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9 毫秒
1.
美国铁路华工在美国西部开发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已有的研究成果大都以美国为中心,主要根据美国官方或者私人的档案和新闻媒体、铁路华工后代的追忆,以及学者的田野调查资料来建构铁路华工的历史,华工群体自己的声音严重缺失。21世纪以来,在素有"北美华侨之乡"的江门五邑地区发现的晚清、民国时期的各类侨乡文书,为追寻"沉默的铁路华工"的历史,倾听他们的声音,建构研究中的华工视野、侨乡视野、中国视野提供了可能。透过侨乡文书可以发现,铁路华工主动筹款出洋,通过美国—香港—侨乡的商业网络给家眷寄送侨汇和家信。铁路华工通过拼搏奋斗源源不断地输入血汗钱和思想观念,提升了家庭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编织起侨乡民众赖以谋生的移民网络,启动并促进了广东五邑侨乡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马一 《德国研究》2015,(2):125-139
德属西萨摩亚与中国相距遥远,彼此交际本不殷繁,殖民当局因发展种植园经济的需要,相继招雇数批华工。旅萨华工备受雇主、工头的欺凌虐待,不断乞求清政府设置领事给予保护。晚清中国与德国有关德属西萨摩亚的设领交涉成为20世纪初中德一个重大的外交争端,交涉过程与招工、保工章程、合同的修订相交织。起初,清政府鉴于西萨地狭事简,并不愿在此增设领事,后因虐工丑闻日甚一日,攸关国体民命,遂积极展开设领交涉。西萨设领最终尘埃落定,但限于自身国势,旅萨华工的境遇未见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3.
马一 《德国研究》2015,(2):125-139,144
德属西萨摩亚与中国相距遥远,彼此交际本不殷繁,殖民当局因发展种植园经济的需要,相继招雇数批华工。旅萨华工备受雇主、工头的欺凌虐待,不断乞求清政府设置领事给予保护。晚清中国与德国有关德属西萨摩亚的设领交涉成为20世纪初中德一个重大的外交争端,交涉过程与招工、保工章程、合同的修订相交织。起初,清政府鉴于西萨地狭事简,并不愿在此增设领事,后因虐工丑闻日甚一日,攸关国体民命,遂积极展开设领交涉。西萨设领最终尘埃落定,但限于自身国势,旅萨华工的境遇未见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4.
广州华工出国合法化,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出现的。1857—1861年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期间,经联军统领衙门的推动,广东政府于1859年4月宣布,允许人民有自由出洋之权,从而首先在一省之内,废除了朝廷历来施行的禁止人民出洋的法令。此后,广东政府  相似文献   

5.
印尼华侨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同侨居在全世界各国的早期华侨一样,印尼华侨也是由于国内政治动乱、战争频仍以及封建地主豪强的残酷压迫剥削等原因,以致无法在家乡生活而被迫出洋的。其中一部分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被诱骗到印尼的契约华工。他们不仅没有得到清廷的保护,反而受到歧视和百般刁难。虽然晚清转而采取安抚、拉拢政策,然而却没有护侨的实际行动。国家的积弱使荷兰殖民者敢于有恃无恐地歧视、迫害华侨,印尼华侨尝尽了海外孤儿的人间辛酸。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依据侨乡新近发现的各种文献、文物,从侨乡的角度,考察淘金华工、铁路华工去美国追逐梦想的动因和移民机制,初步分析了华工出洋的成本与收益,详细讨论了他们梦想的内涵,他们带给家庭、家族、家乡的各种层面的变化,他们为实现梦想所付出的血汗乃至生命。美国淘金华工、铁路华工生活在现实环境和精神家园两个世界之中,他们不仅是美国西部开发和美国工业化进程的直接参与者、推动者、见证者和贡献者,也是侨乡社会转型进步这一"侨乡梦"的参与者、推动者、见证者和贡献者。  相似文献   

7.
华侨赤手空拳出国谋生,由受人役使、剥削的经济附庸变成能组织一个以至一片的生产销售过程的经济独立主体,由契约华工到成为企业主、银行家以至经济巨头,建立起数以千亿美元计的经济事业,由仅能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工和工匠到各行业的专家、工程师、律师、会计师、医生、教授以至政府官员。海外华人的这些成绩,并非天赐人与,那么,是什么使海外华人的奋斗卓有成效,获得成功呢?除其他因素外,笔者认为这同华人的文化有关。第一,各  相似文献   

8.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约有一万多名华工为美国远征军服务。本文根据收藏在中国、美国、法国等地的相关档案和文字资料,从"跨国史"和"共有的历史"的角度,对一战西线华工和美国远征军在欧洲战场的交集及其在中美关系中的意义等问题,进行全方位解读和分析。一战华工与美国远征军的旅欧经历,构成了中美两国之间一段极其精彩的共有的历史。一战华工与美国远征军的互动,小而言之是有助于美军提高其战斗力;大而言之则是促进了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从而有助于两国共创国际新秩序。此外,一战华工不仅是中国人和美国人之间的使者,更是迫使美国人正视觉醒中的中国人的使者。一战华工与美军在法国发生交集的历史,是中美两国人民的一份珍贵的共同遗产。在即将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百年之际,对一战西线华工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战西线华工的故事不仅是中美关系史中一个重要和独特的篇章,而且对一战华工史料的挖掘和研究在学术范式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展现了"共有的历史"视野的重要学术价值及其在中美关系研究上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9.
马来西亚华人与广州经济周洁萍,陈炳马来西亚华人与广州侨乡的关系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1786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占领槟榔屿后,分别从广州等沿海城市诱拐、抢掠中国劳工,把大批华工贩运到马来西亚,使槟榔屿一时成为“苦力贸易中心”。广州市属的白云区、黄埔区、番...  相似文献   

