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社会性弱势群体政策参与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大熹  黄子婕 《求索》2011,(3):82-83,200
政策参与是公民实现自身利益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对于社会主义民主社会而言,尤其有必要吸纳社会性弱势群体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以凸显公共政策的公共性;防范强势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过程的操纵;使社会性弱势群体摆脱"弱势"地位。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2.
卢先明 《湖湘论坛》2009,22(6):37-39
对弱势群体实行公益救助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按照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应过上合乎人类尊严的生活,这构成了对弱势群体实行公益救助的基本理据。就中国目前的社会现实而言,对弱势群体实行公益救助,帮助弱势群体过上合乎人类尊严的生活,是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论域下的弱势群体利益保护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诚 《长江论坛》2011,(4):46-50
和谐社会的构建从价值意义上来说,就是要追求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良好人际关系,追求一种公平正义、和谐双赢的社会秩序。政府作为社会政策实施的主体应该着力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以公正理念为核心价值追求,及时选择、制定和实施关乎弱势群体基本利益的各方面社会政策,缩减社会发展的代价,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在变迁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广为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造成现阶段中国弱势群体产生及其弱势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经济、政治及社会领域存在着的社会排斥。社会质量理论研究认为,社会包容是衡量社会质量高低的制度因素。建设中国包容性社会,亟需包容性政策的构建,即以公民权作为社会政策建构的价值基础,在公共政策体系中强化社会政策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建立健全弱势群体的政策诉求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5.
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其公共性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是社会建设的内在本质。在社会建设中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仅能够逐步提升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水平,而且能够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促进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在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应以补偿性公正原则妥善解决弱势群体在生存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社会管理创新是实现社会建设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应以人性化和柔性化的姿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中心环节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社会排斥理论为框架,通过对43篇学术论文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当前城市青年农民工的弱势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遭遇到城市社会难以改变的偏见和歧视;二是受到经济排斥,就业状态堪忧;三是面临社会排斥,合法权益受 侵害现象比较严重;四是受到文化排斥,处于城市社会的文化边缘,经历着较大的文化冲突。而这一群体中的女性和儿童所面临的危机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相比则更为突出,因而可称为“双重弱势群体”。面对弱势和无助,青年农民工改变弱势地位的方式往往有两种,一种是内部依赖,即由弱势性所带来的团体意识与组织体系,第二种则是较为极端的方式即犯罪。  相似文献   

7.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目标,也是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的永恒主题。随着我国社会急剧转型,社会阶层分化扩大,弱势群体的存在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利益能否得到充分保障,对社会稳定与发展极为重要。民事审判以调整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冲突及纠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目的,理应  相似文献   

8.
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政府政策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凸显。弱势群体的政府支持既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对过去社会政策薄弱的矫治。弱势群体的政府支持应从确立公正的政策理念着手,着力实践于就业、社会保障、分配等政策的制订和调整过程中,并落脚于弱势群体自身主体性的提升。这样才能从总体上遏制、转变主要群体弱势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田萍 《求索》2013,(10):238-240
本文以社会生态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研究基点,在考察当下中国弱势群体生存状况之前提下,研究我国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的构建。我们认为,从宏观系统上看,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急需完善顶层设计;从中观系统上看,民间组织和社区组织可以作为政府与弱势群体之间的服务提供和情况反馈的中间媒介;从微观系统上看,通过改善弱势群体生存的家庭环境,完善家庭结构、改善家庭成员关系、提高家庭收入和家庭生活理念,确立其对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信心和能力是实现弱势群体脱离弱势地位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曾国安 《理论月刊》2006,(5):188-188
弱势群体是指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人群。在现实生活中,弱势群体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是诸多社会矛盾的多发地,也是社会不安定因素的主要来源。可以说,弱势群体的问题与矛盾得不到顺利解决,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就没有根本保证。在我国现阶段,困绕弱势群体的最大的问题与矛盾则是收入的低下和生活的贫困,然而这一切又根源于就业出路的狭窄。可以说,不遗余力地拓展弱势群体的就业再就业确已成为缓解各种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在全社会开始普遍关注弱势群体就业权益之际,由中国石油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导师黄…  相似文献   

11.
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喻勤娅 《前进》2005,(6):13-14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区域发展很不均衡。这样,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在社会各阶层利益的调整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批新的弱势群体。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并予以逐步解决。一、探究弱势群体形成的社会原因,搞好社会利益的协调和平衡任何社会都有弱势群体的存在,但产生弱势群体的社会原因却各不相同。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由于体制的摩擦而形成的弱势群体,正影响着社会结构的稳定和功能协调。由于新旧体制摩擦而产生的弱势…  相似文献   

12.
所谓弱势群体,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中处于竞争弱势的阶层和群体。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创造财富、就业竞争方面缺乏能力,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等方面得不到社会应有的保障。这个群体主要由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城镇贫困人群、农民工等组成。关注弱势群体是公安工作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方面,关注弱势群体是目前公安工作中应当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社会支持是与弱势群体的存在相伴随的社会行为。目前我国青年弱势群体在其生存发展中遭遇到程度和类型不同的“社会排斥”,现状堪忧。青年群体现有的社会支持网呈现规模小、高趋同性、低异质性的特点。必须加大对弱势青年的社会支持,塑造现代性的新型社会支持网,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弱势群体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目前弱势群体在承受“弱势”所带来的种种伤害的同时,正以一种极具破坏性的 方式表达为“强势”,并迫使社会在承受和消弭其影响时支付日益高昂的成本。这种社会机器内部 的撞击,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整体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而确立公平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5.
近五年来我国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的弱势群体不仅处于明显的经济弱势、政治弱势和文化弱势,而且处于明显的心理弱势。近五年来,学术界围绕弱势群体的心理状况及特征、造成心理困境的原因、消极影响及危害、疏导解决的对策等展开了研究。深入研究和解决弱势群体心理问题,对于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心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促进社会阶层良性流动的公共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阶层流动是现代化的一个趋向。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将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值,增强人们奋斗的信心,促进社会的进步。良性流动的标志包括:阶层流动机制合乎公平正义、阶层流动路径开放有序、阶层流动的自致因素占主导地位、阶层流动过程理性平和。促进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需要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进行适当的调整,防止社会流动中贫困群体的固化问题,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使社会阶层的流动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许小玲  魏荣 《前沿》2012,(11):123-127
文章全面回顾了国外学术界关于社会排斥的概念、分析范式及我国学术界关于社会排斥本土化研究的进程、内容和特点,发现国内运用社会排斥进行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于弱势群体,研究内容主要关注弱势群体的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教育权利及社会保障权利的缺失,涉及政治权力的不多,被排斥的原因有诸多共同点,即集中于制度性因素。因此,从整合的视角出发,把制度性不足和弱势群体自身的弱势结合建构了一个社会排斥在中国情境下的分析框架,推进社会排斥在中国本土化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建构公平正义的社会,需要切实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为每个公民的发展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和发展条件,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9.
论经济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灿  邓毅沣 《理论月刊》2004,(7):120-121
经济法上所保护的弱势群体是指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保护弱势群体不是保护落后,打击先进,而是对弱势群体给予适当的救济与扶助,以提高其竞争能力,增加其竞争机会,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 从单极的角度,历史地、理性地分析民政事业的发展和民政部门自身建设的现状,透过繁杂的表面,就会清晰地发现两对矛盾:一是民政部门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职能部门,长期地与弱势群体接触,其自身也逐渐产生了融合性,表现为一种弱势的态势,所谓"近墨者黑";而民政事业的发展和对弱势群体更好保障的实现必须要有强势的民政作为发展的基础,这种弱势态势和强势要求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