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仁爱生命"的道德观理念是中国传统人文理念尤其是儒家学派人文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人文理念充满了高尚的道德情怀、博大的生命境界,是建构现代生态伦理可资借鉴的良好文化资源.对生命的"仁爱"这种道德情怀同对万物的"敬畏"这种宗教情怀一样,它都能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万物,对自然的一种心灵关怀,一种行为庇护.建构现代合理的生态伦理,需要寻找和获得这种人文理念作为深层次之文化动力的广泛支持.  相似文献   

2.
郭昭第教授"中国生命智慧三书":《审美智慧论》、《中国生命智慧:〈易经〉〈道德经〉〈坛经〉心证》、《大知闲闲:中国生命智慧论要》,分别通过世界视阈的比较、个案研究和宏观研究,从不同视角和层次较为系统地彰显了中国生命智慧经典无所执著、无所分别和取舍的不二论思维方式,以及周遍无碍、广大和谐的生命精神。其对人们深入认识中国生命智慧经典的美学精神、哲学精神乃至文化精神,恢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认识中国文化足以统一世界的平等不二的世界主义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第一次把"生命教育"载入,可见其已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教育是生命的存在方式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是高校教育的重把戏。近年来,高校不稳定因素增多,涉及学生安全的教育缺失。目前,坚持以生命为核心的生命教育,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实现对生命的关注、尊重与完善,提升生命价值所体现的真正意义,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4.
生命的存在是教育的基础,生命价值的实现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其过程中儒家生命观具有丰富的生命伦理思想,不仅是中国稳定社会的理论基石,也是中国人自古便崇尚生命、重生爱物、刚健有为的文化根基。重生爱物,是儒家生命观的价值基础;自强不息,是儒家生命观的内在价值;死而不朽,是儒家生命观的外在价值。  相似文献   

5.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构成了梁漱溟中国文化复兴理论的一个重要来源。生命哲学强调生命进化的多向性,强调生命必须保持活力,冲动不止,任何阻碍生命冲动的事物都必然会遭受失败的命运,唯有符合生命冲动本性的事物才能长盛不衰。梁漱溟认为,西方文化现在已经呈现出机械化的趋向,唯有中国文化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对于中国文化复兴和世界文化将要走到中国文化的路向上来充满信心。不过,由于中国文化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不能坐等中国文化复兴之日的到来,就像生命进化需要不断创造一样,中国文化也需要不断创新。梁漱溟并没有照搬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而是根据需要有所汲取,所以,二者之间也有不尽相合之处。  相似文献   

6.
50年前"中国哲学史座谈会"上关于唯物与唯心的争论为当今观念形态的"去蔽"工作提供了借鉴,全盘西化和文化保守主义是我们在推进中国哲学学科建设中应该避免的,贯通自我学术生命与民族文化生命是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弘萃通远、源远流长、温雅畅融,虽然其间历经了无数的王朝更替、社会变迁、外族入侵,然则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华夏文化始终未曾发生质的异化并彰显着浓厚的包容性和盎然的生命力。为此,虽说全球化语境的迅猛发展会对各个民族地域的文化带来冲击碰撞,但华夏国人若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就须构建富含中国作风和气派的文化范式以激发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雄起。  相似文献   

8.
爆发于1923年的"科玄论战"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以张君劢为代表的玄学派和以丁文江、胡适为代表的科学派就人生观问题展开激烈交锋。在传统儒学信仰解体和知识阶层文化反思的时代背景下,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运用唯物史观深刻批判科玄两派的理论,证明唯物史观是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并以此指导中国革命实践。  相似文献   

9.
文化的本义就是人对自身动物性的一种文饰和掩盖,这种对人之行为与心灵进行的文饰改变了人之鄙俗粗野的一面。殡葬文化的本质是生命文化。殡葬活动是以死亡事件为契机,以尸体处理为特定背景而进行的一场针对活人的生命教育活动。殓殡葬这一人文过程掩饰了死亡的自然过程,凸显生命的美丽谢幕,养育和培植了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10.
生命伦理教育面临现代挑战,德育中对生命伦理长期忽视,德育出现了许多违背生命伦理的行为和现象.生命伦理教育通过生命文化建设,培育新型的生命价值观,开展生命情感和意志教育等,激励人们注重生命、尊重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伦理.  相似文献   

