校有效沟通渠道,开设警校生就业指导课,增强自身综合素质等方面促进警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方法对大学体育生与非体育生的内隐攻击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在体育生中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存在明显的内隐攻击性;(2)大学体育生身体型内隐攻击性与语言型内隐攻击性存在显著相关;(3)体育生身体型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非体育生,体育生语言型内隐攻击性大于非体育生,但差异不显著;(4)在大学体育生中,女生身体型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男生,女生语言型内隐攻击性与男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量表(SCV)对某警校213名本科生与某地方大学256名本科生进行调查,以分析比较警校大学生与地方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差异。结果表明:警校大学生和地方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处于中等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于中上水平,说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总体趋于积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较高。警校和地方大学生在积极心理资本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均呈显著差异,警校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均高于地方大学生。发展价值观能显著正向预测积极心理资本水平。  相似文献   

9.
情绪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已有的研究发现情绪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移情水平低的青少年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高水平的愤怒情绪与高频次的身体攻击显著相关;情绪调节能力越差,个体越具有攻击的危险。对青少年情绪的积极引导,能够有效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具体措施可包括以下5点: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2.情绪宣泄;3.角色扮演;4.丰富课余生活;5.进行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10.
采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46名警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校园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辅导、体育活动等心理健康干预手段对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效果。结果发现校园活动、心理辅导和体育活动是改善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影响效果有限。并在探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多种心理健康干预手段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暴力电子游戏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暴力电子游戏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解释。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对游戏中榜样的观察学习是获得攻击行为的主要方式,替代强化等是维持攻击行为的强化机制;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分析具体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认为暴力电子游戏会导致社会信息加工的偏差,从而引发攻击行为;一般攻击模型对上述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该研究领域中最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全面、有效地解释了暴力电子游戏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情绪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已有的研究发现情绪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移情水平低的青少年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高水平的愤怒情绪与高层次的身体攻击显著相关;情绪调节能力越差,个体越具有攻击的危险。对青少年情绪的积极引导.能够有效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具体措施可包括以下5点: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2.情绪宣泄;3.角色扮演;4.丰富课余生活.5.进行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13.
采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46名广西警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广西警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家庭因素,包括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庭收入等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家庭所在地、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庭收入等因素是影响广西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并在探究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培养适应社会和时代要求的警务人才,关注广西警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庭和警察院校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电脑游戏对青少年友谊、自尊和攻击性的影响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相关研究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
电脑游戏对青少年友谊、自尊和攻击性的影响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相关研究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以四川警察学院为例运用问卷法调查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警察职业认同感现状,结果表明:(1)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认同感程度相对偏高,其中职业意志平均分最低;(2)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警察职业认同感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3)是否是独生子女不影响公安院校大学生对警察职业认同感的程度,但会影响警察职业认同感的某些维度;(4)公安院校专科大学生的警察职业认同感程度显著高于本科大学生;(5)体改生和学历生的警察职业认同感程度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在警察职业价值因子上学历生显著高于体改生;(6)公安院校大学生的亲戚中是否有警察对警校生的职业认同感程度有一定的影响作用。(7)来自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对警察职业认同感程度没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103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手机依赖高低分组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得分差异显著(F=0.059、4.639,均P0.01);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各项指标呈显著负相关(r=-0.111~-0.173,r=-0.283~-0.311,均P0.01),寻求意义感与手机依赖各项指标偏相关显著(r=0.080~0.116,P0.05);生命意义感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r=0.160,P0.01);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是手机依赖的有效预测因素,主观幸福感在生命意义感与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手机依赖与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生命意义感不仅与手机依赖直接相关,还通过主观幸福感间接影响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18.
拿破仑·波拿巴是18世纪欧洲的传奇人物和战争之神,喜欢用战争或者征服的方式解决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冲突,在自己的情感或者日常生活中也常体现出攻击性人格特征。本文将从精神分析角度从拿破仑的家族传统,家庭因素,成长环境以及拿破仑自身的一些因素对拿破仑攻击性人格特征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便对这个著名的历史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用心理测量的方法,探讨与公安职业特性相关的品德特征测验。在理论与实证研究基础上,自编警校大学生品德特征测验,并以警校准警察以及不同经历的在职警察为被试,然后对测验结果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警校大学生品德特征结构的八维度模型。由此,警校大学生品德特征可以从八个维度描述,即忠诚、奉献、守纪、理想、正义、勤俭、协作、文明。  相似文献   

20.
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并以造成其精神上、身体上的伤害为直接目的的行为,同时攻击者表现出有意伤害性,且被攻击者试图躲避。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理论主要有心理动力学观点、习性学的观点、社会学习的观点、挫折-攻击假说和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认知模型等;影响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因素和认知因素;所产生的后果主要有对攻击者的影响和对被攻击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