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湘潮》2017,(6)
正1937年,朱德在延安接受美国女作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的采访,讲述自己的经历。在谈到前妻伍若兰时,朱德"看上去有点窘"。史沫特莱问道:"提到伍若兰,你为什么显得很消沉呢?不爱她吗?"在阴暗的屋子内,朱德回忆起他和伍若兰分别后的情景,用沙哑的声音说道:"她后来被国民党抓去了,折磨她很久,才砍下了头,悬挂在她家乡湖南长沙的大街上示众。"沉默了很久,他才从回忆中摆脱出来。  相似文献   

2.
尹家民 《湘潮》2014,(5):12-16
革命战争年代,朱德不仅战功显赫,声名远扬,由此还与史沫特莱、史迪威等国际友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里,朱德不顾近70岁的高龄,还曾有过频繁的外事活动,最长的一次出访竟长达110多天。翻看共和国历史,恐怕还没有哪位领袖也有过如此纪录。为史沫特莱题写墓碑在延安时期,作为八路军总司令的朱德接触了比别人更多的国际友人。"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的朱德给这些国际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许多人与朱德保持了一生的友谊。  相似文献   

3.
杨建民 《党史纵览》2006,(11):28-33
1979年4月,一部生动描述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的著作《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在中国问世。不过,该书的作者不是中国人,而是中国革命的热烈赞颂和同情者、美国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而且,这也不是一部新作。如果从最早问世的日译本(1955年出版)算起,已有20多个  相似文献   

4.
美国革命作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是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她人生的后二十年几乎都致力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综述目前国内对史沫特莱研究的几个方面,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史沫特莱的建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革命战友。  相似文献   

5.
一九七八年夏天,中国革命博物馆派出调查组到四川访问了一些老人,收集到一些资料后,发现过去一些报刊和内部资料根据《伟大的道路》(史沫特莱著)、《朱德将军传》(刘白羽)对朱德同志早期经历的宣传中有几件史实需要订正。  相似文献   

6.
章央芬,1937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1938年,她参加了新四军,历任少校军医、三师卫生部医务主任等职。建国后,她曾任上海第二医学院副院长、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教育长等职,1983年离休。1938年,美国著名进步记者史沫特莱来到新四军在皖南泾县云岭的军部,进行了长达一年的采访、报道。在那段时间里,章央芬曾为史沫特莱当过翻译,伴随着史沫特莱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现在的章央芬虽已是88岁高龄的老人,但说起当年的事,她仍记忆犹新。史沫特莱刚到云岭,就要求新四军方面给她配一名女翻译取代延安方面派来的男翻译…  相似文献   

7.
关于朱德去苏联学习的背景资料杨奎松根据目前已见的有关朱德的传记资料,人们几乎无法了解朱德早年在莫斯科学习的情况。史沫特莱根据朱德回忆撰写的《伟大的道路》一书中,一个字也没有提及他在苏联学习的情况;《朱德年谱》中,关于朱德去苏联学习的问题也只有寥寥几句...  相似文献   

8.
史沫特莱西北采访纪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是美国著名的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杰出的国际共产主义新闻战士。这位“大地的女儿”自1928年底作为《法兰克福日报》记者踏上中国土地开始,一直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自己战斗的笔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结成一体。抗日战争前夕,史沫特莱在中国西北地区进行了历时一年的采访,真实地报道了发生在那里的一切变革,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向全世界报道西安事变真相 从1929年到1936年,史沫特莱一直在上海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她写了许多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和讴歌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文章,陆续编辑出版了《中国人的命运》和《中国红军在前进》等书。她联络路易·艾黎、汉斯·希伯、魏璐诗等友人组织“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并设法掩护过许多革命  相似文献   

9.
默然 《先锋队》2014,(2):54-54
朱德晚年喜欢养兰花,而其本人的品德亦如兰花,平易近人,洁身自好。朱德同志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居十大元帅之首。从职位上来看,可谓是权倾一时。然而,朱德同志却一贯严于律己,从不居功自傲。毛泽东称赞朱德是"人民的光荣"。朱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广大人民群众,也为后人做出了光辉的表率。建国初,朱德有一笔巨款存放在德国。那是史沫特莱写的《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一书的稿费。  相似文献   

10.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后,第一个向国外发出消息的是美国著名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1936年冬,史沫特莱为转道去陕北红军驻地,暂住西安招待所。当她听说张学良、杨虎城以  相似文献   

