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救助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安排,在助力打贏脱贫攻坚战及相对贫困治理中发挥着兜底性基础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成效机制。这对健全完善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  相似文献   

2.
相对于农村贫困问题而言,中国城市贫困问题主要是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结果,表现出相对性、复合性、累积性的特点。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特点内在要求城市贫困治理必须树立以"权利论"为核心的理念,确立以可行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目标,探索以社会公平制度建设为要义的工作路径,形成以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为特征的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医疗救助制度是我国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城市贫困居民的医疗救助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2005年3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建立城市医  相似文献   

4.
中国面临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转型,经济快速发展,但城镇贫困问题依然严峻并表现出新的特点.贫困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并呈现出个体多样化、区域化、行业化等特点;致贫原因彼此交错.笔者在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一特定时期我国城镇贫困的规模、致因、分布特征;阐述了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环节对于减少城镇贫困的重要意义,并在对现有社会救助制度运行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中国贫困形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社会救助体系面临转型升级的新挑战。新时代社会救助,必须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责任政府意识,走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发展之路。社会救助是我国民生保障体系的基础,也是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治理机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救助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迁,取得了巨大成就。新时代,社会救助正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为中国未来发展筑牢保障民生、稳定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随着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的实现,我国贫困治理的重点将转移到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稳定脱贫的任务依然艰巨,现行的反贫困制度体制需要重新审视、创新发展。后脱贫攻坚时代我国贫困治理的关键是要构建一体化的反贫困制度体系,将相对贫困治理与绝对贫困治理统筹兼顾,实现反贫困事业向纵深发展。涉及三个层面的整合:第一个层面是宏观层面的制度设计,推动反贫困事业与国家相关宏观政策的统筹兼顾与一体化,整体提高低收入地区、人群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缩小差距;第二个层面是现行反贫困具体制度(政策)的一体化,涉及现行扶贫开发相关政策与社会救助制度的整合,实现社会救助政策的积极转向,提升贫困家庭及个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第三个层面是反贫困管理体制的一体化,实现宏观层面的反贫困政策与微观层面的反贫困制度的结合,深入推进新时代的反贫困大业。  相似文献   

7.
现有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在救助理念、政策设计等方面均存在着根本性缺陷,对于现有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进行发展取向的改革和完善势在必行。必须运用新的发展型社会政策范式,重新建构适合各地情况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框架。这一制度设计的核心理念是:改变医疗救助政策仅仅是一种支出的传统看法,把医疗救助及相关社会救助视为一种社会投资行为。其目标是消除资格排斥,扩大救助范围,着眼于满足目标群体的有效性需求和发展性生计,遏制贫困状况的固化和代际传递,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完善城市低保标准是低保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社会公平正义和低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低保标准的制定和调整不仅是方法论的问题,也是贫困治理和低保标准政策取向的思想认识问题。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是由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转型催生和推动的,是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转轨中的适应性政策创新,同时也是在经济转型中传统社会救助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基础变革条件下的应对性制度创新。中国城市低保制度建立以来,城市低保标准不断提高,当前和今后需要结合社会救助制度的转型发展,进一步完善低保标准政策,体现人文性、保障性、协同性、地方性和法治性等政策要素和政策理念。  相似文献   

9.
冮树革 《长白学刊》2016,(6):110-115
完善城市低保标准是低保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社会公平正义和低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低保标准的制定和调整不仅是方法论的问题,也是贫困治理和低保标准政策取向的思想认识问题。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是由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转型催生和推动的,是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转轨中的适应性政策创新,同时也是在经济转型中传统社会救助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基础变革条件下的应对性制度创新。中国城市低保制度建立以来,城市低保标准不断提高,当前和今后需要结合社会救助制度的转型发展,进一步完善低保标准政策,体现人文性、保障性、协同性、地方性和法治性等政策要素和政策理念。  相似文献   

