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邓小平的"大开放"理念包含了"两个开放",一是对外开放,更重要的是对内开放即改革,即不断扩大国内的各体制机制的开放性,政治权力开放给民众、经济开放给市场、文化开放给大众。本文提出以开放的理念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高效务实的现代行政文化;以开放的理念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建设清正廉洁的现代行政文化;以开放的理念重构行政人员进入机制(高考制度),建设人本、为民的现代行政文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改革正向纵深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先行的改革模式造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政治体制对经济的不适应逐渐凸显,政治改革势在必行。行政体制作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结合部,是大规模启动政治改革的前奏,行政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是政治改革的基础。将行政体制改革纳入法治化是行政体制对建设法治化国家的有力回应,也是行政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大部制改革为核心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先进的行政理念是大部制改革能够取得预期目标的必要条件,而落后、陈腐的行政理念必然极大影响改革的效果,阻碍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想使大部制改革能够顺利推进,就必须树立民主行政、服务行政、法制行政等先进的行政理念,否则大部制改革只会事倍功半,或是徒有其表。  相似文献   

4.
公共服务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行政领导的本质。在同国际社会管理水平接轨和中国社会治理过程中,中国的行政领导将同政府一道经历世界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浪潮的洗礼,共同承担着自身体制改革带来的阵痛。由此,要理解公共服务的本质、理念以及公共服务的特征,认同公共服务的核心价值,从而为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公共利益的有效实现,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在世界性的行政改革浪潮中,要求各级行政领导具有治理理念变革的愿望,更要不断提升社会管理中的公共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的行政改革无疑是复杂的,不仅仅在于行政改革发生的背景、中国的社会结构、面临的现实问题等,还在于行政改革自身的路径、工具、价值等也同样复杂。行政改革理念不仅反映了中国行政改革的现实,也为以后的行政改革作出了更好的理论指导。中国行政改革逐渐由单一的高效理念转变为效率、公平、服务理念,再转变为整体性理念,不仅有利于推进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而且还可以实现党和国家机构间的协调统一。行政改革理念演变体现了政府与市场的互补关系,体现了国家与社会的良好合作。  相似文献   

6.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部,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和目标。行政体制改革涉及的核心关系是政府与公民的关系,这为行政体制改革目标的确定指明了方向,即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是构建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概念,涉及政府理念、职能、运作模式等多个方面,是理念与制度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价值与工具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深化行政改革,提高行政效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行政部门中存在的机构多,行政效率低的问题,作者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8.
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行政体制不断完善,但是从长期来看,我国行政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还需要不断推进。而未来改革的任何突破和创新,都需要正确的改革路向以及先进的改革理念及其措施。这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本文从政府职能的转变———变管制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实行科学管理以及行政立法及其监督机制的加强和完善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期望通过这样的工作能够对我国当下乃至未来的行政体制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基于“开胸验肺”案例与历次行政体制改革的分析,我们认为当前行政体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公共行政梢神的忽狈甚至是衰微。因此,重塑公共行政精神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新维度和新方向。要重塑公共行政精神,须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倡导公共行政的伦理改革,建构借鉴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并结合时代精神的新型文化,强化公共行政及其精神的认知教育。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在过去的实践中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此次改革历时长、涉及面广、力度大,权力被下放,部门合小成大,政府职能不断优化,各地的创新层出不穷。当前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做法包括:省直管县、乡财县管、扩权强镇、“大部制”改革、“行政三分制”改革等。但目前改革依然面临着不少问题,改革的阻力还很大。在未来的改革中,必须明确改革的主导者,将改革纳入法治化轨道,规范改革的程序,合理配置权力,以职能定机构。  相似文献   

11.
试论风险预防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预防原则是国际环境法近二十几年中最具创新性,最具影响力,且最重要的新兴概念.可以说,风险预防原则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国际习惯法规则.虽然国际社会关于风险预防原则的概念并没有达成统一意见,但其都蕴涵着同一个本质,即当有环境议题发生时,不应以欠缺科学明确性作为限制必要措施实行、防治环境灾害的理由.在实施中,风险预防原则一般应受到比例原则和成本受益分析原则的限制.风险预防原则的实施应与其针对危险的范围和后果成比例,而且在适用时一般应考虑到相关社会和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2.
“应得的惩罚”的量刑原则主张刑罚的首要目的在于惩罚犯罪,实现刑罚的公正性、一致性,保护公民的安全。这种正视刑罚的惩罚功能、注重对社会和被害人保护的观念对于我国刑法理论界过分追求刑罚的功利主义,为刑罚加载诸多不能协调之目的,导致刑罚的本质功能不能很好实现的情形,应当是一种有益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情事变更原则是国外民法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它是适应情事复杂多变的商品经济而逐步确立起来的民商事法律原则。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我国 ,情事变更原则并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应尽快确立我国民法上的情事变更原则  相似文献   

14.
论庭审法官同一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庭审法官同一是刑事审判程序中一项重要的原则,对保证审判程序和结果的公正有着重要意义。庭审法官同一原则在法治发达国家的刑事审判中有明确规定或要求,而我国在刑事审判中没有完全确立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15.
宪法至上是人民主权的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实现宪法至上,要培养公民的宪法至上观念,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建立宪法诉讼机制等。  相似文献   

16.
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检视我国相关法律不难发现:对被告提交答辩状行为的随意性规定;在撤诉问题上对被告权利的忽视;对法院依职权主动收集证据的范围和条件规定的不明确;对原、被告缺席采取不同的处理制度;赋予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为再审程序启动的主体等相关规定违反了诉讼权利平等原则.诉讼权利平等的实现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诉讼制度,而这些制度的落实最终还需要相关诉讼权利主体在诉讼过程中能够全面地平等地运行以及裁判主体严格地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17.
权利失效原则是大陆法系一项重要的司法判例原则,它有助于补充现有相关制度的不足,维护正常的社会交易秩序。权利失效原则适用的客体广泛,包括形成权、请求权和抗辩权等。适用于形成权,其法律效力是使权利本体归于消灭;适用于请求权,其法律效力是产生相对人的抗辩权。我国应在立法中体现权利失效原则。  相似文献   

18.
虽然新保险法和旧保险法都规定了不利保险人解释的原则,但新法相对于旧法,明确了对于保险合同条款有争议,首先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此规定相较于旧法有着实质性的飞跃,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司法实践中仍要注重不利解释的适用条件,避免不利解释原则的滥用.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伦理学中,幸福是个重要的伦理范畴。英国近代功利主义思想家密尔继承、发展了边沁功利主义幸福论,修正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他的最大幸福原则。首先,通过幸福是可欲的推导出普遍幸福是可欲的,得出幸福是唯一可欲的结论。其次,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处理、人的社会情感两方面论证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物权法定原则是近代物权法的原则,只有在近代社会历史情境中,才能寻得物权法定原则存在的意义。物权法定原则也是现代财产法体系的普遍特征,英美法系的法院在对待创设新财产权的态度也是十分谨慎和保守的。物权法定原则存在的正当性根据是复合的构成。法国起源说侧重于物权法定原则所因应的特定政治需要,而德国法起源说则更加重视物债二元财产权体系维持的逻辑上的自洽性。政治需要是我国仍然必须坚持物权法定原则的一个重要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