11.
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着现实的民意基础,即人民群众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有着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向往与需求,这份向往与需求厚植于参与性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世界观)是关联、整体的宇宙观,天人合一,人与天地参,"参与"是中国文化基因;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精神,这一精神的确立是对人民参与政治变革与社会发展的历史的总结,是对人民参与作用的尊重与认同,"参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人生观;以"参与"为主要实践特征的责任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首位的价值观念,是出世与入世两种处世态度的灵魂汇合点,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2.
既善其身兼善天下--从建设和谐社会到倡导共建和谐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妍 《外交评论》2006,(2):37-41
倡导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中国基于五千年传统文化积淀和内政外交政策基础,对当今世界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的时代潮流的战略判断,表明中国不断完善对世界、自身、及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识,努力加强同外部世界的和谐互动,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和谐世界"理念,是内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延伸,体现了一个发展中大国和文明古国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是中国对构建新时期全球政治范式的思想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的生命哲学,不仅孕育出了儒家的重日用伦常,鸢飞鱼跃的生命化的哲学与美学思想,进而演化为和谐中庸之美,也孕育出道家达生、齐生死,从而达大道的生命意识,并进而演化为“道妙自然”之美。同时,这一文化还改造了佛教思想,陶铸成禅宗“运水担柴,无非妙道”的“圆融无碍”境界。  相似文献   

14.
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共同体理论,生命共同体是对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的科学回答,自由人联合体是对美好社会的终极价值追求,自由人联合体与生命共同体二者源与流的关系决定了两者在逻辑理路、现实场域和价值追求方面都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和一致性.自由人联合体为生命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内生动力;生命共同体为实现自由人联合体搭建了历史阶梯;为寻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解贡献了新视角,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三生共赢"之路,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东方智慧.  相似文献   

15.
一个学者的学术生命的成长,常常是跟她的生活史相联的.无论是作为一位教育学家的叶澜,还是作为教育家的叶澜,她的许多思想的原点都可以在她的生活中觅得足迹.经过多年的潜心追寻,在对不同学科广泛涉猎的基础上,叶澜将对教育的种种理解回到"人的生命"这个思考原点上.立足于"生命·实践"这样一个原点,叶澜为我们展现了中国教育学重建的一条可能的道路,从而在新世纪世界教育与教育学发展的历程中贡献了丰富鲜活的中国教育经验,走出了一条鲜明独特的中国教育学重建之路.  相似文献   

16.
试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大学生轻视和伤害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建立科学的生命观、人生观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将从生命教育的内涵、意义到具体实践,阐释大学生生命教育课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孝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孝文化面临着无数的困境与挑战,在现代高校中,孝道教育很少被提及。孝道教育与生命教育一脉相承,有其内在的一致性与契合性,在高校中应大力提倡孝道教育。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人日益成为物质世界中“物化的人”、“单向度的人”。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更易导致高职院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迷失。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生命价值伦理观念。其贵人重生的生命价值观、爱身养生的生命修养观和修齐治平的生命责任观必将给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产生极大的启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当代生命美学的内在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美学以人的感性、生命、个体重构审美活动,在审美活动中,人们以个体方式介入现实和历史.因此,生命美学关注传统美学所忽视的非理性因素,强调对个体生命存在的超越.同时,生命美学主张从生存论阐释美学,承认存在先干本质,承认审美活动是最具本源性的,强调对主客体关系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文学的本体精神:生命的激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的本体精神-生命的激情,即作家以自我的激情在向世人诉说自己对世界的感悟和认识.而作家生命的激情则是文学得以诞生的精神力量,也就是说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是生命的激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