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俄罗斯的命运取决于俄罗斯社会和俄罗斯文化。自由和物质丰裕的两难论题贯穿俄罗斯的全部历史。在某种意义上,戈尔巴乔夫改革带来了自由,但是夺走了俄罗斯人的面包,俄罗斯也就不需要改革带来的自由。离开这个两难论题,不能理解俄罗斯发生的事。"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这个词组是弗罗洛夫想出来的。他提出来,戈尔巴乔夫同意了。改革的反对者是教条主义者,他们认为戈尔巴乔夫背离了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是一个非常善变的人,最大的缺点是懦弱,容忍权力的丧失。戈尔巴乔夫把精力集中在做总统上,把党扔给了其他人,党的发展失去控制。党就像一个原子反应堆,它在工作,而雅科夫列夫、谢瓦尔德纳泽、戈尔巴乔夫等为反应堆服务的人跑掉了。没有人调节、控制,反应堆发生了爆炸。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利用未遂政变的政治势头企图在苏联正在解体的情况下获取权力。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已经丧失以前的权力基础,他的命运现在似乎极大地依赖叶利钦。是叶利钦,而不是戈尔巴乔夫,目前控制苏维埃国家的行政机构;是叶利钦似乎在武装部队内享有更大权力。政变流产之后,叶利钦的政策似乎是进一步削弱这位处于守势的苏联总统。他的目的是,通过吞掉中央和把自己置于重建联盟过程中的领导地位,达到使俄罗斯成为重建后的联盟核  相似文献   

3.
卡廷事件在世界近代史上似乎是一个谜。1988年波兰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访问莫斯科时,戈尔巴乔夫告诉他,1939年苏联占领波兰部分领土时所俘获的15000名波兰军人是根据斯大林命令被处决的。1990年4月初,卡廷事件牺牲者家属联合会在苏联驻华沙使馆面前组织了一次示威,要求了解卡廷事件的真相,并向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发出一封公开信,呼吁  相似文献   

4.
说戈尔巴乔夫是“制度内”的改革者指的是,他在现有政治文化范围内工作,通过现行的制度逐渐进行变革。他的变革想法是用马列主义言词来表达的。然而,他的思想是受马克思早期关于社会主义想法的影响,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自由必须与团结一致相协调;必须超越个人自我发展和集体公益所强加的制约之间的矛盾。这一点,苏联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几乎完全忽略了。戈尔巴乔夫似乎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寻求第三条道路。这种社会主义与长期激励苏联社会的共产主义不一致,而且与共产党统治的依据也不一致。戈尔巴乔夫的社会主义摆脱了共产主义精神气质和目的论,认为共产主义造成的破坏后果如此巨大,以致必须  相似文献   

5.
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之初,苏联政府围绕事故开展的外交行为,实际上是决策层内部两派之间出现意见分歧的结果,并与决策参与者各自秉持的对外战略思想相关联.一派以葛罗米柯为代表,主张围绕事故开展的政府外交行为应相对保守,即以"灾难不外交"为主要表现形式;另一派以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为代表,谋求更加开放的政府外交行为,即"灾难外交".在救灾过程中,苏联政府的外交行为逐渐由"灾难不外交"转向"灾难外交".这种转向既是由救灾需求所导致,也有戈氏在外交领域的改革意图作为思想前提.转向"灾难外交"虽意味着苏联政府起初的救灾方式确有失误,但也为戈尔巴乔夫的对外战略新思维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6.
刚上台的苏联领导人常常把改组官僚机构看作解决农业生产中迫切问题的手段。改组似乎为领导提供了增加生产、提高效益、改善管理质量和挽回社会主义声誉等机会。最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经济战略,改组的做法近期内似乎无需付出什么代价。为此,赫鲁晓夫1957年实施国民经济委员会改革;勃列日涅夫1965年举行了三月全会。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第一年,经过重新明确农业部门的管理职责后对农业官僚机构上作了一系列微小调整。1985年12月,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宣布以一个单一组织——国家农工综合体,代替包括农业部在内五个主要农业部门。  相似文献   

