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8 毫秒
1.
中国新闻美中关系是过去3年布什政府外交一亮点中新网4月14日电应美国总统布什的邀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于18日至21日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将与美国总统布什再次会晤。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学院中国部主任兰普顿对此评论道:从美方角度看,美中关系是过去3年来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一个亮点,因此保持这一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军事现代化意图的解读向来存在着极端的看法。但也有相当数量的中国问题专家能够透过美国国内“妖魔化中国”的媒体报道,公正地指出: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本身不能对其它国家构成威胁,一个国家的军事政策与政治意图才有可能对其它国家造成威胁。他们认为,美国许多对于中国的军事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常带有浓承的意识形态色彩或不便言说的政治目的,许多具有煽动性的扭曲事实的新闻报道都缺乏最基本的政治常识。这些对中美关系都有害无益。  相似文献   

3.
美国国防部5月23日发表了向国会提交的《2006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力量》年度报告,再次耸人听闻地制造“中国威胁论”的冷战气氛。其实,正如西方权威人士所指出的,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相处,值得信任。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大国,其利益自然并不总与美国的利益相符。这种形势需要的外交政策应该深思熟虑,细致入微,全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莫过于美中关系。许多问题都取决于这两个国家能否克服文化和政治差异,开展和平的合作。  相似文献   

4.
扫描     
《南风窗》2005,(14)
非洲需要援助也要自助正在英国政府游说盟友美国支持其推行非洲援助计划之际,英国媒体近日公布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多数英国人认为,每年向非洲提供数十亿美元的援助是一种浪费。有83%的受访者对非洲有效使用援助资金缺乏信心。大约79%的受访者认为,非洲国家政府要对非洲大陆所处的困境负责,而51%的人认为,内战是导致非洲许多问题的因素。这表明,非洲国家在需要援助的同时,自身要做的事也很多,如更好地调动国内各种资源和吸引更多的投资,学会更有效和更透明地使用外援等。非洲是全球援助款项增加最多的地区,国际社会必须坚持援助非洲,针对个别国家、个别情况,看看援助项目有哪些地方遭到不当使用,又有哪些地方被受援国妥善利用。  相似文献   

5.
陌生人是“大灰狼”? 上海有个调查,上海居民仅有不到2%的受访者表示会让陌生人进家门. 这是什么意思呢?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陌生人都是坏人。”或者直白一点儿说吧,98%的受访者倾向于认为“陌生人”更大的可能是“坏人”。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在全球经济危机和中国大陆崛起的大背景下,美国与两岸的关系发生微妙变化,部分美国学者、前官员重新评估美国对台政策问题。在这场围绕对台政策的辩论中,一批重量级智囊和学者从美国根本利益和美中关系大局出发,提出要求减少乃至放弃对台军售、从台海争端脱身的“弃台”论调,在国际社会和海峡两岸引发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信息全接触     
《南风窗》2000,(1)
美国调查员眼中的中国1997年,美国盖洛普调查公司在中国民众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从戈壁沙漠到上海外滩,调查员们走到中国的各个角落,走访了4000个随机挑选的公民,提出了诸如:“你拥有什么?”、“你如何消费?”、“你赚多少钱?”等一系列问题,了解中国人现存的消费态度和生活方式。 盖洛普认为,这项调查显示出中国迅速的经济增长正强烈地影响着中国的各个家庭。比如说,虽然大部分中国公民喜欢一份有保障的政府工作,但也有超过1/4的被调查者说他们宁愿自己做生意。 调查还指出,中国的城市和农村有着不少差别,比如中国10大城市中,被调查者都见过外国人,而农村却有一半人没见过。调查指出,中国城市人比农村人更富裕,见识也广博得多。还有一点就是不同年  相似文献   

8.
911是美国的报警电话号码,“9·11”事件则注定会成为美国历史的一座分水岭——“对美国的袭击将永远改变美国看待自己和看待世界的方式。”(《经济学家》)“过去美国人认为美国是世界,现在认识到美国是世界的一部分。”(CNN)而对中国来说,2001年同样有一座历史的分水岭,它来得并不突兀,却将影响未来。这就是中国即将加入 WTO 这一历史事件。我们认为,这一事件的意义在于,中国已经迈出的与世界现代化潮流接轨的开放之路,将无法再回头,而成为一条不归之路。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美国最没有文化,但美国人最为自己的“文化”自豪。在他们的“文化”中,有一个让全世界的人都怦然心动的“美国梦”——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有可能通过努力成为一个成功者,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美国的迷人之处就在于美国已建国200多年,而现在仍然充满机会。 但美国梦虽迷人,中国梦更精彩。“美国梦”现在在中国更广泛、更深刻。一位公司总裁认为,世界上最大规模产生百万富翁、最快速度产生百万富翁、最大机会表达自己理想的地方现在已不是美国,而是中国。20年来,无数创业者的故事已充分印证了这一观点。 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里,信息产业正成为最活跃的一个经济领域。而计算机业则是信息产业中最具传奇色彩、最有活力的部分。与国际日益接轨的中国也不例外。 本刊推出中国计算机业6位创业先锋,不是为其树碑立传,也并非想总结什么成功秘诀。虽然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有许多共同的东西,如出身贫寒能吃苦、坚韧不拔、善于学习和总结等,但“成功需要许多因素,而失败则有一个因素就够了”。所以,如果我们能从这些创业先锋的故事中得到一点启发、一点灵感,产生一点观念的突破,则个人有幸,社会有幸。疲软的中国经济正呼唤一批能打开新天地的创业先锋,“中国梦”正引导产生一批市场经济的当代英雄。(注:计算机业的创业传奇即将集结成《影响中关村的50个人》一书出版。)  相似文献   

