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西方近代以来哲学的两条基本进路即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但都未能彻底解决"原初观念"的问题,也不能解决生存和生活的问题.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批判打通了通过生存领会而接近存在本身的路径,但仍存在自身的困境.而生活儒学主张重建儒家形而上学,通过仁义礼知"四端"的奠基关系,回到作为生活情感的仁爱,回到生活本身.  相似文献   

2.
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是说的一种情感。恻隐之“隐”是一个假借字,本字是“慇”,其本义是伤痛的情感。孟子揭示了恻隐并非一种单纯的情感,而是复合的情感,即是这样一种情感转换过程:恐惧→伤痛→不忍。这种情感乃是儒学的整个理论建构的本源。  相似文献   

3.
"礼"是中国文化、尤其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念。"礼"的建构在中国先民的观念里有其自身的生活情感渊源。但是,"礼"在观念起源上并非就天然囊括了所有制度规范的含义,而是在历时地"损益"中形成的,这种损益也导源于某种生活领悟。在轴心时期尤其是儒家孔、孟那里,"礼"的观念建构既有其内在奠基,这就是"义",又渊源于生活情感本源,这就是"仁"。正是在这种奠基性关系中,儒家所主张的"礼有损益"原则才成为应然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4.
中西文化“情根“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从情感关系和情感构成的奠基角度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来建立情感秩序,并且把它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秩序上;西方文化的情感秩序则建立在对理念世界的爱以及对于天国的神圣对象的爱的基础上,所以,其制度设计和文化心理就与中国文化不同.中国文化的"情根"的根本缺陷是在夫妇关系的起点上用欲望代替了爱,使中国文化的"家"存在着情感危机.西方文化中灵肉分离的爱则造成了人性的分裂和制度上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婚姻是人们群居的基本生活单位和基本社会关系,联系着千家万户,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婚姻观念包含择偶观、生育观、结婚观念、离婚观念以及性观念等。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时期,大学生们的婚姻家庭观念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大学生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的婚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婚姻文化的进程。他们的婚姻观念既受到传统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行为表现上既有与传统婚姻观念相冲突的地方,也有与传统婚姻观念相融合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孝”乃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在孔孟那里,孝道的建构本是立足于作为本源的生活情感的。但经过轴心期大转型以后,孝道逐渐僵化为一种道德教条,而遗忘了生活情感这个大本本源。当下我们要重建孝道,绝不能仅仅将孝道理解为道德教条,而应该进一步追溯其本源,立足于儒家“孝”观念的生活情感本源来重建孝道。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在婚恋上呈现出性观念趋向开放,婚姻观多样化和传统意识仍占主要位置的特点。因此可以预计,未来中国婚姻中情感因素日益突出,现代观念挑战家庭稳定,社会对家庭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家庭服务需要加强精神上的服务和专业化,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伦理的精华。  相似文献   

8.
实施人才强国,人才强省,人才强市,必须更新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人才观,把人才资源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去认识、去开发,树立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性观念,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人才工作的机制和体制。  相似文献   

9.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中国近代思想观念的变革也包括人性观念的变更。儒学把人的本性规定为礼义道德,可称之为道德人性论。道德人性论是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在封建社会后期它成了束缚、扼杀人性的工具。以老庄为代表的自然人性论者,不仅着重在自然秩序中寻找人的存在位置、理解人的本性,而且以自然原则作为人的存在的终极依据和价值依归,把人看做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批判现实人生的异化,对中国人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裁判文书写作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践性的视野扫视当下的裁判文书,不难发现有两种错误观念支配着裁判文书的写作:涵摄模式型构了裁判文书的基本框架,客观性观念支配着裁判文书写作的始终.针对涵摄模式应该建立起规范与事实的关联观念,针对客观性观念建立起恰当性观念,才能制作出反映裁判活动实践本质的裁判文书.  相似文献   

