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夏晓阳 《党建文汇》2011,(12):18-18
今年是中国-东盟关系史上的一个大年,主题词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背景是一串丰硕而扎实的合作成果。中国和东盟关系取得了飞跃式发展,已经站在迈向更高阶段的门槛上。中国与东盟的各领域合作全面开花,已经成为东亚合作中最活跃的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2.
于非 《党建文汇》2002,(20):17-17
7月27日.东盟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尽快与中国达成一项正式的联合宣言,以结束双方在南海问题上的争端?据报道,东盟主张,现阶段各方应暂时回避主权之争,限制在有争议的小岛和岩礁上新建住地和设施,加强军事领域的透明度.事先通报各自的军事演习和军事行动,防止出现占领新的地区等:这表明,中国与东盟在解决南海纠纷问题上又向前迈出一步。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之际研究中国和东盟目前经济合作中还具有巨大潜力的直接投资问题,对驱动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市场因素、生产成本因素、政策因素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期为中国加强与东盟的投资合作提供理论和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冷战后,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双方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对话与合作,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稳定良好的周边环境。这与中国在外交领域合理运用国家实力是分不开的。本文从政治力、经济力、军事力、文化力等方面分析了冷战后中国在与东盟外交中国家实力的运用,以及对双方关系的影响。意在突出在周边地区国家实力的运用必须在“参与、支持、合作”的框架下运用。  相似文献   

5.
潘晓飞 《当代贵州》2023,(36):18-19
<正>8月28日至9月2日,来自中国和东盟各领域的嘉宾相聚贵州,在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上共商教育对外开放和人文交流大计,构建更加创新、包容、可持续的中国东盟。本届交流周突出形式新、项目化、多元化、合作化,举办活动122项。其中,开幕期举办配套活动65项,全年其他时段举办活动57项。活动覆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国际人才培养与合作洽谈、青少年交流、中外人文交流、国际产学研用合作。  相似文献   

6.
谢俊才 《世纪桥》2009,(19):55-57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东盟-日本三角关系基本成型。中国-东盟-日本三角关系体系是东亚合作机制的子系统,三角关系的发展深刻影响和制约着东亚地区经济合作进程。东亚区域一体化道路漫长而曲折,三角关系将长期存在。中日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使得中国或日本,又或是双方共同主导三角关系向前发展难以成为现实,基于此及由于东盟自身具有巨大的地缘政治优势,成就了东盟在三角关系中将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东盟实施大国平衡战略,日本-东盟关系发展放缓以及中国一东盟关系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导致三角关系将逐渐朝等腰三角架构趋势变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东盟的关系经历了两次转向。第一次转向是从实现关系正常化到多领域合作,可谓“利益共同体”;第二次转向是基于共有利益,并将双方前途与命运联系在一起,可谓“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全球治理危机的中国方案,也是推动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助力器。然而,信任不足等现实因素成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挑战。对此,需突破固有思维,从观念入手,重视认同对国家行为的影响,以社会互动为框架,构建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淮水 《支部生活》2004,(3):13-15
一、云南毗邻东盟,在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进程中,具有“五大优势”。一是地理条件最佳。云南位于东亚与东南亚、南亚次大陆的结合部,与东盟国家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与东盟最便捷的陆上走廊。中国陆上边境线长2万多公里,其中云南有4061公里,约占全国陆上边境线的1/5。云南与周边国家山同脉、水同源,地理、气候条件优越,其边境口岸、对外通道可以“全天候”利用,没有高山大河的阻隔,没有茫茫戈壁的障碍,一年四季均可顺利通达东南亚、南亚国家腹地。  相似文献   

9.
正2021年7月28日,中国—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30周年纪念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和东盟秘书长林玉辉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对30年来双边关系发展给予高度评价,规划并展望了未来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前景。自1991年中国和东盟开启对话进程以来,中国东盟关系经历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走过了不平凡的30年。30年来,中国东盟关系从无到有,影响从小到大,双方始终平等相待,和谐相处,守望相助,成为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促进全球繁荣与发展的光荣典范。  相似文献   

10.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10国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决定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是仅次于欧盟和北美的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一、携手合作,共同心愿 自由贸易区是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形式。在世界经济不断向前推进的浪潮中,中国如何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东盟经济如何走出低谷?这是中国、东盟都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中国与东盟  相似文献   

11.
《支部生活》2010,(2):50-50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 1月1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该贸易区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中国与东盟双方90%的商品将享受零关税待遇,中国13亿人口与东盟地区的6亿人口因此被联系在同一个市场中。  相似文献   

12.
视界     
9月3日上午,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  相似文献   

13.
在2001年11月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朱镕基总理与东盟各国领导人达成共识,一致同意在今后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云南与东盟国家毗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云南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云南扩大开  相似文献   

14.
齐康 《当代贵州》2007,(23):23-23
东盟关税门槛已降低 目前东盟平均关税为6%,而我国为10.4%。贵州不仅可以借机扩大对东盟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着力开拓东盟出口市场”;而且要特别利用东盟各国华人数量,习惯与我们相近,对中国食品和药品的认知度比较高,其准入条件较欧美发达国家宽松,进入成本较低等特点,加大贵州省食品、中药制成品对东盟的出口.以及扶持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如电子电器、挖掘机、  相似文献   

15.
<正>教育是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细节,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引擎。8月29日上午9时,以“教育合作新愿景‘一带一路’共繁荣”为主题的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安新区开幕。老挝教育体育部部长西玛拉冯、缅甸教育部部长纽培、菲律宾高教委主席德维拉致辞,印度尼西亚教育文化与研究技术部部长马卡里姆、东盟秘书处秘书长高金洪视频致辞。  相似文献   

16.
《当代贵州》2010,(16):7-7
<正>8月3日,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暨第三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开幕。省领导在致辞中指出,相信此次"圆桌会议"和"教育交流周",一定能够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交流,构筑起本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民意和智力基础。贵州省将继续承办好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教育交流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会议召开,朱镕基提出三点建议11月3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出席了有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领导人参加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会议,亚洲开发银行行长千野忠勇也出席了会议。朱镕基在会议上就如何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经济合作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坚持平等协商、互惠互利;二是坚持以项目为主导,注重实效;三是坚持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朱镕基在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三点建议11月4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出席了第六次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朱镕基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  相似文献   

18.
2001年10月,中国、东盟双方确定了包括农业在内的新世纪初中国东盟重点合作领域。2002年11月,中国、东盟双方在金边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使我国和东盟的农业合作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制度化轨道。《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双方的合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4-2006年,约600种产品关税要陆续减免到零;第二阶段是到2010年,中国与东盟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而第一阶段的约600种产品主要以农产品为主,被称作“早期收获”方案。按照“早期收获”方案,中国与东盟6个老成员国农产品关税在2004年降到10%以下的水平,2005年降到5%,2006年实现零关税。农业在我国和东盟国家中均占重要地位,是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自SARS、禽流感爆发以来,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在多次会议中频频谈及要加强公共卫生安全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的运作施行,将对各合作成员以及区域整体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的良好运行,需要科学的区域合作机制作为基础和保障。必须找出构建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创建一套科学、本土化的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启动,中国与东南亚这一相邻地区的经济合作、贸易往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将和东盟各国形成互利、互助、互补的格局,成为带动东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中国能够为东盟企业提供广阔的经贸合作空间中国东盟双方地理位置毗邻,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双方悠久的民间交往以及多年来形成的政治上的相互信任,为双方发展经贸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双方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工农产品等方面各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