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您曾经在1992~2005年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您就任美国所负责人后从科研上抓了哪些事?答:我主要抓了三件事:第一是抓美国所必须研究的美国全面性、长期性的问题,也即资中筠老师离任前跟我交代工作时反复提及的,这就是研究美国的兴衰。当时大家也在争论:美国到底是相对削弱还是绝对衰落?当时一种普遍看法是:美国的地  相似文献   

2.
美国研究所成立30周年了。我1964年中旬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近代史研究所工作,1994年初才调到美国研究所,所以我算不上美国所的老人。但我在正式到美国所工作前与美国所已经有了关于美国研究方面  相似文献   

3.
初创回忆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成立于1981年5月,今年美国所将迎来30周年所庆。在这个纪念的日子里,作为最早参加美国所工作的一个老同志,我在脑海中搜寻到了关于建所初期的一些点滴回忆,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中东问题研究:理论、论战与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夏鸣 《美国研究》2004,18(3):84-98
美国中东研究的功用经历了从为政府服务到脱离政府轨道 ,再到批评政府中东政策的演变 ;研究范式也经历了从西方模式的现代化理论到后殖民主义 ,再到市民社会的变化。美国外交政策文化中的“第三方”以九一一事件为契机 ,对美国中东研究现状进行激烈地批评 ,引起论战。本文概括了论战的要点 ,认为其实质是美国新保守主义者试图影响美国中东政策的一次努力 ,在一定程度上 ,也是阿以冲突在学术领域里的继续。同时 ,也反映了学术界所存在的共性问题。文章认为论战对布什政府的中东政策特别是伊拉克政策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5.
孙有中 《美国研究》2006,20(1):120-129
本文对美国的美国研究的范畴、理论方法、美国研究专业在美国大学里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梳理。作者认为,美国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和一个专业的最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跨学科性。这种跨学科性表现在美国研究领域的美国学者不囿于传统的学科门户界限,积极借鉴或引进对自己有用的任何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创造性地开辟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新领域,使美国的美国研究始终保持勃勃生机。本文认为,中国的美国研究没有必要完全模仿美国的美国研究,但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与资源共享的专业建制这两点上,中国的美国研究可以从美国的美国研究中获得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王缉思 《美国研究》2012,(3):122-125
我今天主要向大家介绍我离开美国所之后这几年在想什么,干什么。我到北大以后,教学任务比较多,也需要考虑在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上讲什么,这都涉及知识体系的建立问题。记得1983年我来美国所第一次见到李慎之先生,他谈到要建立中国的"美国学"知识体系及美国学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等问题。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每五年会发表一份世界发展趋势报告,这给了我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7.
为纪念美国所建所30周年,经过长期筹备,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1年6月共同推出美国研究系列著作,向国内广大读者提供较为全面的美国研究成果。《美国蓝皮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和中华美国学会编纂的国内首部美国问  相似文献   

8.
蔡鸿 《美国研究》2023,(2):124-142+8
美国本土的美国研究是20世纪20年代社会和思想变革的产物,其根本属性是政治性,研究领域具有跨学科特点,并呈现出明显的跨国性。因深受美国社会的矛盾冲突和各种思潮的影响,美国的美国研究始终充满了问题、争辩、机遇与挑战。美国的美国研究在学科发展、范式、研究路径、研究对象、目标、任务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本土性”。在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国研究学科体系,培养国家需要的美国研究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30年前,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潮流蓬勃兴起的年代,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开始筹建的年代。1980年我已是55岁的初老之年,因对美国并不熟悉,对去美国研究所工作有所犹豫。但在改革开放国策的鼓励下,最后还是下定决心,作为筹组美国所的一员投入到建所工作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美国学界始于20世纪80年代关于美国是否衰落所引发的辩论进行了分析介绍,特别对其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两位学者——美国衰落论的主张者保罗.肯尼迪与美国复兴论的倡导者约瑟夫.奈——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对比,并就此次辩论对于我们如何看待今天美国的力量状况,以及当下的美国衰落论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此次辩论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性问题——历史类比方法的适用性问题,如何看待历史发展的延续与变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何量度一国之力量问题,硬权力与软权力的关系问题,文化与文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与作用等问题——在今天依然具有一定的学术与社会价值,值得继续关注。  相似文献   