10.
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城市化高潮,中国大陆各城市政府在对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方面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针对绝对贫困人口的被动救助以及对贫困人群重治理、轻预防的现象.即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的上海也不例外.有鉴于此,大力构建一套科学高效的城市社会救助民生数据系统、并加强制度创新已是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分化速度的加快,城乡贫困群体的问题逐步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一定成效,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框架初步形成。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城乡社会救助工作问题仍比较多。一、在指导思想上,重发展、轻救助,对贫困群众救助工作缺乏正确的理解。二、在救助对象上,重城市、轻农村,救助工作本身存在较大差异,社会保障实际是城市人的保障,城乡贫困群众不能享受同等的保障待遇。具体体现在:(一)救助观念的差异。对城市贫困群体强调政府救助,对农村贫困群体强调自我救助、生产自救;对城市贫困群体救助理念强调保稳定,对农村…  相似文献   

12.
社会救助制度是政府为保障贫困群体基本生活权益提供的一项公共政策。本文在充分肯定社会救助制度建立与完善成就的同时,针对由于制度自身不完善、本来用于调节社会公平的公共政策却造成新的不公平问题,提出了通过建立阶梯式救助制度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构想,对建立阶梯式救助制度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的基本框架进行了较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政府在社会救助中的职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兵 《新东方》2007,(3):26-31
社会救助是政府对于生活贫困的公民给予物质补助,解决公民的最低生活需要,是解决公民生存问题的最低层次的保障方式。尽管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但我国的贫困问题仍然十分严重。贫困人口规模庞大,贫困程度依然很深,并且呈现出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区域贫困与阶层贫困并存、城市贫困与乡村贫困并存、历史贫困与现实贫困并存、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并存的复杂局面。为此政府应当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公民的贫困问题,帮助他们解脱贫困,其中主要是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的扶贫开发制度。  相似文献   

14.
阶梯式社会救助制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万富 《中国民政》2006,(10):21-22
社会救助制度是政府为保障贫困群体基本生活权益提供的一项公共政策。本文结合沈阳市的实际现状,在充分肯定社会救助制度建立与完善成就的同时,针对由于制度自身不完善,本来用于调节社会公平的公共政策却造成新的不公平问题,提出了通过建立阶梯式救助制度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构想。  相似文献   

15.
民风·资讯     
我国启动城市医疗救助制中央财政每年出资3亿我国将实施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城市贫困群众看病就医难的问题。民政部经财政部同意,初步确定每年从中央财政中拿出3亿元,用于支持和推动地方开展城市医疗救助工作。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中央财政每年投入3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934个县市全面实施农村医疗救助,救助困难群众近500万人。(摘自中华网)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已经历20余年,社会救助制度体系逐步健全,但是也存在制度功能不足和一些结构性问题。新时代需要根据贫困形势的变化,理清社会救助的地位与使命,找准改革的方向和思路,推动社会救助制度跨入新时代。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我国初步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和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优惠政策相配套,以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为受灾、贫困及其他弱势群体提供了有效的救助和生活保障,促进了社会和谐与发展。但这项制度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各专项救助制度与低保捆绑,缺少相应的家计核查评估机制,缺乏相对独立的对象认定标准,从而导致骗保、错保、漏助、重复救助和福利依赖等问题出现,政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2020年脱贫攻坚战的完美收官,表明我国已全面消除绝对贫困,进入相对贫困的阶段。这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在社会救助领域中,原先的物质型救助方式已不适用于新时期、新情况、新问题解决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推动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我国现行社会救助制度在过去几十年里很好地发挥了兜底性民生保障作用,对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托底作用。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条件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社会救助制度面临防止返贫和解决相对贫困任务叠加、人口老龄化、走共同富裕道路、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等带来的挑战。推动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合理的覆盖面,构建全面的救助体系,达到恰当的救助水平,形成精准的救助效果等。  相似文献   

20.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绝对贫困治理转向相对贫困治理,同时,党和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也在深度推进。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贫困治理和乡村振兴任务交叠,中国化的“协同治理”理论在“三农”问题治理中具有了新的运用场域,贫困治理和乡村振兴形成了协同推进的逻辑关系和治理目标。在此,尝试将贫困治理和乡村振兴置于“协同”的语境,从时序相交、场域叠加、制度同构、要素同质等四个视角,分析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逻辑理路,既直面乡村贫困治理转型中更精细化和个性化的问题,又解决乡村振兴中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的多元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