7.
美国杜克大学政治学教授杰里·霍夫就戈尔巴乔夫面临的经济问题发表了题为《戈尔巴乔夫的战略》一文。这里摘译介绍他对苏联目前工艺学问题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杰里·霍夫指出戈尔巴乔夫的战略以两个内容为基础:一是他以世界象棋大师面目出现,喜于布下复杂的局面,然后一直下到底。二是由于戈尔巴乔夫相对年轻,他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苏联的重大问题。然而,戈尔巴乔夫还应严格按规则比赛。如果我们不理解这种规则的性质,我们将永远不理解他的一些做法。我们应该超越改革与纪律、对西方的缓和  相似文献   

8.
王鹏  罗嗣炬 《俄罗斯研究》2002,(1):29-34,53
通过考察戈尔巴乔夫"人民自治论"背后是苏联国家与社会关系对立对抗的逻辑,揭示出戈尔巴乔夫的民主观实质是自由民主的思想.由于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政治改革的"导演",他的自由民主观容易转化成政治实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戈尔巴乔夫的"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社会民主化是如何使苏联政治走向终结的.  相似文献   

9.
戈尔巴乔夫已是苏联历史的一部分,而且是整个俄国历史的一部分。在世界历史上,他在20世纪的政治家中赢得了引人注目的一席、他着手的改革将改变苏联的性质。由于戈尔巴乔夫的积极主动,才克服了国际关系中的所有障碍并使之和谐。改革世界政治的第一步必然是苏联国内外政策的转轨。作为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意图当然不是想改变世界的事态,而是将其国家从危机中拉出。他知道,要使苏联摆脱危机,必须在国际关系中摆脱对用制造军事紧张来解决国内问题的迷恋。这一认识使他得出两个基本结论:一是苏联在世界中若要保持其地位,一定要修改其落后的政治制度并使经济有效运转;二是改善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以保证苏联内部发展有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戈尔巴乔夫的思维早在年青时期就已形成,它推动他把经济改革  相似文献   

10.
一、戈尔巴乔夫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愿望是真心诚意的俄国学者布坚科认为,应当从历史的角度去评价戈尔巴乔夫的观点和他所进行的活动。布坚科提出,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改革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愿望是真心诚意的呢,还是他的改革的社会主义思想只是幌子,在它的背后隐藏着想把“社会主义送进档案馆”的意图?当时“挖掘社会主义潜力”的口号本身是否符合国情?如果是符合实际情况,那么又为何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1.
1990年戈尔巴乔夫获“诺贝尔和平奖”,在此之前他还曾获意大利“菲乌吉奖”。两个奖共得到116万7000美元。1990年12月1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将部份奖金捐赠给保健事业,首先给儿童保健事业。这位总统还告知说,国内外出版他的有关改革的书的所有稿酬为一百万卢布和85万美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苏联改革两个阶段分为两部分来论述。这两个阶段分别是1985—1989年的兴盛时期和1989—1991年的衰落时期。 转轨开始:理论与口号 改革概念和基本内容:1983—1984年当戈尔巴乔夫还是苏联第二、三把手时,他的文章和讲话使人们对他的改革概念有了初步了解。“改革”一词首次出现在1984年3月戈尔巴乔夫在全苏农工综合体经济会议上的一次讲话中。改革的历史根源可追溯到50、60年代流  相似文献   

13.
今年8月,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福罗斯海角(位于黑海边的克里米亚)一座别墅休养。 8月19日前,戈尔巴乔夫预订了返莫斯科的飞机。但在该日下午两点半,从莫斯科传来个消息,说预订的总统的大型专机不来接戈尔巴乔夫了。此后,防空司令马尔采夫中将封锁了福罗斯海角的机场跑道。他同杰尼索夫中将对戈尔巴乔夫及他周围的许多人实行了强制隔离。3点10分,马尔采夫发出口头命令。命令说,发现戈尔巴乔夫周围的人中有人试图闯入总统处,如再出现类似的情况,把所有企图闯入的人全扣留起来,并送交克格勃机关。试图闯入总统那里的有他的助手之一沙赫纳扎罗夫。沙赫纳扎罗夫当时与他的家里人在离福罗斯邻近的“南方”疗养所疗养,根  相似文献   

