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全国开始了一场空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庞大的农民群体占主导地位,农民素质的高底,直接影响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周凯 《理论月刊》2010,(4):168-17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需要新农民。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世居农村的农民走出大山,进城务工,在中国出现奇特的农民工现象;他们在为城市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成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使农民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成一对矛盾。研究这对矛盾,解决这对矛盾,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伏鹏 《传承》2012,(16):32-33,49
农村的社会化进程关系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我国农村居民的社会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成为推动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观念的变迁正是推动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性影响因素,特别是农民土地观念的变迁,使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之中解放出来,寻找土地之外的发展途径,寻找农村之外的发展空间,融入城市,融入二三产业的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4.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新农村建设由此起步开局。从增加农民收入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们可以看出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越来越清晰的思路,其着眼点不仅在于解决农民的生计,更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略。  相似文献   

5.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精神家园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加强农民精神家园建设,不仅仅是广大农民朋友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更是考验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地方政府执政效能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余丹  黄琳庆 《桂海论丛》2009,25(3):115-117
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而且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稳定.文章探讨返乡农民的就业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对策,对规避风险,加快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社会迫切需要通过政治社会化,以解决农村社会管理"谁来管"、"管什么"、"为什么要管"和"怎样管"四个问题,使社会管理各方均回归到主流政治文化的话语体系内,再经由理念、体制和方式创新的社会管理,才能真正形成农民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农村社会管理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8.
何周华 《传承》2008,(4):52-5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政治参与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扩大农民的政治参与,对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何逸  梁文宏 《传承》2012,(13):93-95
农民作为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得益者,其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质量。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农民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发挥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现状、现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政治参与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扩大农民的政治参与,对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新时期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的基本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农村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它关系农业、农村、  相似文献   

12.
周舒艺 《群众》2007,(2):59-60
当前,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难点就是农民的看病难问题。高邮市从最初实行“大病合作医疗”到现在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过20年的不断改进,农村合作医疗操作规范,体系成熟,较好的解决了农民看病难这一难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30年代晏阳初在国内推行的平民教育运动和乡村建设改造实验,既保留中国的传统优势,又融合了西方的科学理念,对当时的中国农村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实则是对我国近代乡村建设的延伸和续接,笔者以晏阳初教育思想为考察中心,通过挖掘晏阳初关于农民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反思晏氏从外铄到内生、再到聚力共生的思想变迁,从而为当今新型农民的培育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吕宾 《前沿》2011,(19):147-150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自身的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到新农村的建设。在提高农民道德素质时应充分利用传统道德资源。继承是我们对待传统道德最基本的态度和方法,转化是赋予传统道德现代价值的必然途径,发展是传统道德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当代广西》2012,(24):50-51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体,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着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的快慢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16.
王晋 《今日民族》2006,(4):10-13
在“十一五”的开局之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响彻云岭大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党和全社会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我省各族干部群众正满怀激情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谱写着新农村建设的华章。从本期起,本刊将推出“建设新农村”系列专题,及时报道各地各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生动实践和有益探索,以期营造建设新农村的良好氛围,促进这项惠及各族农民的民心工程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7.
当前,农民职业素质低、农业技术含量低、富余劳力转移率低、农家生活水平低的现状,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农民是建设中国新农村的主体,当前中国破解“三农”困局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要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而唯一能够担当此任的就是职业教育。因此,端正认识,积极投资,提高师资水平,完善制度,切实加强职业教育事业建设,是提高农民及农民子弟的职业素质和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中“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随之产生的"农村青年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吉林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完善农村青年创业金融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农村青年创业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把引导和帮助农村青年创业就业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社会战略,抓紧抓好。  相似文献   

20.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新农村建设由此起步开局。从增加农民收入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们可以看出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越来越清晰的思路,其着眼点不仅在于解决农民的生计,更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略。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规律。如果违背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