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云南对外贸易发展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五"期间,云南对外贸易取得了重大发展,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云南对外贸易再创新高,对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受国家及周边国家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水平低、对外贸易促进体系建设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云南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下,仍然只是一个对外贸易小省。本文在分析云南对外贸易发展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提升云南沿边开放水平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不断推进,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云南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沿边开放取得了丰硕的成就。但与沿海开放和内地发达地区的开放相比较,云南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下,相关体制机制的建设仍然滞后。  相似文献   

3.
中国“入世”在即,中国入世会使云南面临的宏观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从国际环境、周边国家区域环境和国内环境三个层面表现出来。云南应审时度势,主动应对和适应入世带来的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4.
李根教授     
李根,男,汉族,1950年生,中共党员,研究生毕业,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理论研究所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专长:民族问题、行政管理、科学社会主义。现任云南民族理论学会、云南宗教学会、云南科社学会等学会会员,云南民族伦理学会理事。当知青下过乡,当兵扛过枪,在工厂当过工人,最后定位于教师职业。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在大专班、本科班、研究生班讲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科学社会主义》、《周边国家概况》、《国际经济与政治》、《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等课程,并承担…  相似文献   

5.
淮水 《支部生活》2004,(3):13-15
一、云南毗邻东盟,在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进程中,具有“五大优势”。一是地理条件最佳。云南位于东亚与东南亚、南亚次大陆的结合部,与东盟国家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与东盟最便捷的陆上走廊。中国陆上边境线长2万多公里,其中云南有4061公里,约占全国陆上边境线的1/5。云南与周边国家山同脉、水同源,地理、气候条件优越,其边境口岸、对外通道可以“全天候”利用,没有高山大河的阻隔,没有茫茫戈壁的障碍,一年四季均可顺利通达东南亚、南亚国家腹地。  相似文献   

6.
《探索》2015,(4)
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面临的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重大挑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精彩论述,提出了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其思想实质是:保障粮食安全是党和政府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千方百计完善国家粮食安全支撑体系。习近平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全面回答了粮食安全战略与国家其他战略之间、粮食安全问题和"三农"问题之间、粮食安全问题与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跨境产业合作具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区域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综合效益的提高,推进异质国家间的互补性发展等意义.云南拥有4062公里的边境线,与越、老、缅三国相邻,和整个中南半岛有着密切的交往.随着桥头堡战略的深入推进,云南边境地区与周边国家产业合作愈加紧密,成效突出,但困难也不少,需要在选择产业、搭建平台、完善基础和服务、统一管理模式、给予适度政策等方面加以推进,方能实现双边和多边协同,促进云南跨境产业的发展和全省产业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8.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势头,云南充分发挥了独特区位优势,依托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积极拓展与南亚国家的合作关系,有选择、有重点,由近及远、先易后难,积极参与了区域经济合作。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不断推进,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云南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就。本文总结了云南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特点及取得的成效。探讨了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活必需品,是人类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粮食安全始终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确保粮食安全。从宏观上讲,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近年来,大理州社会经济取得全面发展的同时,粮食安全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深入研究大理州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1.
粮食问题是农业问题的核心,中国的粮食安全更是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也是世界关注的焦点。随着耕地面积的锐减,中国的粮食将长期保持大量进口以维持国内供给平衡,粮食安全保障问题再度摆在人们的面前。农业结构如何调整,粮食安全如何保证,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应当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在对粮食安全概念准确界定的前提下,从中国和世界近年来粮食产量及贸易变化的实际情况入手,分析我国加入WTO后在粮食安全战略选择上应参考的依据,并提出当前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尚武 《新湘评论》2014,(13):19-20
2014年,中央对确保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前所未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经济工作六大主要任务的首位,中央1号文件把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列为首条。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五个问题中,首要问题又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3.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共有8个州市、25个县市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是我国毗邻周边国家最多、边境线最长的省份之一。边境地区25个县市有252个乡镇、2058个行政村、27288个村民小组;有基层党委370个、党总支1842个、党支部14946个、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粮食市场价格普遍上扬,粮食安全问题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综述了粮食安全的基本状况,对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诱因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1世纪初期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5.
粮食安全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在粮食供求上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变化,更引起人们的思考,就此问题谈三点看法。一、保护粮食安全是个重要课题未来的30年全球将关注三大问题,即食品、资源和环境。农业是这三大问题的关键,粮食安全是关键的关键。从我国粮食目前供需情况来看,粮食安全不会出现问题,但从长远来  相似文献   

16.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问题更具有战略意义。土地流转是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趋势。土地流转在提高粮食单产、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抛荒地的复耕等方面对粮食安全又重要的积极意义,同时,土地流转中的"非粮化"、乱用耕地、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等问题又对粮食安全构成一定威胁。因此,必须审慎推进河南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7.
关于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今年我国粮食丰收已成定局,但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依然存在。尽全力增加粮农的收入和充分调动他们生产粮食的积极性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立足国内资源、自力更生和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研究和探索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保护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本质。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科技兴粮,调整国民经济分配格局,扶持生产粮食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彻底改革农村税费制度。  相似文献   

18.
粮食安全问题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众多挑战之一,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落实粮食安全主体责任,胸怀国之大者,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下,中国粮食安全治理独具特色,如夯实粮食安全生产基础、加强技术创新、守好耕地红线、预防自然灾害、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等。粮食安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大食物观、推动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很多,如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与强邻日本的紧张关系、时刻可能爆炸的朝核问题、西方国家的民主人权外交,以及和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等等。归结起来,其中的多数问题其实都与一个问题有关,那就是不信任。美国不信任中国,所以要在亚太进行战略部署。一些周边国家不信任中国,所以对中国的崛起惴惴不安。反过来,中国政府也一直  相似文献   

20.
正粮食是维持人们生存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党和政府一直把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在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上,"确保粮食安全"被写进公报;2003年,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把"粮食安全"放置首要地位后,再次强调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更加注重粮食品质和质量安全,并且重新强化省长负责制。粮食安全问题事关重大。然而,随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