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幅员辽阔,丰富多样的气候类型和地理地形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也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生产要面对更加复杂的孕灾环境。影响农业生产的灾害主要包括两类。一是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随着全球气候剧烈变化,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多发、频发、重发成为农业生产的大背景,造成的损失平均占农业损失的8成。同时,反季节设施等栽培方式的变革和物流业的发展,成为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有害生物传播和动物发生疫病的重要原因。二是人为灾害。  相似文献   

2.
正陕西省属自然灾害多发频发之地,其中陕南和陕北地区山地较多,极易引发山体崩塌、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灾害导致灾区道路中断、通讯和电网等基础设施损毁,造成各级民政部门对前方工作组及救灾物资的动态无法实时监控,前方工作组了解的灾情和灾区救助需求也无法及时上报。北斗综合减灾示范项目在我省的推广运用,正好可以解决以上问题。目前,陕西作为北斗综合减灾项目示范省份之一,已向省、市、县、乡四级和部分多灾偏远  相似文献   

3.
<正>灾情管理是减灾救灾和物资保障工作的重要信息支撑,做好灾情管理工作对于灾害多发频发的江西省意义重大。机构改革以来,江西省应急管理部门坚持抓基层、建机制、抓统筹,通过着力打造基层信息员队伍、完善灾情调度报送统计机制、构建"大应急"灾情会商格局,不断提升灾情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张永  孟庆涛 《人权》2013,(3):57-60
一、人类活动加剧与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是发生在地质环境中的自然灾害。即是在自然和(或)人为因素的作用或影响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①根据形成原因,地质灾害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种。由于台风、降雨、融  相似文献   

5.
测绘地理信息是了解灾情、指挥决策、抢险救灾的科学工具和基础数据.十年来,我国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测绘地理信息应急保障在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置上的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灾害多发频发、灾情严重.灾害发生时,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积极响应、紧急行动、超常运作,迅速投入到抗灾救灾应急保障服务中,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受到了各方好评,被誉为"灾区上空的眼睛".近日,本刊记者就应急测绘保障工作专访了国家减灾委员会委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闵宜仁.  相似文献   

6.
现象省政协委员在开展我省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专题调研“长期以来,由于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矿产资源无序开采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比较严重,我省矿山环境有不断恶化趋势,土地破坏、水生态平衡失调日益突出,“三废”污染严重,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加剧,我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形势  相似文献   

7.
云政办发〔2006〕19号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云南省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二○○六年一月二十七日云南省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目录1总则1.1编制目的1.2编制依据1.3适用范围1.4工作原则2组织体系和职责任务3预防和预警机制3.1预防预报预警信息3.2预防预警行动3.3地质灾害速报制度4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5应急响应5.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Ⅰ级)5.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Ⅱ级)5.3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Ⅲ级)5.4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幅员辽阔,丰富多样的气候类型和地理地形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也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生产要面对更加复杂的孕灾环境。影响农业生产的灾害主要包括两类。一是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随着全球气候剧烈变化,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多发、频发、重发成为农业生产的大背景,造成的损失平均占农业损失的8成。同时,反季节设施等栽培  相似文献   

9.
《人大研究》2014,(3):48-48
<正>玉门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矿产资源法专项执法检查甘肃省玉门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市国土、环保、安监、林业等部门负责人和部分市人大代表,对该市贯彻实施矿产资源法的情况进行了专项执法检查。检查组深入多家矿山企业,了解矿山开采、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及非法开采治理情况,并召开了汇报座谈会。检查组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加大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人员、执法人员队伍建设;加大对越界勘查、以  相似文献   

10.
<正>鄂政办电[2017]68号各市、州、直管市及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时值汛期,全省部分地区出现持续性强降雨天气,地质灾害呈易发、多发、频发态势。根据气象预报,今年汛期,我省区域性暴雨将重于常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严峻。省委、省政府  相似文献   

11.
正2020年以来,新疆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造成损失重,覆盖范围广,部分地区受灾情冲击,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面临困难。面对严重灾害影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论述为统领,按照应急管理部工作部署,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要求,对标对表、防救并重,坚决扛起自然灾害防治主体责任,有力有序做好抗灾救灾和冬春救助工作。  相似文献   

12.
《山西政报》2008,(10):30-32
我省是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之一,山区、丘陵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2%,自然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大,加之矿山开发、水利工程、公路、铁路、城市建设等人为工程活动强烈.造成我省地质灾害种类多、危害大。特别是近年来黄土地区和公路沿线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山体滑移、滑坡、水源枯竭等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3.
<正>江西省是我国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省份之一,尤其是旱涝灾害频发多发,抗灾救灾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为做好全省救灾和物资保障工作,江西省应急管理部门夯实基础、强化统筹、加大投入,在灾害应对、灾情管理、救灾物资保障等方面提升效能,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4.
正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是应急救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江西省自然灾害频发多发,为了确保灾情信息的准确及时传递,江西省应急管理部门针对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坚持抓基层、强保障、练苦功,完善队伍体系、培训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专业性强、一专多能、适应灾情管理发展需求的信息员队伍,为成功应对多次重大灾害和险情、筑强基层灾害防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渝办发[2010]194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今年入夏以来,我市遭受了多次短期强降雨天气,部分地区地质灾害多发频发,防灾形势严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先后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排查和防范工作。经市政府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库区地质灾害的活动状况,不仅影响三峡水库的运行安全,而且关系到库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防患于未然.本文在研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主要特点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对三峡库区蓄水后库岸再造过程和库区人类不合理活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认为,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地质灾害和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将相对增加,并呈现出阶段性.文章最后提出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减灾对策 .  相似文献   

17.
袁卫 《今日浙江》2012,(18):36-37
农业保险,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肯地处业热带季风气候带,是全川气象灾害多发易发频发的省份之一,既有台风暴雨雷电之灾、高温缺水干旱之害,也有山洪地质灾害之忧、大风大雾冷害之患。  相似文献   

1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隐患多、分布广,且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防范难度大。特别是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地震、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为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作如下决定。  相似文献   

19.
国发[2011]2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隐患多、分布广,且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防范难度大。特别是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地震、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为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作如下决定。  相似文献   

2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国土海洋环境资源厅): 根据国务院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程序的精神,经研究,决定对《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登记代理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和《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登记代理人员资格及代理机构资质考核授予办法》(国土资发[1999]174号)进行修订。现将修改后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登记申请代理机构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认真贯彻执行。附件:1.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登记申请代理机构管理办法 2.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登记申请代理机构资格申请书、证书式样(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