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是再就业政策实施的第三年,为了进一步健全政府和部门自上而下的督查制度,完善社会和群众自下而上的监督举报机制,促进再就业政策发挥最大效应,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反映的迫切问题,使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再就业政策实效行动的通知》要求,  相似文献   

2.
由于我国现行失业登记制度设计不够完善,大量社会失业人员呈边缘化状态,给社会经济秩序、政治稳定埋下了相当程度的社会隐患。笔者对我国城镇社区失业状况跟踪调查后认为,造成如此现状的主要根源在于我国社会失业管理制度设计的消极、被动特点,提出了我国完善失业制度设计的重点就是要积极治理,促使失业政策和相关生存型法律、法规向积极治理导向转变。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再就业政策实施的第三年,为了进一步健全政府和部门自上而下的督查制度,完善社会和群众自下而上的监督举报机制,促进再就业政策发挥最大效应,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反映的迫切问题,使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再就业政策实效行动的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围绕“多下一份功夫落实政策,多帮一批人员实现就业”主题,从二季度起开展“政策实效”行动,进行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的排查、整改和督导,从而提高落实再就业政策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一、武汉市再就业现行治理措施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市再就业工程的实施是在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在有下岗职工的各国有企业中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让下岗职工在直接走向社会和市场之前,通过再就业服务中心三年的缓冲期完成再就业。若三年的缓冲期仍不能实现再就业,则进入社会失业保障体系(失业保险和失业救济)。采取这一措施主要是考虑在目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下岗人员直接进入社会风险太大。但再就业服务中心,这种以原  相似文献   

5.
在学界与政府对增进再就业的政策探讨中,改变失业者的再就业观念成为促进再就业的共识。本文以对湖北省三市的实证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青年失业者的再就业观念。认为青年失业者虽然持有比较积极的工作价值观与合理的再就业工资期望,但对失业原因的认知不清,并对实现再就业抱有消极的态度,与中年失业者的再就业观念相比,两者差异不大,从而认为目前促进失业青年的再就业应把重点放在改变他们的再就业观念上。  相似文献   

6.
《山西政报》2006,(1):3-8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2002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重点围绕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制定了积极的就业政策,连续3年召开全国性会议,对就业再就业工作进行部署。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各社会团体积极发挥作用,使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市场导向就业机制进一步完善,就业总量有较大增加,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相似文献   

7.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2002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重点围绕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制定了积极的就业政策,连续3年召开全国性会议,对就业再就业工作进行部署。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各社会团体积极发挥作用,使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市场导向就业机制进一步完善,就业总量有较大增加,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相似文献   

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2002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重点围绕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制定了积极的就业政策,连续3年召开全国性会议,对就业再就业工作进行部署。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各社会团体积极发挥作用,使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市场导向就业机制进一步完善,就业总量有较大增加,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对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再就业工程是为解决失业职工和企业富余职工再就业创办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主要是通过综合运用政策扶持和就业服务手段,依靠政府、企业、社会以及失业职工和富余职工的共同努力,促使失业职工和富余职工尽可能实现再就业。 这项“工程”是劳动部于1993年底提出,并于  相似文献   

10.
和谐的社会需要合理有序的流动,良性的社会流动机制能够激发社会的活力,促进社会的和谐。通过对社会流动机制的具体分析以及目前社会流动领域存在问题的概括,探讨如何从制度、组织以及观念等方面着手培育与和谐社会内在要求相一致的社会流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