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透过泰勒对"现代性"三个隐忧的建设性阐释及对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的批判,我们看到的是泰勒对现代性的首要理想某种程度的维护,但并非对三个"隐忧"简单否定或肯定;他对以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现代解构主义者切中肯綮的批判,是一种对解构的"解构".这些表明了泰勒对现代性的建设性重构与解构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明显不同,但却与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俨然一家.  相似文献   

2.
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举证了一种幽灵化的马克思,这是一种解构主义的策略.这种策略试图使"解构"寄生于马克思主义从而引导出一种适应于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抵抗话语.这种策略具有反霸权的积极意义,但也消解了马克思主义之"集体解放话语"特征,使之成为一种不可能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3.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是解构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推动者。德里达主要通过解构言语与文字的关系、文本的传统意义以及哲学与文学之间的等级概念,德里达实际上为我们解构了西方传统哲学即“在场的形而上学”。倡导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与解构,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也存在一些理论上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的幽灵》中,德里达再次运用其解构主义策略,从文本学角度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颠覆性的解构。从幽灵出场、幽灵在场、幽灵退场及再出场三个方面分析此书中的解构思想,有助于更直接理解德里达的解构思维以及与“幽灵”的关系,也尝试为理解本书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第一阶段从1967年到1975年,德里达与马克思主义保持着一种外在的、谨慎的关系。第二阶段从1976年到1993年,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从解构走向同构,从怀疑走向肯定。第三阶段从1994年到2004年,德里达坚持马克思主义研究,关注现实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日趋稳定。  相似文献   

6.
“幽灵”概念是解构主义的术语,德里达用其不确定性特征来驳斥福山的“马克思主义终结论”,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不可消亡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复活了马克思主义。但德里达为马克思的“幽灵”存在的辩护并不是要回到传统的马克思,而是要用解构主义重新解读马克思,其结果是更深刻地消解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特定的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背景。他的解构之途是通过一系列关键词来展开的。他从延异、踪迹、播撒、替补等不起眼的概念入手 ,以概念的不确定性和自我解构性掘开在场形而上学的根基 ,从而达到颠覆在场形而上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下的文学呈现出与传统文学不同的新貌,人们往往认为文学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里被边缘化了;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不仅拆解了逻各斯中心主义,而且不期然而然地证明了文学边缘化的命题是一个伪命题;看似被边缘化的文学却以比以前更加自由的状态发展着:解构主义不仅具有解构的内涵,而且对建构当代文学仍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胡塞尔晚年的《几何学起源》一文,表达了他的现象学哲学的神秘渴望,即讨论观念的起源问题,这就把时间哲学问题纳入了哲学思考。德里达对这篇文章做了详细的解构式阅读,指出胡塞尔在"时间"、"起源"、"历史性"等一系列重要概念上,还保存着传统形而上学的痕迹,因为胡塞尔"理性"的态度使他忽视了这些概念是如何出场的细节。德里达通过"延异"或"推迟"概念,揭示出这些细节是一种悖谬的思想过程,由于胡塞尔在文中处处回避概念出场过程中的自相矛盾现象,从而事实上将其所涉及的时间概念的含义视为某种现成的意思,因此没有还原出思想的原样即思想的细节。德里达对胡塞尔的批评之所以重要,在于它开启了"解构论"哲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以德里达的《论文字学》为对象 ,以其中的核心概念“替补”为突破口 ,解构了德里达对卢梭的“双重阅读” ,揭示了他“使替补强行进入形而上学”的过程 ,从而具体的展示了德里达解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康德实施了哲学坐标系的转换,他悬置了事物“是什么”这类垂直性质的提问方式,询问关于认识对象内容的提问是如何可能的,把西方哲学传统中关于事物内容的提问变成关于事物构成形式的提问,把对时间性质的提问变成对空间排列关系的提问。这种转变在康德关于美的判断中有突出的表现。康德的这一立场与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有着曲折而“内在”的关系,“解构”实际上也是一种关于事物如何出场(在场)或者如何可能的“理论”,是关于事物构成形式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殊形态,表现了一种特殊的马克思主义观.它的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化,其特征是寻求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拒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人道主义的阐释.就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而言,重要的是划清"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界限.  相似文献   

13.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是一个极其重大的理论问题.按照这一问题的提法,可以更好地回答关于姓"社"姓"资"的问题,即当前的中国姓"社"不姓"资",但它不是按照某种事先的理论设计所形成的"社会主义",而是在实践中一步步走出来的"社会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姓"马",姓"中".  相似文献   

14.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具有五个鲜明的基本特征一是时代性;二是创新性;三是系统性;四是实践性;五是人民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备了同样的可贵品质和基本特征,使它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篇”始于井冈山。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以来,就开始经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但这个“结合”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篇”。中国化“开篇”的界定应有两个尺度、“化”出两大成果:一是实践成果——开创出一条中国革命新道路,二是理论成果——创造出一个中国革命新理论。“开篇”的核心和主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走出一条有别于苏俄模式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井冈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篇”的发祥地。井冈山时期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初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奠基石。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山祖。  相似文献   

16.
井冈山道路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篇之作,这部鸿篇巨制不是一挥而就,也不是个人独著。一方面,这个伟大开篇无疑是以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为标志的,但它又有一个形成过程,南昌起义作为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开端,可以视为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道路“伟大开篇”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毛泽东无疑是“创作”这个伟大开篇的主要代表,但它也凝聚了多位老一辈革命家的智慧和贡献。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科学性。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充满活力的源泉,是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一途径,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正确方向,我党三代领导核心的伟大思想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创立的标志著作。但马克思主义是否是意识形态?如果是,那么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又有何区别?这些问题时至今日仍为中外学界所关注。梳理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的意识形态学说内容,结合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意识形态,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居于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结合是我们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对儒学进行简单的否定和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则是主要原因。我们应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积极促进中、西、马克思主义三者的融合,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20.
法国实际上是后马克思主义生成的大本营。1956年苏共“二十大”和“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之后,法国思想界十分活跃,除了原有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之外,不仅出现了所谓“反叛性”的马克思主义,而且还出现了“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些或多或少与马克思主义相左的“马克思主义”构成了当下流行的“后马克思主义”的前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