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甘莉 《学理论》2014,(6):83-84
"见死不救",已成为近年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话题,各种事件的恶劣后果冲击着国民的道德感官与社会良知的底线。关于"见死不救"是否应该入罪,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许多人提出"见死不救"应当构成犯罪。然而本文却认为,"见死不救"不宜入刑。  相似文献   

2.
王群 《理论与改革》2015,(2):139-142
国家工作人员"礼金腐败"损害了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危害社会公平。现行刑律并未将其纳入调整范围,引发苍蝇式腐败担忧,将官员收受礼金入刑的呼声在我国颇有市场,《刑法修正案九》拟设"收受礼金罪"提议强化了这股思潮。乡土社会迈向现代中国转型的实践要求刑事立法必须符合常识、常情、常理,将收受礼金行为入刑动摇了现代行政伦理根基,违背了刑法谦抑性原则,增加了司法实践操作不确定性。是故,对于国家工作人员收受礼金行为,可以用改善型行政规制的倡导,这是破解难题,走出困境的应有之策。  相似文献   

3.
经济人的谋利行为被认为是市场经济的动力之一,但经济人的谋利行为应以不损害他人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为前提。损人利己和舍己为人只是道德层次关系中的两极,分析的道德层次关系有七层:损人损己、损人利己、损人不利己,利己不损人,利己利人、利人不利己、舍己为人。其中利己不损人是经济人应遵守的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4.
利人利己的道德观符合人性,是具有普适性的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例外。利人利己的道德观应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  相似文献   

5.
曲源龙 《学理论》2012,(11):63-64
小悦悦事件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诸多反思,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来看,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最低的道德。小悦悦事件中所存在的见死不救行为,已经触犯到了公众的道德底线,具备了通过立法去禁止的可能。此事件证明当前我国推行道德法律化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道德本为维持社会秩序而生,但现代社会中道德似乎无用,出现了道德空场的"去道德化"现象。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相结合的市侩实用主义是导致"去道德化"现象产生的伦理基础和意识根源,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割裂与对立是"去道德化"现象产生的行为根源和外在伦理特征。道德空场的"去道德化"的逻辑后果必然是人性的退化和泯灭、社会共同体的瓦解。要充分认识"去道德化"的危害,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积极探寻道德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评价地方性法规质量高低的标准有两条:一条是法律标准,即"不抵触原则";另一条是实践标准,是指"有特色"和"可操作"。不抵触原则是指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具体条文相冲突、相违背,并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精神实质、基本原则相冲突、相违背。"有特色"是指地方立法要充分反映本行政区域经济、政治、法制、文化、风俗、民情等对立法调整的需求,注意解决本行政区域突出的、而国家立法未能或者不宜解决的问题;"可操作"是指要求地方性法规要加强民主立法,正确处理公权与私权、自由与秩序的关系,完善有关立法的程序规定。  相似文献   

8.
在近年来的反腐败斗争中,党员领导干部队伍中"两面人"现象颇为引人注目。"两面人"行贪腐之实,却要给自己披上廉洁的伪装,具有信仰与现实要求分离、实有道德与从政道德悖离、认知与践行分离的典型特征。而掩盖从政行为的失范、干部选任管理中"明规则"不张与"潜规则"盛行、组织的过于信任与监督的缺位、党组织和公众的知情权不足与官员隐私权过大是助推"两面人"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有效防治"两面人",必须持续不懈地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加大党纪政纪国法的惩处力度。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12)
近几年,随着网络的热兴,网民言论更加自由,思想更加多元,颠覆传统道德,恶搞历史英雄人物的"反道德"倾向行为更是屡见不鲜,此现象的本质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若不加以控制则愈演愈烈,最终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然而学术界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停留在史学领域,就理论谈理论,很少研究网络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背后的传播机理和原因,缺乏现实性和系统性。试图从受众群体——网民的角度切入并结合多学科,重点剖析网民"反道德"倾向的机理。以期净化网络道德风气、重塑传统道德典型,并为学术界研究网络空间下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0.
明朝初期安定的社会局面的出现,与朱元璋有效地实施了黄老无为之政是分不开的。朱元璋御注《道德真经》,倡导无为政治;整顿吏治,严禁管理搅扰民众;上行下效,大兴尚俭抑奢之风;宽刑减赋,保障民众生产生活,从而使民众得以休养生息,正常的生产生活得以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31)
《刑法修正案(八)》将"扒窃"单独入刑,由此也带来了实践中对"扒窃"行为的认定的争议。我们认为:"携带凶器"并非"扒窃"的必然要求;对于"随身携带"的理解不能狭义地仅仅理解为"贴身携带";"扒窃"应为结果犯而非单纯的行为犯。  相似文献   

