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当前,中国大陆的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人攻坚期和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2.
从2004年5月17日中台办、国台办在受权发表的声明中首次提出“共同构造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框架”,到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的讲话中,正式提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重申“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近五年时间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概念经历了一个从酝酿、形成、提出到深化的过程。这期间,如何“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成为海内外学者热议的课题,很多学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探讨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意义、目的、基础、途径、前景等。本文将以前述为基础,就在当前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内涵、构成、挑战和前景作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3.
四分之一个世纪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无可置疑地向全世界昭示:中国选择的是一条和平发展道路。“和平发展”,言之凿凿,名副其实。这就是:在安全、稳定的条件下加速社会经济变革与发展,为此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与国际环境;本着崇高的以人为本的和平目的,造福于中华民族,同时造福于全人类;采取和平的方式并经过和平的途径,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彼岸;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人类共同繁荣与进步,亦即我国几代领导人倡导的“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选择和平发展道路,乃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基于饱经忧患的中国讲  相似文献   

4.
签订两岸和平协议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民党的马英九先生已于今年5月20日宣布就职,其所发表的“就职演说”,总体上是好的,各方对于他充满期待。自1949年以来,两蒋主政台湾近40年,李扁主政20年。从“两蒋”到李扁,这是一个转折点,两岸由“争天下”到“分天下”,即由“正统”之争转向“主权”之争,由“一个中国”之争,转向“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之争。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和国共关系会否成为一个新的转折点,两岸将由“两个主权实体”之争,再转向“一个主权实体”之争,并进而转向一个新的统一的中国呢?这是大家非常关注和期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当代世界》2014,(1):33-33
问: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大力开展国际公益项目,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已经举办了很多具有较大影响的人文交流和公益活动,成为我国民间外交战线上的一支生力军。请介绍一下2013年基金会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6.
碧海云天,绿环邕城。2013年6月3日,中国-东南亚民间高端对话会在美丽的广西南宁举行,会议由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简称“中促会”)主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汇聚人民智慧,推动共赢发展》的主旨讲话,开幕式由全国妇联副主席、中促会副会长孟晓驷主持。  相似文献   

7.
余克礼 《台湾研究》2011,(5):1-4,12
“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这是中共十七大确立的新时期对台工作中心任务。2008年5月,中国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岛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两岸关系发展出现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祖国大陆方面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契机,积极落实中央对台工作战略部署,与中国国民党和马英九当局携手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8.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剧变之际,针对国内一部分人中出现的悲观情绪和极左思潮,邓小平同志提出了“韬光养晦”的思想,意即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集中精力,踏踏实实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正是这个“韬光养晦”的思想,使中国的航船成功地绕过了急流险滩,在风云聚变的国际浪潮中把握住了方向。十几年过去了,今天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提出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必然性 ,它是中国透析大国兴衰历史而作出的明智选择 ,是传承传统“仁”、“和”思想的现实体现 ,是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必然要求。这一战略的提出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 ,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战略的实现有十分有利的因素 ,但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台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确立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开始积极探索中国发展的新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领导人提出“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突出了台湾问题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中国20多年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如何发展、向何处发展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的高度关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了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国家发展战略。台湾问题与中国的和平发展紧密关联,它既不能影响、干扰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同时中国的和平发展又要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完成国家的统一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和中国的核心利益。  相似文献   

11.
何灵 《国际政治研究》2005,(3):147-148,150
2005年4月22日,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育部“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课题组、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和平发展的地缘政治环境”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新楼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国防大学、中央党校、中央外事办公室、中国社科院、中国军科院以及《光明日报》、《中国经济时报》、《国际先驱导报》、《参考消息》、《太平洋学报》、《世界知识》、《国际政治研究》等单位和机构的20余位知名学者、专家出席了会议,并围绕当前的地缘政治、经济和安全环境及发展趋势、中国的地缘战略及对策发表了各自的看法。现择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实现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增强,在国际舞台上努力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中国政府不懈地宣示与践行和平外交路线,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基本能持一种平和与理解态度,对中国的内外政策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另一方面,对中国快速发展的一种错误知觉——“中国威胁论”也一度甚嚣尘上,甚至成为某些国际舆论中的一种“时尚”,宣扬中国“军事威胁论”、“经济威胁论”、“能源威胁论”、“文化威胁论”、“人口威胁论”、“环境威胁论”等等。因此,深入透析“中国威胁论”的主要论据并揭示其逻辑盲点和错误知觉,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思考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空间,正确探寻中国和平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台湾在2008年出现第二次政党轮替,由积极主张改善两岸关系的国民党重新执政,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大陆方面正式提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思路,始于2004年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表的“五·一七”声明,并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得到进一步的阐发。但在民进党执政时期,上述构想迟迟未能得到台湾当局的回应。马英九主政后,两岸关系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双方进行了一系列高层次的交流,  相似文献   

14.
俞邃 《当代世界》2009,(10):4-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了。中国共产党率领着占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华儿女,历经艰辛开拓、严峻考验和奋力进取,终于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我们的祖国如今以豪迈的英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60年来,世界风雨沧桑,人类不断进步;基于中国的国情、文化传统和当今世界潮流,中国选择了以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为特征的和平发展道路。恰恰是和平发展的宗旨和途径,造就了新中国的辉煌,使之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5.
2011年2月24日上午,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在北京成立,国务委员戴秉国致信祝贺,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中联部部长王家瑞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经历着历史性变化,实力迅速增强的中国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大的关注,甚而遭到质疑、误解和诋毁。如何应对横亘在中外之间的认知“铁幕”,是中国在和平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的重大挑战。能否以开放、包容的胸怀看待这些质疑,能否对自身发展道路和战略意图做出耐心、虚心而又有说服力的解释,本身就是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决心、意愿和能力的一大考验。  相似文献   

17.
2005年下半年后,中国在外交战略上逐渐用“和平发展”取代以前的“和平崛起”.美国部分研究者对中国该战略产生的背景、战略内容、实施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及其积极作用都作了较系统而客观的分析,提出一系列可取的观点.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当今美国政府理性制定对华政策并推动中美关系继续向前发展,对中国学者深入研究本国“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5月26日在会见来访的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时就明确表示,“新形势下,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既有巨大需求和潜力,也显得更为重要。我们要比以往更加努力地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9.
李秘 《台湾研究》2010,(1):7-11
随着台湾政局变化和两岸“三通”实现,两岸关系正在步入和平发展期。这一和平发展期与过去30年两岸交流相比,到底有什么不同?仅仅是在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更进一步,还是在交流模式和动力机制上有所变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否需要增加新的动力机制?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郭洁 《法制博览》2010,(15):27-27
1938年10月22日,汪精卫与周佛海、梅思平、陶希圣、陈璧君等人秘密召开会议,讨论和平运动的具体计划。在此次会议上,他们制定的“和平计划”分五个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