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挽救违法和轻微犯罪人员是劳教工作的目的和任务。司法部党组提出的“以提高教育挽救质量为中心”更是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挽救工作在劳教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近年来,劳教系统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在教育挽救劳教人员、预防重新违法犯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由于劳教场所教育挽救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工作滞后,给衡量劳教场所教育挽救工作效果带来一定困难,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教育工作的效果。因此,对劳教场所教育挽救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在认真总结近年来教育挽救工作经验和规律的基础上,对这个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新时期劳教教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贯彻部党组提出的以提高教育挽救质量为中心的总体要求,我局对当前劳教教育工作进行了综合调研,通过调研,比较全面地掌握了目前劳教场所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对新形势下劳教教育工作改革、发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一、当前劳教场所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劳教系统认真贯彻司法部提出的“以提高教育挽救质量为中心”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育工作的水平和实际效果,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劳教工作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探索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教育挽救质量,进一步促进劳教人员再社会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劳教场所教育挽救工作,应从社会需求和劳教人员自身需求入手,更新理念,树立大教育观,密切教育工作与社会的联系与互动,逐步健全需求教育  相似文献   

4.
对少数民族劳教人员集中管理及教育挽救工作,是指把各地的少数民族劳教人员分别集中到该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的劳教所,实行统一管理和教育。这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需要跨地区操作,相关理论工作应当进一步引起重视。下面,笔者结合所在民族地区劳教工作实际,就这项工作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5.
薛永兴 《中国司法》2004,(12):22-24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劳教对象的变化,劳教场所传统的“以所区为环境、以民警为中心、以纸介教材为工具、以强制灌输为手段”的封闭式教育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劳教工作办特色,提高教育挽救质量的要求。开放式教育模式作为一种以社会为基础,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注重提高劳教人员社会适应能力,着眼于解教后顺利回归社会、融入社会的教育模式,必将成为劳动教养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本文结合我所进行开放式教育的实践,就此提出一些思考。一、构筑开放式教育模式的探索实践近年来,浙江省十里坪劳教所在创办劳教工作特色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提高教育挽…  相似文献   

6.
劳动教养制度建立五十年来,广大劳教人民警察围绕教育挽救中心工作对所管安全进行了有益探索,逐步形成了较系统、科学的防范制度,以及查、排结合的排查工作机制,提升了安全质量,为深入开展教育挽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劳教执行工作改革的不断深入,严格执法、文明执法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首都劳教工作的发展,全面提高劳教人员的教育挽救质量是我们的中心工作,“降低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的首要标准是“教育、感化、挽救”劳教工作宗旨的核心体现,只有切实贯彻落实“首要标准”,才能保证劳教工作实现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去年以来,山东省济南市劳教所按照省劳教局、市司法局的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省会城市的特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创办劳教特色工作,不断探索符合教育挽救规律、反映劳教自身特点的现代矫治方式,总结探索出“三四五”管理教育模式,创办工作初步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9.
2002年底,在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上,司法部把劳教工作创办特色确定为2003年劳教系统的工作重点。为全面推动劳教办特色工作,2003年3月至7月,我局组织创办劳教生产特色课题调研组对部分省(区、市)进行了实地调研,同时注意收集了各地创办劳教生产特色的相关信息,召开了多次小型研讨会和座谈会。调研发现,全国劳教系统对创办劳教生产特色的认识逐步提高,生产为教育挽救服务的观念逐渐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日渐活跃,形成了一些创办劳教生产特色的观点,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为指导今后的劳教生产办特色工作,我们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0.
王晓明 《中国司法》2009,(12):44-46
“首要标准”是一个划时代的实践命题,确定了新形势下劳教机关的职责和任务,明确了劳教机关工作价值追求的实现程度、衡量标准。作为承担着对严重违法和轻微犯罪人员实施强制性教育矫正职能的劳教所,如何提高教育挽救质量,落实“首要标准”要求,这已是广大民警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正视并回答的课题。对此,笔者立足劳教工作的实践,仅就劳教人员教育挽救内容、方式方法阐释一下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