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党的90年历史,大体分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大阶段,简单地说为三个"30年"。而这三个"30年"也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三个"30年"。回顾党90个春秋的艰辛探索历程,总结经验教训,至少应有"四个始终坚持":始终坚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科学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始终坚持党的利益与人民根本利益的和谐统一;始终坚持教育自律和制度他律并重,使中国共产党牢牢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永葆共产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既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线索,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在用了一个多世纪才演完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悲壮的第一乐章后,中国共产党又带领中国人民掀开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新篇章。实现"中国梦"一定要走中国自己的路,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逐步向前推进,在不断探索和回答"三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向前推进,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逐步向前推进,在坚持以中国基本国情为根本立论依据的过程中逐步向前推进,在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过程中逐步向前推进。因此,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统一起来,必须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统一起来,必须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统一起来,必须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统一起来,必须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4.
清末川汉铁路公司实施租股政策,租股的征收额占川汉铁路股款总额的77.5%,是公司股本的最重要来源.这使得7000多万川人尽为公司股东,租股股东在实际上成为公司的大股东,享有绝对的控股权.租股作为一种融资模式,可有效地解决资金缺口.租股征收范围广泛,征收租股过程做了大量的广告宣传,促进了公司理念的传播.出资者不再单纯地认为自己是借款人,逐渐意识到自己是川汉铁路公司的“座上宾”,作为公司的股东享有股东权,他们学会运用股东会这个合法武器来保障自己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三大基本内涵,它们在中国梦框架下共同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但从根本上看,国家富强的"国家梦"和民族振兴的"民族梦"最终统一于人民幸福的"人民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它的最终着眼点要落脚到为了人民的幸福,要让全体中国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并且一天比一天过得好。只有这样,中国梦才能使人民群众真正共享人生出彩机会、共享民族复兴发展的巨大成果,才能成为凝聚人民、激励人民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一生重视人民力量。其具体理论表现可概括为"历史动力说"、"力量无穷说"和"人民老师说"。在领导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紧紧依靠人民,相信人民,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也曾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严重挫折。在毛泽东的人民力量观中,始终存在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必然性与现实制约性、相信人民力量与领导人民群众、做群众的学生与当群众的先生这三对辩证统一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毛泽东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历史,就是毛泽东把握这三对辩证关系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我国译学界的阐释学翻译研究多从哲学阐释学的"理解的历史性"、"视阈融合"以及"效果历史"三个主要方面分析和解释翻译现象。阐释学在翻译领域的研究成绩显著,但是也存在问题。因此,翻译研究者对于诠释学理论的借鉴和引用应该持一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客观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不仅在促进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而且在今天仍然没有过时,继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具有极强的当代价值功能。中国共产党只有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永远镌刻在党的旗帜上,始终心系人民、服务人民,才能走出"历史周期律"的怪圈。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90年来,党领导人民风雨兼程、英勇奋斗,以连续三个30年左右实现一个历史性跨越的伟大壮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从1921年7月1日到1949年10月1日,党领导人民经过近30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  相似文献   

10.
要始终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关键是要解决"四要四不要"的问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假心假意;要不折不扣向人民负责,不要"唯上唯书";要真心实意让人民做主,不要搞"长官意志";要自觉自愿接受人民监督,不要搞特殊化。  相似文献   

11.
面临新的时代背景,党在历史上做群众工作的经验是不是都过时了?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分析了群众工作的基本理论并归纳出十条经验。它们是:与最广大人民群众联系并抓住关键性群体;给人民群众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与荣誉;从思想上教育群众、引领群众;通过各种形式把群众组织起来;在群众中发现并培养"群众领袖";整顿党的基层组织,巩固基层民众对党的信任;反对官僚主义,干部与群众打成一片;建立民主政治,把群众的意见聚合起来;发现并总结群众工作的规律与得失。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才能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以人为本"既是我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也是我党执政理论建设的核心所在。她高扬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现实"与"应当"的结合点上表达了我党执政的价值理想追求。以人为本中的"人",既涵盖了社会全体成员,又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核心作用;以人为本中的"本",应从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上、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上去把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确认并保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为谁执政"的问题,郑重表明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相似文献   

13.
尊重公民的司法参与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和社会公众参与国家政治,参与法治,是现代民主宪政的一个通则。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是我国宪法第2条第3款确认的人民的基本权利与权力。"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称呼,不只是贴上一个阶级性的标签,也不只是意味着两院及其官员要为了人民、代表人民行使职权,而且还要求其行使司法权力时有公民和社会组织多种方式的参与。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崛起是世界体系发展的延续和补充,还是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对世界体系的终结?这是过去三十多年在国际学术界和国内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论的一个学术命题。从世界体系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出发,对世界体系在过去500年形成的三个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1500-1750/1800年重商主义阶段主要基于"地理大发现"和"殖民主义",1800/1850-1914/1945年的自由主义经济阶段主要基于"工业革命"和"自由贸易",而1945-2030年的混合经济阶段则主要基于"经济全球化"和"制度创新"。在此基础上,"地理大发现"、"国际贸易与金融"、"科学与技术"、"国际制度与机制"是世界体系得以延续500年的四大基本动力。世界体系是过去500年每个国家兴衰的背景,而中国过去30年经济上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不断融入这个延续至今的"世界体系",所以,中国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主要来自于世界体系以及这个体系对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珠海经济特区成立以来经历了"闯论"、"跳论"和"在论",到今天的"科学发展"四个时期,从一个直观而人性化的角度探讨珠海发展的问题,剖析存在的困难和原因,提出发展珠海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教育,必须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特别是"程序化"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才有成效。  相似文献   

17.
幸福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中国各级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都有承诺:"让人民幸福。"经济学所追求的生产财富的"效率"目标是国民幸福的基础,经济学所追求的分配财富的"公平"目标是国民幸福的关键,经济学所追求的享受财富的"共同"目标是国民幸福的核心。让人民幸福是中国当代经济学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18.
正确认识和整合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是党在新时候更好地代表人民利益、践行"三个代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的重要课题。妥善地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寻求整合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正确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解放前,"政教合一"使得宗教不仅长期控制着四川藏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而且也统治着人民的思想。这种状况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进入四川藏区传播马克思主义、进行名扬四海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被打破。在此后的时空坐标系中,四川藏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援下,成功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正在全面实现小康的光辉道路。  相似文献   

20.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近年来在学术界、文艺界等领域沉渣泛起。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告别革命论"、"侵略有功论"、"抽象人性论"等表现方式,打着"重新评价"历史的口号,歪曲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在思想上造成极大的影响与危害。我们必须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与危害,坚持用唯物史观科学地认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从而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