10.
一、资本规模扩大及其原因 华侨最初移居马来亚,主要是因为家乡贫困,或逃避战乱,到19世纪,更有不少是被拐卖的苦力和契约劳工,大多是身无分文独创天下。他们从最艰苦的种植园矿场劳工做起,到行贩伙计、小店主,少数进而发展为大商家,资本积累十分缓慢。本世纪30年代以  相似文献   

11.
丁晔 《当代韩国》2011,(4):37-47
一般认为,工人阶级在一个社会中是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群体,在民主化过程中,工人阶级应当发挥关键乃至领导者的角色。但本文认为,韩国的经验并未证明这一.最。相反,在韩国的民主化过程中,工人阶级表现得比较稳定。不论是1987年之前的“不充分民主”阶段,还是之后的“形式民主”的实质化阶段,韩国的工人阶级都始终表现为社会中的稳定力量,而不是积极参与民主运动并容易引起社会动荡的力量。这主要是由于国家通过控制意识形态、工会和立法以及限制工人阶级的体制外同盟对工人运动加以控制,同时也采取了相应的经济、政治以及配套的社会措施对其加以疏导,同时也伴随着工人阶级自身所作的适应和调整。  相似文献   

12.
1987年之前,韩国政府直接扶植企业发展、压制工会。民主化运动爆发后,劳资矛盾出现井喷现象,形成了劳资对抗的传统。90年代韩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开始期待协商型劳资关系,但是政府缺乏经验和能力、企业和工会没有彻底完成意识转变。1997年金融危机以及全球竞争的压力为韩国建立协商型劳资关系提供了契机。在工会较为信任的"进步阵营"执政的情况下,在全社会都认识到了劳资对抗、僵硬的劳资关系的负面影响后,韩国政府倡导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劳资政协商机制。尽管韩国还未彻底走出劳资矛盾的泥潭,但劳资关系向协商转换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而且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又有了发展。  相似文献   

13.
Wang  Willie 《East Asia》2008,25(3):267-292
During the years of 1955–1969, the Xingkaihu labor camp in China’s northeastern borderland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detained large numbers of social undesirables, a considerable portion being charged with political offenses. The authorities used them as forced laborers for land reclamation and other projects in conjunction with “ideological remolding.”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experiences of intellectual political inmates in Xingkaihu. They suffered physically and psychologically. Their attempts to redeem themselves exacerbated their misfortune and came to define one aspect of the tragedy of intellectuals in Mao’s China. I also outline the development of Xingkaihu, its managerial features, and the camp authority’s alleged efforts to remold the inmates ideologically through combined use of indoctrination, manipulation, intimidation and coercion.
Willie WangEmail: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使用深度访谈方法,访谈了居住在北京、天津的9位韩国已婚女性,考察了跨国移居后她们的劳动情况。移居后,她们作为儿媳妇的压力和家务劳动量减少,但增加了监督保姆的劳动,在夫妻间的情感劳动方面也面临新的压力,而且子女年龄小的女性仍承担较多的照顾和教育子女的劳动。她们中有不少女性中断自己的工作来到中国,主要从事家教、教师等工作,也有一些人成为个体经营者,也有不少没有3-作的女性学习汉语等课程,为未来做准备。移居后她们更加虔诚信仰宗教,通过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跨出私人家庭领域,促进了韩国人社会和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中国女子受辱事件为观察对象,论述了马来西亚华文报纸的特点与功能,指出它们具有高度的新闻职业精神、履行华人喉舌职能、维护华人权益和帮助政府改善施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伪满劳动统制政策经历了限制华北劳工入境时期、全面强化统制时期和"国民皆劳"强制征集时期。虽然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是劳动统制政策的目的都是服从于日本的侵略意愿,服务于日本的侵略战争。劳工统制政策的演变过程,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为支撑其侵略战争,疯狂奴役广大中国劳工、掠夺战争资源的过程,扩大战争范围,加快侵略步伐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剥削性和残酷性。  相似文献   

17.
侨乡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华侨华人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研究的瓶颈开始显现,主要表现为缺少理论体系的支撑.郑一省教授的<多重网络的渗透与扩张--海外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互动关系研究>一书力图从侨乡研究最薄弱的理论环节入手,在"网络学"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多重网络"概念和理论,对海外华人与侨乡关系研究进行了理论上的新探索,"从理论上弥补了侨乡研究的不足",也对推动华侨华人学科的理论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华侨数量不断增长,华侨回国探亲及回国投资活动日趋频繁,华侨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凸显。我国现行的华侨权益保护制度已不能满足华侨权益保护的需要,其原因在于华侨权益保护制度的法治化不足,主要表现为该项制度法理价值的茫然性和法制定位的欠缺性。基于此,应在把握华侨权益保护制度法律属性的基础上,进行该制度的法典化改造,从而实现华侨权益保护制度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9.
缅甸的华裔精英为缅甸的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知名侨领与华裔精英不同 ,他们不参与或很少参与缅甸政治 ,而在促进华人社区发展和中缅友好交往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他们有爱国的优良传统 ,表现在热心慈善事业、办报、办学、支持祖国革命、向国内投资、促进中缅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20.
The three most substantial decisions to reduce Australia's trade barriers — in 1973, 1988 and 1991 — were made by Labor Governments. Labor's policy shift preceded the conversion of social democratic parties in other countries to trade liberalisation. To understand why this was so,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rade policy as being shaped by more than interest groups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s. Drawing on interviews with the main political figures, including Gough Whitlam, Bob Hawke, Paul Keating and John Butt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why the intellectual arguments for free trade had such a powerful impact on Labor's leadership, and how those leaders managed to implement major tariff cuts, while largely maintaining party un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