11.
余玮 《党史纵览》2012,(8):9-15
1976年朱德病逝后.每个清明节,康克清都要带领儿孙到八宝山去祭扫.即使在外地.她也要按时赶回来。1992年的清明节.病重的康克清更加思念自己的亲密战友和伴侣朱德.可是.她实在没法去八宝山祭扫了.儿孙们就带着她的嘱托和对朱德的一片深情来到八宝山。朱德逝世16年来.  相似文献   

12.
从史沫特莱那里得到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后,鲁迅先生曾托人转道巴黎致电毛泽东和朱德表示热切的祝贺;红军东征时,鲁迅又与茅盾联名发电报给延安的党中央,称赞在红军“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同时,获知因遭敌封锁陕北生活异常艰苦,连吃盐运盐都十分不易后,鲁迅先  相似文献   

13.
马昌法 《党史纵横》2013,(5):21-23,59
1979年4月,一部生动描述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同志的人物传记,在中国内地出版。不过,该书的作者不是中国人,而是中国革命的热烈赞颂和同情者,美国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而且,这部著作在当时也不是一部新作。如果从最早问世的日译本(1955年出版)算起,距时也有20多个年头了。中文译本校者在序言的第一句,就用了极具时代特色的语言说:"《伟大的道路》中译本终于和我们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粉碎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的一个胜利成果。"一  相似文献   

14.
1979年4月,一部生动描述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的著作,在中国内地出版。不过,该书的作者不是中国人,而是中国革命的热烈赞颂和同情者,美国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而且,这部著作在当时也不是一部新作..如果从最早问世的日译本(1955年出版)算起,距时也有二十多个年头。人们由此可以想见其中的曲折.所以,中文译本校者在序言的第一句,就用极具时代特色的话语说:“《伟大的道路》中译本终于和我们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粉碎林彪、‘四人帮’的一个胜利成果。”  相似文献   

15.
高翠 《党史博采》2007,(1):42-45
<正>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是美国革命作家、记者。从1929年初史沫特莱作为《法兰克福日报》记者踏上东方中国古老的土地,到1950年与世长辞,一直献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她的文笔生活把她的命运同中国人民的命运连在一起。她说:“我到过很多国家,但无论到哪儿,我总归是一个外国人,只有当我在中国的时候,就不感到自己是一个外国人。不知是什么缘故,在那,我总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民中间的一个,我仿佛已经生根在那块土地上了。”  相似文献   

16.
朔风怒号,卷起漫天飞雪,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在鄂中巍峨的大洪山中,崎岖的山道上,一个小分队顶风冒雪在艰难地跋涉着。队伍里走着一位身材颀长金发碧眼的中年女性,她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美国著名进步作家、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1928年底,她以德国《法兰克日报》特派员的身分进入中国,她热爱中国,在中国  相似文献   

17.
刘少奇是一个深不可测的人。首先,在中国共产党早期,他并不出名,在象巴威尔·米夫的《中国共产党英勇斗争的十五年》这样带倾向性的书中都很少提及他。在其他党的早期历史书籍上也没有关于他的记载。抗日战争中,有些外国作家前往延安采访。当时刘少奇已经很有名望了,这些作家中,埃德加·斯诺写了毛泽东,史沫特莱写了朱德,但刘少奇仍然名不见经传。甚至在中国共产主义政权建立以后,他还是如此,这大概是因为他的职业习惯使他厌恶成为公众注意的中  相似文献   

18.
正1937年11月21日,朱德率八路军总部抵达洪洞县,先后驻苏堡、韩家庄、高公和马牧村,指挥山西及华北抗战长达92天。期间,他广泛与外国友人密切联系和交往,建立了深厚友谊。这些国际友人通过多种渠道将共产党、八路军英勇抗日的事迹和壮举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与史沫特莱  相似文献   

19.
在皖南,马宁认识了美国友人、著名的新闻记者、作家史沫特莱女士,并和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马宁更深一层地了解史沫特莱女士是在医院里。那时马宁因在冰雪之夜赶写文章,冻坏了身体,以致暴发了急性肠炎,住进了医院。马宁人瘦如柴,终日昏睡。一天醒来,忽见自己的床头柜上,放着  相似文献   

20.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是美国著名的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杰出的国际共产主义新闻战士。这位“大地的女儿”作为(法兰克福日报》记者,自1928年底,踏上中国土地开始,就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自己战斗的笔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结成一体。抗日战争前夕,史沫特莱在中国西北地区进行了历时一年的采访,真实地报道了发生在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