10.
张华 《台湾研究》2014,(3):70-78
美国对台湾“政治安排”的政策对“合情合理安排两岸政治关系”有重要影响。美国对台湾政治定位的政策是“认知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台独”或“两个中国”,但同时又“对台湾地位不持立场”。在两岸关系的解决方式方面,美国对台湾的前途持开放立场,但认为应透过对话和平解决,且要尊重两岸民众的意愿。美国这一政策增加了对统一前两岸政治关系做出“合情合理安排”的难度,但在某些方面与大陆对台政策也有一致性。目前,两岸应充分利用这些相契合的政策,推进两岸政治关系做出“合情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11.
巴格达的硝烟正在散去,伊拉克战争对世界的影响逐渐显现。国内外许多学者纷纷对这场战争不同于以往的地方进行回顾和反思,其中不乏一些深刻的认识。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理论基础是“先发制人”和“预防性打击”。按照这一理论,美国可以认定某个国家对美国自身和对世界的威胁,可以在受到攻击之前对那个国家发动战争,可以利用武力推翻该国政权,实施军事占领并建立亲美政府。这种思维已经超越了尊重国家主权和  相似文献   

12.
李北方 《南风窗》2012,(2):31-33
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外交的重点必须转移到"有所作为"上面了。多年来,中国在外交上一味处于守势,对美国和美国支持的其他国家的进攻缺少实质性应对。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半个世纪前提出了"人际距离"理论,该理论认为,根据关系亲疏程度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舒适距离是不同的,具体包括"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其距离"等。当舒适距离被突破后,人就会感到不舒服。那么,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借用这一视角呢?2011年12月23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泰国期间,出席了泰国华人华侨各界举行的欢迎晚宴。在致词中,习近平称:"欢迎域外国家在促进东亚合作进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也希望他们尊重本地区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注意兼顾各方舒适度。"这是中国领导人首  相似文献   

13.
刘擎 《南风窗》2012,(2):103-103
美国学者门德斯(Richard Madsen)曾经指出,美国人常常将自己社会的恐惧与希望投射于美中关系。类似的投射效应也发生在中国。长久以来,我们对"现代化"的理解深刻地依赖于我们对美国的想象,这是历史塑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一、 中美元首再次互动,美对华政策心口不一 8月1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与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双方就特朗普年内访华和当前朝鲜半岛局势等问题交换了意见.特朗普高度认可当前美中关系发展态势,认同中方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发挥的作用,并愿同中方继续保持密切沟通.然而,双方刚结束通话,美国就举起拟对所谓"中国不公平贸易行为"展开调查的"大棒",并于18日正式援引美《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对华发起专门用以打击竞争对手的"301"调查.  相似文献   

15.
媒体     
《南风窗》2016,(1)
正01美国前财政部长:如何跟中国打交道?台《天下》2015年12月23日美国前财政部长鲍尔森不会说中文,却是美国著名的"中国通"之一。从早年担任高盛集团主管至今,他到过中国100多次;美国财政部长任内,还主导了美中经济与战略对话。就如何跟中国打交道?鲍尔森在他最新的著作《与中国打交道》一书中谈了自己的看法。鲍尔森认为:美中关系,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今天的中国,在经济上已经成为美国的强劲对手,在外交上也愈来愈强势,过去有一种  相似文献   

16.
鬼的吊诡     
中国人习惯称洋人为“洋鬼子”,强调他们“不像人”的性质,外表上和行为上的“不像人”。有趣的是,社会学家,也是敏感无比的文化观察者费孝通,去美国居住了一年,却以“鬼的消灭”来描写、形容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17.
<正>近十年来,美国共和、民主两党总统和政治家一直不时公开声称美中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和"美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国领导人和政府从来没有这样的说法,但中美关系对中国、对中美两国、对亚洲和世界的重要性是人们具有普遍共识的。但是,这一重要关系的性质在冷战后的二十多年中一直是不明确、不确定的,实践中也是不断出现程度不同的波折和反复,不是沿着一个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如今,在各个行业,子女接替长辈或借助长辈影响,直接入职成为“职二代”的例子不一而足.有媒体进行的一项调查(48760人参与)显示,79.7%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存在“职二代”,89.6%的受访者认为“职二代”普遍存在伤害了就业公平性. 可是,尽管身处一片声讨“职二代”的浪潮中,我们是不是也要听听年轻人怎么说?身为“职二代”的主力军,他们真的愿意“子承父业”吗?  相似文献   

19.
2000年5月18日,应北京大学的邀请,美国驻中国大使约瑟夫·W·普理赫先生来到北大,就教育问题、经济改革、美中关系等问题向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师生100余人发表演讲,并回答了与会人员提出的问题。本文是根据普理赫先生的演讲稿翻译而成。  相似文献   

20.
四十六年来的美国对台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十六年来的美国对台政策李世安46年来美国对台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利用国共两党和中国人内部的矛盾,反对海峡两岸的统一;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幌子下,阻挠两岸统一,搞事实上的“两个中国”。几十年来,虽然中美关系经历了许多曲折,几经变化与调整,但美国对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