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成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对于改革发展的全局和顺利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农民工的职业安全与工伤保险是中国城市化建设乃至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志红 《法制与社会》2012,(22):287-289
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作为城市化的重要标志,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是城市化最突出的反映.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身份诉求受阻、城市定居诉求受阻、权益公平诉求成为诱发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原因之一,关注和逐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身份诉求、城市定居诉求、权益公平诉求是有效地抑制和预防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化进程急剧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蜂拥而至,加剧了城市务工人员和城市的真正迎接力之间的矛盾,农民工强烈的城市化诉求受到阻碍,是诱发农民工犯罪的主要原因。关注新时代农民工的城市化诉求,可以有效预防新时代农民工犯罪。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民工打工经济潮起潮涌,"女耕男工"、"夫妻分居",已经成为中国农村家庭最普遍的模式,几多牵挂,几多相思,成为农民工家庭夫妻情感的真实写照。由此衍生出的婚外情、婚外性,甚至强奸、情杀等等情感纠纷层出不穷。一些农民工为了  相似文献   

5.
经济危机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力大军,他们为城市繁荣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却由于社会的歧视和法律保护的缺失,导致其合法权益屡屡被侵害,困扰着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旨在探究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缺失的表现及其深层原因,以期构建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法律路径。  相似文献   

6.
蔡久旭 《法制与社会》2011,(11):192-193
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都涌动着一支庞大的民工大军而且越来越多的是来自农村。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补充到第二、三产业及各部门,农民工进城有力地促进了整个城市经济前进的步伐。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然而他们的生活现状却与他们所做的贡献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本文针对此问题从农民工市民意识培育着手进行研究,从认同感到心里领域给农民工注入新鲜的血液,以此来对农民工市民意识进行培育,从而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步伐,进而加快其城市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快评十二     
新奇和麻木 为提高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财政部六部委联合颁布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引导性培训,以及职业技能培训.2003-2005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1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5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5000万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 2006-2010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并对其中的30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2亿多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  相似文献   

8.
当前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缺失与归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一个必然趋势。然而当前已经率先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却面临着户籍制度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整体排斥。因此,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有效地增加制度供给,并为这一转变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是促使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户籍制度与自由的市场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他们难以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和主流生活,而是演变成为一个日益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他们在许多方面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工资待遇低,工作生活环境恶劣,不能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其合法权益屡遭侵犯和损害。因此,加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制度上消除不合理的障碍,调整和改革各种歧视性政策,为农民工提供一个自由而公平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然而,现在我国每年都有大量农民工进城,同时也都有大量农民工回乡,农民工只是城市的匆匆过客,真正在城市落地生根的人数有限.本文指出要想实现真正的城市化,就弘须明白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着农民工定居城市的决策.就此,文中对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因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正日益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关注,理论研究多有"一边倒"--即只承认城市文明的主导性而忽略农民工文化存在的合理性的倾向,认为将农民工文化融合进城市文化才是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笔者希望借助于多元文化主义的视角,对这一论调进行一些反思,以促进理论界更客观科学地开展对此类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然而,在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从农村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又给城市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农民工犯罪问题已成为新的隐患.本文对农民工犯罪的基本特点作了归纳,分析了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从完善立法、加强执法、完善各项制度和提高农民工素质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农民工犯罪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城乡经济的互动,大量的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的劳务收入不断增长,推 动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城镇化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经济 和社会繁荣。资料显示,过去2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 9%,其中,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的贡献率为21%。广大 农民工背井离乡,带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走进陌生的城市里,一 幢幢崭新的楼宇挥洒着他们的汗水,一条条宽敞的马路凝聚着 他们的辛劳……城里人的生活已离不开农民工,可他们的生存 状况怎么样,能够将希望带回家吗? 站在城市边缘的农民工:你们现在过得还 好吗? 农民工在城市里工作、生活,虽然群体庞大,做出的贡献很  相似文献   

14.
梁胜 《政府法制》2005,(1):12-13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大批农民涌入城市。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超过1亿的农民在城市打工,每年又有1500万新的农村劳动力加入打工大军行列。这些农民工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经济资本。然而,在北京召开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有专家指出,艰难的生存状态和陌生的城市,使中国农民工饱受心理疾患之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春光指出:"城市并没有真正接纳这些外来者。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从事高强度劳动,遭受歧视,缺乏适龄性伴侣和社交  相似文献   

15.
开展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妥转移,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促进传统农业面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现就目前农民工培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莫荣 《中国法律》2006,(6):30-31,94-96
农民工流动就业催生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市场就业机制的形成,对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产生重大推动作用。同时。大规模的农民工流动就业对中国传统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特别是劳动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数以亿计的农民不断涌入城市,他们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和智力支持.然而,他们并没能分享到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发展成果,这与当下农民工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社区紧密相关.本文从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协力主体的角度阐释了当下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状况,分析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难的原因,对破解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难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民进城务工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而保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仅有利于促进小城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维护城乡社会稳定与和谐。本文试从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的现状着手,着重阐述当前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的不足及其产生原因,并就此提出一些建议以更好的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有效措施,也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和机遇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提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策略和建议,期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城市化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农民工在城市工作中确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从而使他们的心态发生了严重的变化。本文指出农民工社会心态是农民工社会适应性的重要表征,不仅关系到农民工的城市生存状况,关系到城市的安全、稳定与发展,同时决定着我国城市化的水平。因此,研究农民工社会心态变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