14.
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以来,为了推行他的改革措施,对苏联干部队伍作了全面整顿。他通过在理论上阐述整顿干部队伍的原则和在实践上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使苏联干部队伍出现了一个新局面。研究戈尔巴乔夫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对加强我国干部队伍体制的改革和建设,无疑是有着启示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1985年3月10日,苏共中央总书记康斯坦丁·契尔年科病逝,由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继任。戈尔巴乔夫在上台后的两年多里发表了几十次报告和讲话,其中不少涉及国际问题,但是他把重点放在国内问题上,放在“集中力量完善国家的建设工作”上。如果说这位克里姆林宫新官上任之后也有“三把火”的话,那就是:在被称之为具有“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的苏共中央四月(1985年)全会上,戈尔巴乔夫作的《关于召开苏共例行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和  相似文献   

16.
(一) 苏联、东欧民主社会主义趋向开始于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戈尔巴乔夫说更多的社会主义,意味更多的民主,要求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性质作重新评价,摆脱过去的老框框。1988年苏共中央书记麦德维杰夫在莫斯科一次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科学家会议上说:苏联领导人面临一个任务,即要认真研究今天的社会民主党和他们的具体活动,包括他们在捍卫工人取得的社会成就和一般民主成就领域的实践和活动。苏共中央委员会科学研究所还成立了一个跨  相似文献   

17.
读家     
《新民周刊》2012,(1):18-21
环球热点A俄罗斯戈尔巴乔夫建议普京辞职莫斯科时间12月24日,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建议俄罗斯总理普京在国内爆发抗议杜马选举舞弊的浪潮之后辞职。他在接受莫斯科回声电台采访时说:"我会建议普  相似文献   

18.
《真理报》1991年9月11日报道,苏共中央书记、苏共列宁格勒州委第一书记吉达斯波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了8·19事件原因、苏共前途以及对戈尔巴乔夫的看法。关于8·19事件,吉达斯波夫认为要对此进行评价需要时间。这是一些令人不可理解的事件。其发生的原因首先是戈氏用人不当,如选举亚纳耶夫当副总统,人代会进行过几次表决,由于戈尔巴乔夫施加压力,代表们只得让步。再如在选举苏共中央书记时,戈尔巴乔夫就列宁格勒的卡拉什尼科夫征求吉达斯波夫的意见,吉说:“这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教授,一个正派而诚实的人,不过……”,“好了,好了……”戈尔巴乔夫马上打断他的话,接着便在会上提议让卡拉什尼科夫当书记。吉达斯波夫认为,如此简单化地挑  相似文献   

19.
在导致苏联剧变的诸多因素中,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戈尔巴乔夫对东欧政策的核心是不干涉原则,但在其外交实践中,实行的是双重标准。对支持苏联改革的东欧国家,戈尔巴乔夫一般是采取不干涉政策,鼓励这些国家及其共产党的改革;如果有东欧国家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提出异议,或表示自己的国家和共产党不能照搬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方针,戈尔巴乔夫则直接支持这类国家的反对派。戈尔巴乔夫的这种态度对苏共的反对派无疑是一种鼓励,客观上加速了苏联剧变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这是苏联《人与法》杂志1983年第2期刊载的一篇报导,作者弗拉基米罗夫。被告席上坐着两个人,一个是四十二岁的“基洛夫”集体农庄庄员塔吉罗夫,他被指控为搞了大量的投机倒把。另一个是铁路局工人供应处第四十商店营业员赛义多夫,他由于滥用职权而被追究刑事责任。事情是这样的:商店里来了一批供应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