11.
李增田 《美国研究》2004,18(2):79-99
鲍大可是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和中美关系的积极推动者 ,他毕生致力于中美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因篇幅所限 ,本文主要考察了鲍大可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一关键过程中所做的贡献。文章首先探讨了他在 6 0年代初关于中美关系的新思考———缓和与松动中美关系 ,随后探讨了他在两方面为推动中美关系的缓和与改善而进行的不懈努力 ,即推动国内对华舆论转变和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每一关键时刻向美国决策者提供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是1981年美国所成立时来所工作的。来所前,先去毛家湾筹备处见了李慎之所长,经一番简单谈话,算是正式应聘了。美国所建所之初,各方面条件自然差一些。我没有到过全总干校,只记得开始,我们租用的是西苑饭店的旧楼,不久又搬到京西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30岁了,2011年6月8、9两日在北京举行学术会议,纪念建所30周年暨中华美国学会2011年年会。这是我国美国研究学术界的一次盛会。受黄平所长的盛情邀请,我得以有机会现场感受喜庆气氛,祝贺美国研究所30年取得丰硕学术成果,及其对中国的美国研究和中美关系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从《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看美国霸权维系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美国拒绝加入国际刑事法院为个案研究,试图阐释随着全球化的兴起和国际组织的不断壮大,美国在维系霸权地位时所面临的结构性矛盾.文章认为,国际刑事法院所体现的非国家性与自由主义是西方人权观的具体反映,也是美国在维系世界霸权时对外投射的价值取向,而当这种价值观与美国的现实权势维系产生矛盾时,美国便在"单极体系"的逻辑中陷入两难困境.其结果是削弱了美国价值观的对外投射力,进一步加剧了与欧洲盟国的分裂,并最终危及"单极体系"的合法性与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慈善基金会缘何兴盛于美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韬 《美国研究》2005,19(3):132-146
美国的慈善基金会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是任何其他国家的慈善基金会所不可比拟的。慈善基金会之所以兴盛于美国有其独特历史、宗教、文化和社会与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造就了一批百万富翁,他们积聚了巨额的财富,这为他们创办大型善慈基金会奠定了物质基础;美国文化与宗教中鼓励捐赠、谴责贪婪的传统成为这些百万富翁创办慈善基金会的内驱力;当时的政治形势,尤其是“进步主义”和“黑幕揭发”运动及国际工人运动的高涨,是促使富翁们出钱财创办慈善基金会的外驱力。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催生了美国的现代慈善基金会。慈善基金会作为美国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行为体,对美国内政外交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开平  汤峰 《美国研究》2020,34(3):142-160
近年来,因果推断成为社会科学各领域追求的"圣杯"。实验因其在因果机制推断和实证检验理论方面所呈现出的优势,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方法论工具。随着实验方法在政治学的飞速发展,美国政治诸领域如选举与投票、移民与种族、公众民意、媒介效果、信息政治等产生了大量前沿研究。实验类型亦从传统的实验室实验发育出调查实验、实地实验、自然实验等多种类型。本文介绍实验方法的概念、理论逻辑、历史发展、类型和应用,并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呈现实验在美国政治研究中的前沿发展趋势。实验方法的发展方兴未艾,其与传统及其他新兴方法的有机结合为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美国政治的丰富议题与方法论的持续革新将不断推动政治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鲍绍霖 《美国研究》2002,16(3):7-35
本文探讨了香港回归前后美国的主要对港政策及对香港事务的干预,特别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和香港终审法院关于港人内地子女居留权的裁决所引起的法律危机期间美国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作者发现,随着香港的回归和英国人的撤离,美国有悖常理地比中国中央政府更多地卷入了香港事务,而美国对香港的批评和压力总是随着中美关系的恶化而增强.作者因此呼吁美国在处理中美关系的过程中,既不应把香港宠坏,也不应使香港成为一只替罪羊.  相似文献   

18.
著述巡礼     
《孔子在美国: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张涛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全书除导论、参考文献和后记之外,共5大部分、24章,54.6万字。本书作者系四川外语学院美国研究教授。作者查阅了30余种代表美国不  相似文献   

19.
苏联的解体与转型对国际关系格局影响深远,对比较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对1991年起美国公开发表的俄罗斯政治研究文献的梳理,以及通过对美国的俄罗斯研究主要议题的总结和评价,可以发现这20年间,俄罗斯研究在美国学术界的声望日渐衰落.一方面由于美国政府资金削减,另一方面由于政治科学更倾向于进行数理分析,国别研究的重要性相对减弱.此外,俄罗斯转型与西方的预期和希望不符,也减弱了美国学者对俄罗斯政治研究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对外政策决策体系中,思想库在政策理念创新、人才储备、打造政策辩论平台以及教育和引导公众等方面具有非凡的作用。新近兴起的新美国安全研究中心对奥巴马政府的对外政策影响巨大。该中心的亚洲政策研究强调务实的态度,注重美国对亚洲事务的重新"参与",倡导强化和升级美国在亚洲的联盟关系,推动美国积极介入地区多边制度,其政策建议通过"旋转门制度"等对当前美国的亚洲政策决策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