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保国 《奋斗》2007,(2):50-51
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许多难点与问题,主要是农业内部对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力较小。农业外部对劳动力的拉力较弱,职业技能培训与劳动力资源开发的矛盾突出,劳务中介组织的发育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要求不相适应,农村基础教育体制以及农民文化素质等方面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必须努力拓展打工领域,做大做强打工经济。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随着农业技术进步、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农业和农村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弱,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会越来越突出。贯彻落实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略论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爱 《发展论坛》2003,(11):48-50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点,事关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我省农村人口基数大,占总人口的70%以上,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社会生产需求。据有关部门调查估算,全省农村相对剩余劳动力约有700多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9.2%。这种状况极不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对农村社会稳定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并对此加以科学的引导和管理,对促进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具有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一、有关农民工问题的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据我们了解,我国约有4.8亿农村劳动力,其中3.2亿多为农业劳动力,从现实情况看,农业生产只需要约1.7亿劳动力,有大约1.5亿为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是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农业劳动力尤其是优质劳动力的非农就业,使得农村出现了空心化,农业生产的老人化和女性化.工业化过程不但吸收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而且占用耕地与水资源.目前,农业生产面临着青壮年劳动力不足,耕地撂荒,可耕地面积减少以及灌溉水资源的匮乏.另外,我国人口在未来20年里还将继续增长,这无疑增加了对粮食的刚性需求.其次,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在提高,由此人们的食品消费结构也将改善,这将增加对粮食的额外需求.因此,虽然我国目前粮食产量还能得到保障,但是在粮食增产面临挑战和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双重挤压下,我国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一发展农业经济,科学有效地开发农村资源,必须从分析我国农村资源条件和开发状况入手。对此,有下列问题值得认真思考。余与缺。农业劳动力的剩余与耕地的缺乏,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我国有15亿亩可耕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达3.3亿,其中1.2亿为剩余劳动力,到本世纪末剩余劳动力将超过2亿。若不改变这种状况,不仅有限土地上生产的农产品将会绝大部分被庞大的农业人口消耗掉,农村无法支撑城市的发展,而且丰富的农村劳动力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转移事关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增收。保护好现有耕地,让农民有田可种,可减缓劳动力过剩趋势;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职业技术培训,增加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农业生产经营出现“兼业化、副业化、粗放化”趋势,农业从业者呈现“老龄化、女性化、低文化”特征。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严峻地摆在面前。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乡村人力资源即乡村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文章基于文献分析法的研究,指出目前农村人力开发存在农村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农村人力资源的结构不合理、农村劳动力基数大、就业难、优质人才流出等问题。文章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发展农村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剩余劳动力非农技能,推进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动和合理配置,推动"互联网+农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村医疗健康水平,提升农民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0.
克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批农村劳动力突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中西部地区转移到东部地区,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缩小了城乡二元经济反差。然而,这种劳动力转移还远远不充分,农业生产领域和农村地区仍然积淀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1998年占全国总数70%的农村从业人员,只生产出46%的国内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