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推进重大公共突发事件防控监督工作常态化,是推进重大公共突发事件防控工作高效顺畅开展的法纪保障。构建重大公共突发事件防控监督工作常态化机制,应着力于建立重大公共突发事件防控监督工作响应机制,确定效应级别,把握响应时机,加强响应管理;应加强重大公共突发事件防控工作廉政重点监督,压实主体责任监督,强化岗位职责监管,严格廉洁纪律监督;应健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防控监督工作保障体系,完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机制;应创新重大公共突发事件防控精准监督工作方式,推进事前监督、实施灵活监督、强化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各类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一次又一次严峻地考验着我们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执政能力.在应对由重大突发事件带来的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谱写了一部部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而战胜困难和风险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又成为我们党在新的实践中更加稳妥而熟练地应对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宝贵政治资源.  相似文献   

3.
当前日益频发多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已经成为影响地方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因此从深层次思考如何有效应对各类群体性突发事件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思考的重大现实问题。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建立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本文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阐析了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并结合实际就当前各级政府如何加强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警,构建有效预警机制,主要从公共决策机制、考核机制、信访机制、信息监测调处机制、干部培训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地思考。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形成的重大思想论断,为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指明了方向。从根本上讲"党的六力"  相似文献   

5.
如何有效防范和科学应对突发事件,是新形势下各级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尤其是基层单位,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第一环节、第一防线,突发事件一旦发生,要确保第一时间有效处置,就迫切需要专家提供决策咨询。2008年2月,成都市新都区在全省率先组建了应急管理专家组,  相似文献   

6.
立足于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性成就和新情况新问题、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新变革,以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大社会历史背景,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重要论述和举措,形成了一套包括质量强党、质量建党、质量管党在内的质量分析技术和理论,深刻揭示了党的建设规律和发展趋势,对推动形成一种有序、高效和廉洁的现代政党秩序与文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来自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军事、自然界等方面的重大突发事件的严峻挑战和考验,在抵御由重大突发事件造成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经受了锻炼和考验,提高了执政能力和水平,有效地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预防和从容应对各种重大突发事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对党的舆论调控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提高网络时代党的舆论引导力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提高网络时代党的舆论引导力必须在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占领网络舆论主阵地的前提下,不断创新网络传媒的管理体制和内容,增强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上半年宣传思想战线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成效显著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事件多、突发事件多。南方低温雨雪冰冻自然灾害、拉萨3·14事件、奥运火炬境外传递遭袭、4·28胶济铁路特别重大交通事故、汶川大地震等,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程度不同的影响。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宣传思想战线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积极主动、沉着应对,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及时充分报道党和政府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部署,  相似文献   

10.
郑鈜 《理论探索》2011,(6):133-136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对强化突发事件应对具有重要意义。"5.12"汶川大地震显示,我国在突发事件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制保障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这表现在:地方政府部门和机构制定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难以涵括重大突发事件,部分地方政府缺乏针对本地区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制体系建设的主动性,客观条件的限制和资源供给不足对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制保障形成严重制约,未能完全理顺政府权力与人民权利的关系。完善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制保障,需强化地方立法和政策的制定,增强地方政府的法制意识;发挥突发事件应对专门机构的统率作用,强化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组织建设;全面考量突发因素,强化对重大突发事件应对预案的制定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相继发生了一些重大突发事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影响和威胁着当地甚至全国的经济社会稳定,这一切都反映了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法律制度保障的不健全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通过分析我国当前突发事件应对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更好地健全我国的突发事件应急法律制度,希望对完善我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律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党勇 《党政论坛》2007,(3):33-3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重视对社会热点的引导,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这说明党中央实际上己将掌握舆论工作主导权提到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议程上来.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农村党组织需"提升组织力"是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党的组织力是由不同能力合成的能力体系,包括拓展党组织覆盖"广度"的覆盖力、增强党组织队伍"硬度"的凝聚力、淬炼党员行为"纯度"的执行力、提升党群关系"温度"的服务力。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党组织面临覆盖力萎缩、凝聚力弱化、执行力异化、服务力泛化等组织力提升困境。有效整合运用城乡人才资源,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促进制度与实践的弥合,确定服务功能的内容边界,将是农村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实践出路。  相似文献   

14.
当代政府的危机管理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陈尧 《行政论坛》2002,(4):24-25
面对各种重大的突发事件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也就形成了政府对危机的管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国家政府设立处理危机的常设机构,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系统,从而使国家安全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5.
党的领导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力量和实力的一种无形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历史条件下,增强党的领导力既是我们党着力改造主观世界即保持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需要,也是党建设外部世界即实现所承载的历史使命的要求。面对党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提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可以从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四个方面入手,从而确保党始终充满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央地关系的建构模式能够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家治理情境进行动态的协调与平衡。从权力分配、行为动机、体制根源等三个方面阐释央地关系动态调整的基本逻辑,可以解读出疫情防控下央地关系动态调整的成功经验与创新价值:中央临时"上收"地方应急指挥权,是高效应对地方非常规重大突发事件的创新型权力分配方式;中央领导下的地方政府间帮扶模式,有效分散了中央的应急治理压力;央地之间良性互动与有效协作,支撑国家应急治理体系高效运转;央地关系调整兼具灵活性与多样性,彰显国家应急治理的韧性与弹性;危机状态下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控,有效稳定了国家应急治理秩序。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人的问题"是应急处置重大突发事件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这一基本命题出发,比较系统地分析了人口与计生组织网络参与地方应急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优势和作用,并就如何进一步发挥人口和计生组织网络在参与地方应急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应急管理》2011,(1):41-45
山东省垦利县是黄河人海的地方,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主战场、核心区和最前沿,为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实施国家战略中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近年来,垦利县认真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应急管理工作的各项部署,  相似文献   

19.
领导干部作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关键主体,其能力提升既有时代要求、组织要求等外在压力倒逼,也有个人需求内在动力促进。政治领导能力、思想引领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应急处置能力、依法防控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是领导干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的核心要素。领导干部要通过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等路径着力增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全面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综合实力,筑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能力根基。  相似文献   

20.
重大突发事件风险管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国际社会重大突发事件的风险性质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只有了解和把握这些变化及其制约因素,才能够对此有一个准确、科学的认识。本文对国际社会重大突发事件风险性质的变化进行了概要性介绍,并从社会流动性和系统复杂性的提高,人类居所、活动或资产规模的增大和集中化,突发事件风险因素的变化,公共和私人机构处理风险职责的漂移,以及社会变化和对风险的理解等5个方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