11.
墨子的兼爱思想及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兼爱思想是墨子的中心思想和首要内容。他的思想透过时代的迷雾与历史的长廊在今天仍然显露出熠熠光彩和魅力,对我国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启发和推动作用,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郭巨埋儿与亚伯拉罕杀子两个案例比较表明:像儒家那样坚持“事亲为大”的亲本主义立场或是像基督宗教那样坚持“信神为大”的神本主义立场,都有可能构成某些恶事恶行的精神支柱和内在根据;只有坚持“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关爱一切人的人性生活和正当利益”的批判人本主义原理,才有可能克服特殊主义的内在悖论,实现普世爱人的崇高理想。  相似文献   

13.
几乎所有的违法犯罪都与其家庭相关。在家庭伦理语境下分析犯罪的产生,有恋爱自由被破坏、多角恋爱、爱情欺诈、爱情被金钱玷污、婚前性行为等爱情伦理方面的原因;有婚外情、重婚、错误的性伦理观念等婚姻伦理方面的原因;有对尊老爱幼人伦的违背、夫妻不和、不道德的生活方式以及邻里纠纷等家庭道德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权德舆在唐时不以诗名,但他的赠内诗在唐代同类题材的诗歌创作中却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不管是在数量、时间还是情感的诚挚及强烈程度上,都是空前绝后的.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权德舆坦率真诚的爱情观,同时也可从中见出其妻崔氏是一位出身高贵、品德贤良、才貌兼备的女子,夫妻二人在性情上的同气相求、生活中的相濡以沫使他们始终维持着不离不弃、终老不渝的婚姻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上帝之城》第十五和十六卷围绕"复活之子"的观念,论述了"希望求告上帝的名"与教会论之间的关系,阐释了教会作为地上之城的羁旅的含义。本文指出奥古斯丁历史哲学视野下教会的福音性本质,即教会是流动着的爱的会幕。奥古斯丁又把这种福音性的爱进一步表达为公民的责任,告诫教会不仅要警惕他自身与世俗的权柄之间的关系,而且要警惕以在天的权柄即在上帝之名下拥有权柄介入世俗共同体的界限。奥古斯丁以他对教会的福音性理解诠释了"为我们的上帝"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16.
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念.理想性、批判性、规律性和适应性是涉及大学理念架构的四个重要范畴,理想性特征彰显大学理念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批判性特征实现大学理念的价值导向功能,而大学理念现代价值的实现则需要在遵循自身规律和适应社会发展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  相似文献   

17.
儒家与基督宗教分别以特异性的“忠孝”与“爱神”作为本根至上的终极正当原则,结果导致它们不仅在理论和现实中陷入了深度悖论,而且彼此间也形成了无法调和的张力冲突,难以展开建设性的对话。只有运用它们共同包含的“普世爱人”观念,置换它们各自奉行的特异性至上本根,以尊重人权的“不可坑人害人、应当爱人助人”原则为基础,儒家与基督宗教才能通过求大同、存小异的途径,真正实现“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8.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人生价值取向的自我化、道德价值取向的冷漠化、择业价值取向的趋利化。面对这些问题,价值观教育的观念和方法必须转变。价值观教育必须从以教材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价值观教育必须突出主导性、体现层次性;价值观教育必须生活化、情感化。  相似文献   

19.
Liu Yong’s Ci about business trip typically reveals the contradiction of his cultural identity. Due to the particular viewpoint of life experience narrated by himself rather than being a spokesman or lyrics writer, his Ci about business trip demonstrates the complication of his own inner world, becoming a direct manifestation of his life experience of dilemma. On the theme of nostalgia and patriotism, his Ci shows a tendency towards classic tradition; however it emphasizes features such as estrangement from politics ontology and abandoning political personality of literati and officialdom in feudal China. The nature of his cultural identity is to highlight the individual sensibility and pursue the life with emotion and love. Retrospection of ole lover, missing and admiring the beauty constitute the important factors to compensate the frustration of losing homeland when drifting and wandering when he travels; in the meantime, it also shows the retreating consciousness of being addicted to sensibility and incapable of establishing life val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