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农村流动人口如何融入城市社会生活,这不仅是流动人口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关系到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从法律社会学视角,将经济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层面和法律层面的融入情况作为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四大指标,来衡量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现状;然后从个体人口与法律属性特征、社会支持、法律援助、应对方式、法律意识等方面探讨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从加大法律援助力度、改革传统户籍法、完善社会保障法、全面推进社区服务等四个方面对提升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能力提出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少数民族人口呈现流动原因复杂化、流动方式多样化、居住小聚居化的趋势。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的因素主要有经济、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提高少数民族城市适应能力,必须积极关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民生问题,不断提高其管理服务的精细化和制度化水平;通过各种手段,加深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民族文化和当地文化的相互理解与融合;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犯罪数量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社会问题。当前流动人口犯罪呈现出犯罪主体低龄化与团伙化、犯罪类型多为财产型犯罪、犯罪活动流窜性、犯罪形式暴力性的特点。流动人口犯罪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诸多因素阻碍了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要从根本上治理流动人口犯罪,必须通过调整社会治理措施,使流动人口能够真正融合到城市生活中。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身处"二元结构"与"二元区隔"的夹缝之中。城市是一个影响民族关系的敏感地区,随着近几年舟山城市化和少数民族散居化进程的加速,舟山群岛新区也日益面临多民族共处的问题。本课题以舟山群岛新区的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选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特征、经济特征、流动特点及模式、社会关系、宗教适应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描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指出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困境成因,并提出提高和拓展少数民族农民工就业、加快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到城市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由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城市文化差异较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层面、经济层面、心理层面的适应存在一些问题。为了适应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饰文化、语言文化、婚育文化、饮食文化等方面逐渐发生变化。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能力,应积极回应和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民生诉求;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提高和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积极开展民族文化和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城市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我国西北边疆地区青年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其在对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对社会治理工作形成一系列挑战。青年流动人口在思想和行为上更易受到同伴团体的影响,一旦出现融入主流社会的挫败感以及城市治理的失序就更易导致社会冲突。因此,须加强西北边疆地区青年流动人口自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对其进行情感引导和传递,建立高质量的同伴关系;提高相关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和管理责任,保障其基本权利诉求;进行市民化培训,加强当地居民对青年流动人口的社会性接纳。  相似文献   

7.
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是包容性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全国性城市治理难题。近年来,义乌牢固树立"共建、共享、共治"理念,通过包容性城市建设"四个维度",即包容性经济发展、包容性社会治理、包容性文化建设以及包容性公共服务,有效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义乌不仅获得经济物质条件的满足感,还能迅速融入当地文化,融入当地生活圈子,安居立业,获得深层次满足感。  相似文献   

8.
与一般流动人口相比,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流动类型、就业情形、居住方式、居留倾向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在城市生活的适应中遇到了很多难题,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加强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对搞好欠发达地区的民族工作,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支持对流动人口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政府支持、就业支持、生活服务支持、社会交往支持、情感支持五个方面入手,对新疆地区的2123名流动人口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政府对流动人口的支持力度较大,特别是在就业方面较为突出;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表现出了高同质性、低异质性、社会交往"内卷化"的特点;在情感支持方面表现出强关系的特点。建议加大流出地与流入地政府的合作力度、培训力度,提升流动人口的就业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增加流动人口社会交往的机会,扩大其社会资本,为其适应、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需要推进城市社会流动人口治理的现代化。家庭化移居模式已成为我国城市社会人口流动迁移的主体模式,并且成为流动人口社会治理的时代背景。流动人口的家庭化移居趋势在主体、客体、机制三方面对流动人口的"社会管治"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需要从主体、客体、机制三个方面推进城市社会流动人口社会治理的创新和转型。只有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社会流动人口治理体制,才能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流动人口融入社会的问题值得社会各界重视.然而目前我国制定的相关政策存在着诸多缺陷,缺乏规范性和稳定性,使流动人口融入社会无法有效实施.因此,要完善流动人口融入社会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户籍管理与身份认证、劳动就业与生活保障、组织管理与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制度.  相似文献   

12.
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他们难以适应城市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其极端表现为犯罪。预防流动人口犯罪,应当以加强流动人口城市适应为切入口,注重流动人口的素质教育,将社会外部要求转化为自我内心尺度,从主观上消除或减弱犯意的产生;通过科学管理、规范其社会行为,割断可能导致犯罪产生的外部条件,防患于未然;针对犯罪问题,则应采取果断手段依法严肃打击.  相似文献   

13.
一、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的大发展、经济的大繁荣,也带来了人口的大流动。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流动人口的广度、密度还将进一步加大。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已经作为一种无法回避、不可抗拒的重要社会现象摆在了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城市教育融入问题是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流入地政府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本文着重从入学门槛过高、区域教育差距、民族文化差异、家庭教育支持缺位等方面,分析当前制约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城市教育融入的关键、原发、重要、客观因素;从强化政府主体责任、深化学校主阵地作用、提升家庭教育环境、加大民族团结教育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流动人口自组织是基于流动人口血缘、地缘等传统社会资本建立的非正式组织,是伴随着大量人口流动而必然出现的产物,在完善公共服务、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融合等方面弥补了政府不足与市场局限。但是,当前我国流动人口自组织缺乏足够的法律认可、资金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他们的发展同样面临着社会资本提升的困境,因此,亟须通过流动人口、政府部门等对社会资本进行改造与重塑,提升流动人口自组织的社会资本存量,实现流动人口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16.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现代城市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城市化、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是其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目前还存在着诸如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资源较低、城乡二元制度改革滞后、城市社会融入困难等现实困境,需要从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素质,推动制度创新、构筑一体化建设体系,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市民化适宜环境等路径入手,不断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2011年和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项目"北京地区调查数据和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2012年"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生存状况与未来预期"项目数据,目前北京的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农民工整体的一半以上,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面临较大的婚育压力。在城市融入意愿方面,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积极评价北京的变化,具有强烈的融入意愿;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要障碍,有户籍制度等制度性因素,市场能力等经济性因素,以及社会参与不足、人际交往狭窄、居住空间隔离等社会和心理因素。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正确认识与处理控制北京市人口规模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的关系;创新社区管理体制,调动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社区服务、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实现社区融入;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就业制度;营造一个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和谐宽容的社会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人口流动问题主要是农民向城市流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民流动呈现三次浪潮。目前表现出来的第四次浪潮,特点是伴随产业转移使流动人口就近非农转移。在前三个阶段,流动人口的流动只带来了收入的增加,但没有完成城市市民化。考虑到市民化是未来城镇化的大趋势,今后流动人口政策的制定要注重农村政策、产业转移、金融危机对人口流动的影响、人口的年龄供给与人口流动、教育分流与劳动力的供给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流动人口逐渐呈现家庭式流动特征,流动人口平等受教育权受损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因此,构建以平等融入为旨归的边缘性群体子女教育机制,实现边缘性群体子女与城市居民享受均等的教育,减弱弱势地位代际传递效应,促进社会公平、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城市化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人口流动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典型社会现象。在国家大力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得到重视,流动人口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高成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为了增强流动人口的安全感,该研究从厘清相关概念和理论入手,从居住地安全感、工作安全感、社会交往安全感三个维度对流动人口的安全感进行深度剖析,并从居住地社区、劳动力市场、与当地居民日常交往三个方面提出流动人口安全感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