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江泽民同志这一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科学技术地位和作用的新概括,是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的继承与创新,对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真正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中,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都是由科学技术的进步或突破引起的。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可以看出,在科技革命之时,哪一个国家抓住历史机遇,生产力就获得大发展;反之,经济发展就会大大落后于时代潮流。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  相似文献   

2.
<正> 李鸿烈撰文认为,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与封建经济不同质的自由商品经济,是中国未能走上“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近现代文明轨道的根本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没有及时认识到“科学和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立国之本”的道理,长期忽视发展科教事业,对现代生产力的先进代表实行轻视、亏待政策,是我国不能象其他国家那样迅速实现由落后到先进转化的直接原因,是社会主义优越性未能获得应有发挥的症结。党和国家的最高决策层强调发展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分子和人才未能  相似文献   

3.
简言之,经济的全球化是指经济活动越出一国国界,使由于地理位置差异造成的对各国经济联系的障碍日益减少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经济整合。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的配置,促进了效率的提高和福利水平的增加。这一趋势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生活中最具影响力的不可逆转的潮流,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游离于这一潮流之外而“独立”地发展。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而言,顺应并追随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实行经济开放的政策,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推动着他们的经济成长。直接地,他们从中得以补偿经济发展进程中的资本缺口,使国内闲置的生产要素得以利用,改善进入国际市场的条件;间接地,他们可以得到学习和模仿先进国家技术,管理和经营知识的机会,将“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收获在国内扩散。同时,经济的全球化、特别是“全球化产品”和“全球化公司”的出现,模糊了民族经济的范畴;中国加入全球化进程对经济发展起到的重大的推动作用,更使民族经济被认为已经是一个“过时的”、应该以“当地经济”或“本国经济”的范畴来替代的概念。本文拟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民族经济的范畴及其发展的意义做出分析,以探求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求得自身利益保障所应有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相似文献   

4.
三次“跨越”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戴茂林,魏子扬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王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已被俄国、中国等国的具体实践证实。从我国社会发展所经历的三次“跨越”入手,分析落后国家转入社会主义的一般规...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和民族化都是全球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产物。全球化是现代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结果,规定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跨国联姻创造了前提,使落后民族可以通过革命或改革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给民族传统以时代性提升。民族化是现代生产方式所要求的全球性上层建筑,对世界历史发展进行政治设计和文化牵引,特别是非西方、非资本的民族国家探索本国特色发展道路的理论和实践,矫正着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公正、不合理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全球化良性互动,挣脱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循环怪圈,使中华文明获得时代性升华,并推动全球化向更公平、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营造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50年的历程。这是在半殖民地的废墟上,以社会主义的方式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中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50年。这50年历程的前半期的发展主线,可以说是采取超越发达国家渐进发展常规的“跳跃战略”,以发展钢铁、采矿、机械等传统的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产业结构问题被突出地提到了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进入“九五”期间,我国经济在宏观调控下成功地实现“软着陆”,多年来困扰上上下下的短缺经济大为改观,“买方市场”逐渐取代“卖方市场”。在此情况下,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落后的弊端便日益显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向纵深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是我们梅州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梅州市产业结构的问题及原因,对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梅州经济的发展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一、梅州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8.
曹明 《求索》2008,(8):217-219
列宁国家资本主义思想是列宁依据马克恩主义的唯物史观,结合帝国主义的发展现状和俄国的具体国情,在探索具有俄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提出的重要的经济思想。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提出了俄国在特有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但必须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先进成果;列宁根据帝国主义的发展现状,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前阶。并依据当时的俄国国情,指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条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列宁试图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反对官僚主义,从而达到实现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价值目的。  相似文献   

9.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此后,中国和其他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也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种情况是不是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相违背呢?要正确理解这个问题,就必须认识帝国主义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新变化。在帝国主义时代,大工业使资本主义生产跨越国界,国际垄断同盟的建立,使帝国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体系。随着资本的输出,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了落后国家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把落后国家的经济纳入了为资本主义服务的轨道。帝国主义国家依靠从经济落后国  相似文献   

10.
夏庆杰 《求索》2022,(2):100-107
从18世纪以来全球工业化的发展历史来看,今天的世界依然处于工业化、信息化时代,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人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喀布尔时刻”的出现意味着再强大的国家也很难征服组织起来的弱小民族和国家;中国经济奇迹提供了具有普遍价值的工业化时代经济发展规律。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但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处于贫困状态的弱势群体迫切需要摆脱贫困、拥有较为先进的国家基础设施,这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而不同”“各美其美”应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