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一个叫集美的小渔村。这个小渔村在教育、文化上的落后状态,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个印象也是他日后决心办教育改变家乡面貌的最初动力。出身于华侨世家的陈嘉庚从17岁开始侨居新加坡,从1904年到1934年一直在新加坡经营工商业。由于他重视市场信息、重视信誉、重视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到1925年他在  相似文献   

2.
陈嘉庚,1874年10月生于福建.早年经营橡胶业,是新加坡马来亚橡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他不仅是大实业家,也是华侨领袖,更是坚定的爱国者、民主派.抗战时期,因其募集巨款援助祖国而闻名海内外;抗战胜利后,他领导创办的《南侨日报》,因为宣传祖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同时反映广大侨民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侨民的切身利益服务而被侨胞称为“民主堡垒”、“南天木铎”.  相似文献   

3.
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的集美社,17岁时往新加坡,在其父经营的米店里学习经商,以后相继经营了菠萝厂、橡胶园、熟米制造厂等,成为一个在东南亚地区享有盛誉的企业家.189 3年陈嘉庚首次回国,见到“政府腐败,国弱民贫,教育颓废,不  相似文献   

4.
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1874—1961),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集美(今属厦门),是我国杰出的华侨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早年加入同盟会,支持过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后来全力支持中国共产党。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对他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是1940年5、6月间的延安之  相似文献   

5.
《世纪桥》1994,(Z1)
曾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在兴办集美学校的过程中,知难而进,刚毅不屈,表现出可贵的硬骨头精神和民族气节.1932年,陈嘉庚公司因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陷于极度困难,不得不接受外来资本,改为股份有限公司.英国一家垄断资本的银行利用股东地位,柬机胁迫陈嘉庚先生停止维持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但他断然拒绝说:“不1企业可以收盘,学校决不能停办!”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横近日机滥炸的集美学校校舍工待修复,美蒋“善后救济总署”表示愿予“赈市’。陈嘉庚先生大义凛然,拒绝接受帝国…  相似文献   

6.
抗日政权中的华侨参议员李介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期间,大批的海外华侨纷纷回国参战,为祖国的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自己的卓越贡献。李介夫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 李介夫,1908年生于广东省梅县,1928年,他离开老家到南洋谋生,在新加坡、马来亚等地从事华侨教育工作。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满怀救国热  相似文献   

7.
李天锐 《廉政瞭望》2014,(21):52-53
今年10月21日,是“橡胶大王”、华侨领袖陈嘉庚的140周年诞辰。与胡雪岩、盛宣怀等“红顶商人”不同,陈嘉庚从未依附过某股政治势力,也没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陈嘉庚与荣毅仁等“红色资本家”一样位高名显,却始终与政治保持着距离。不过,这并非意味着他一味委曲求全。  相似文献   

8.
1984年4月,著名华侨教育家、全国侨联主席张国基在北京过了90周岁生日。6月,他应邀到香港访问了35天,其间,来拜访的学生、友人达2000余人。一些学生从印尼、新加坡等地专程前来看望师长。香港《大公报》、《文汇报》、《明报》和《澳门日报》等10多家报刊、电台连续作了专题报道。8年后,张国基老人再次应邀由北京飞抵香港,学生们在香港尖沙咀新世界中心海城大酒楼为他举行了百岁大寿庆典。人们传颂这位九旬老人一生为发展华侨教育事业、弘扬中华文化的奉献精神,却少知他历经世纪沧桑,倾注满腔革命热情,与革命结下情缘,为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9.
许集美于1924年8月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县安海镇桥头村,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离休前任福建省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副主席。日前,我们采访了这位抗日战争时期入党的老同志,听他介绍抗战期间的经历。“我差点就成了华侨”晋江是福建省著名的侨乡,去南洋的人很多,几乎家家都有海外关系。许集美有兄弟姐妹5人,他是老小,姐姐很早就去了菲律宾。1937年底,亲戚帮助许集美搞到了去菲律宾的护照。当时金门已经被日本侵略者占领,许集美兄弟3人只好坐船绕道金门到厦门办理出国的手续。  相似文献   

10.
张国基的“遗产”世纪老人张国基(1893-1992)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华侨教育。对学生、对人民,他大方慷慨,多次从微薄的工资收入中,拿出钱来资助生活困难的青年学生,几次将海外学生献给他的寿金用于社会公益事业;而对自己、对儿孙,却近于苛刻,配给他...  相似文献   