12.
刘轶梅 《学理论》2013,(10):93-95
从年初到现在,哈尔滨市涌现出多位道德模范人物,他们高尚的道德行为感动着这座城市,成为全体市民学习的楷模,催生了哈尔滨特有的"哈尔滨风尚"。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进程中,市民在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益活动和公共关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文明行为,与全国文明城市标准要求存在差距,有道德环境、公德意识、公德教育方面的原因,急需发挥模范道德人物事件直接教化功能,提升文明素质;以道德模范人物为引领,丰富城市精神内涵;形成全社会崇尚道德模范的氛围,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4,(26)
船旗国基于将船舶视作"拟制领土"而在其上行使属地管辖权,首先即违背了"国家主权原则";同时,加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8条第2款的规定,便使得应当由港口国行使就靠港外籍邮轮上的一切人、事、物的管辖权。由此,又因为刑事犯罪行为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存在根本性的差异,所以,确有必要在与刑事管辖权相区分的基础上,就靠港外籍邮轮"霸船"行为的港口国警察执法权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予以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4.
市井人语     
《侨园》2019,(7)
正食品制假售假"直接入刑"好5月20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加快完善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推动危害食品安全的制假售假行为"直接入刑"。食品安全关乎公众健康,事实证明,对于昧着良心赚黑钱的人必须打出法律重拳,才能杀一儆百,以儆效尤,让人们懂得守规矩,敬畏法律,不敢轻易造次。《意见》的出台,无疑给人民群众健康提供了一份保障,其"以儆效尤"的警诫意义不言而喻。(李红军)  相似文献   

15.
王艳 《理论探讨》2003,1(2):61-62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存在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无论是公有制经济 ,还是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形式 ,其道德水准的最具体、最基本的体现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和遵循利人利己的道德准则 ,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最低要求 ,也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在市场经济中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套路贷"入刑,是一种司法犯罪化,其法理根据在于这种行为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秩序,侵犯公民的财产权益和人身权益,危及国家金融安全。在办理"套路贷"案件中,存在"套路贷"的构成要件、具体罪名、犯罪形态、共犯认定、财产处置等诸多适用难题,需要深入研究。对于"套路贷"违法犯罪的治理,应当采取协同共治的一体化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7.
王昆仑 《学理论》2011,(31):235-236
2008年以来",90后"逐渐取代"8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在对"8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道德状况的比较中可以发现",8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道德呈现出共性和差异性并存的状态。其中",90后"大学生在道德责任意识、利益选择和择业观等方面出现了很多新变化。  相似文献   

18.
政策执行是政策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权力寻租"的影响使得政策效果难以得到保障。"权力寻租"必然扭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配置,危害社会公平,严重阻碍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权力寻租"行为的形成主要有行政道德失范、监督机制不健全、决策主体权限不明确等原因。为此,要通过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加强行政伦理建设、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的工作,切实保证政策执行过程中权力受到有效制约,防止"权力寻租"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针对扒窃行为认定的四要素,即公共场所、扒窃行为方式、扒窃对象以及扒窃所得财物的博弈,应以被害人及其法益保护为视角,明确公共场所三特征、清晰扒窃行为方式之心理安全距离,界定扒窃行为的对象是他人,并确定扒窃所得财物是较小物品。扒窃行为的认定,还应当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指导相结合,做到"当宽则宽"、"当严则严"。一方面,严密盗窃罪的刑事法网,使得扒窃以行为犯的形式入刑;另一方面,在司法实践中做到严而不厉,对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抑或有其他法定、酌定以及"民间法"等从宽情节的,可以出罪。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4,(36)
"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精神实质,这一思想的目标是内修身以成圣,外治世以为王,强调以个体道德修身为本,以治国平天下为末,两者相互促进,体现了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同时,强调治世自修身始,为人们提供了由内及外、由心及物、由己及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为人们的道德实践和政治实践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模式,这些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