11.
<正>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广大海外华侨青年认定延安是革命圣地,是中国希望之所在。“到延安去!”“到抗日前线去!”成为海外赤子的共同心声。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诗歌:“一壶一钵去长征,不怕关山万里程,满腔热血去受训,不到延安誓不停!”为争取华侨支持和参加抗战,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团结抗日主张,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洋华侨回国服务团延安办事处的基础上,成立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简称“延安侨联”)。1940年9月5日在杨家岭大礼堂召开成立大会,有170余名华侨代表参会。  相似文献   

12.
怀倩 《世纪风采》2009,(8):22-25
一 陈伯达于1904年10月生于福建惠安县岭头村一个破落的秀才之家,原名陈建相,字尚友。15岁那年,他考入华侨富商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集美师范学校。在集美师范学校读两年半后,17岁的陈伯达回到惠安老家当上小学教员,一年后改到厦门小学任教。  相似文献   

13.
海外华侨华人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历史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中国共产党的“侨务政策”和“侨务工作”问题,也始终是中共党史研究领域的一个学术“热点”。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针对1978年以后海外华侨华人群体的新变化、新特点,全面调整了对海外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工作的整体性思路,“与时俱进”地制定新的“侨务政策”,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全国自中央至地方的各级侨务工作机构和侨务工作系统、建立健全保护海外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合法权益的立法和法律系统、高度重视利用海外华侨华人的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为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高度重视利用海外华侨华人的“爱中华民族的心、爱中华民族的情”为新中国的和平统一事业服务等几个方面,使“侨务工作”迅速打开了勃勃生机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正气》1997,(6)
船王之子(二)──香港候任行政长官董建华董建华曾告诉记者,他最崇拜的政治人物是邓小平,其次是英国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和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当公司与友人谈生意时,他都是让手下去谈,尽可能的将私谊与公事分开处理董建华为人诚实、平易近人是香港各界无不称道...  相似文献   

15.
陈晋 《新湘评论》2014,(5):37-40
阅读为“主义的结合” 青年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后,职业理想有两个:教师和记者。1921年1月初,他在新民学会的新年大会上明确表示:“我可愿做的工作,一教书,一新闻记者,将来多半要赖这两项工作的月薪来生活。”这年秋天,在参加中共一大后,他补填《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终生志业调查表》:在“终身欲研究之学术”栏中,郑重填写“教育学”:在“终身欲从事之事业”栏中,填写的是“教育事业”:在“将来终身维持生活之方法”栏中,填写的依然是“‘教育事业之月薪酬报’及‘文字稿费'”。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2,(2):82-83
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别号抱一,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杰出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作为一个教育家,黄炎培十分关心儿女的成长。在他的精心教育下,他的儿女们得到了健康成长,他们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也深厚至极。  相似文献   

17.
华侨被孙中山誉为“革命之母”,有支援祖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荣传统。据国民政府1910年 6月统计,福建籍华侨近300万人,占当时海外华侨总数的八分之三。 抗战开始后,闽籍华侨以人力、物力、财力报效祖国,热情支持祖国的抗战事业,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8.
华侨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如火如茶的革命事业,历来极为关注并且积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以及红军长征后南方各省的游击战争,也都有华侨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无产阶级的壮丽事业,许多华侨直接投身于这一伟大的事业中。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者邓发(1906——1946)就是海外归侨。他1925年6月参加香港大罢工,任工人纠察队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7月参加北伐。1927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任五区副指挥。1928年任中共香港市委组织部长。1929年先后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和香港市委书记。1930年春任中共广东省委组…  相似文献   

19.
陈嘉庚生于1874年,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在他出生前的第32年,清政府在对英国的战争中打了败仗,签下城下之盟,他的家乡就是与“五口通商”之一的厦门仅一水之隔的集美。他出生那年,日本人借琉球船民事件,侵犯与集美遥遥相望的台湾。陈嘉庚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国难深重的时代度过的。就在这时为了生计,他随父漂过大海,南渡新加坡。到新加坡后,陈嘉庚刚开始随父学做生意,到20世纪20年代他自己就成为南洋一带有名的富豪。尽管身在海外,但陈嘉庚一直十分牵挂苦难中的祖国,只是当时他的正统思想很浓厚,觉得南京国民党政府才是正统的中央政权,认…  相似文献   

20.
这里的“天”不是自然界,而是特指人民群众和前进着的历史。陈嘉庚,一个对祖国怀着炽烈的爱,毕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事业的华侨领袖,1940年回国慰劳考察。他到了重庆和几乎全部国统区,也到了延安;他得到了强烈的感受和鲜明的对比。无党无派的华侨老人,从此作出了坚定的政治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