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由择业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工作的新领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自由择业党外知识分子作为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其影响和作用日益突显,做好自由择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尤显重要。基于此,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通过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的方法,在获取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文章系统分析了自由择业党外知识分子的现状特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其加强统战工作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38名青年的深度访谈,以价值观产生的个体性和社会性路径为分析框架,探讨青年群体理想取向工作价值观的产生机制。研究发现,青年群体理想取向的工作价值观产生于个体主观意愿和社会文化结构力量的协同作用,其本质是对工作的价值赋予。年轻人通过理想取向价值观对持续性的工作进行自我合理化;而社会文化通过二元符码的话语叙事创造出典型形象框定工作的"理想价值"。在此框架下,当年轻人能够认可社会文化赋予其工作的理想价值并感知到通过工作可以实现个人价值时,理想取向的工作价值观得以建立和维持,这为引导和保护年轻人的理想取向工作价值观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雪娇  王岩 《学理论》2012,(20):213-214
幼专生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其择业问题已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幼专生面临的择业压力是由社会文化、学校、家庭、个人等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的,为解决幼专生不良择业心理,其应对策略有:增强心理承受力;增进客观的自我认识;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心理辅导和择业指导;重视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建立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4.
孙昱 《学理论》2015,(8):220-221
通过对高职学生自我认知和择业现状进行调查,探寻高职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择业中自我认知存在的偏差和根源,分析其对择业的影响,帮助高职学生塑造正确的择业观,对自己有个正确的定位,解除他们在择业时产生的认识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苦恼,以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自如地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合理择业。  相似文献   

5.
探讨农村"老实人"光棍群体的形成机制,对维系乡土秩序的和谐与稳定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在社会结构层面上,阶层分化使"老实人"个体及家庭在经济分层与社会交往中处于弱资本量状态,组织结构的个体化使"老实人"群体进一步丧失了家族的保护机制;在价值观念层面上,电视文化、婚姻媒介、村庄舆论等现代性因素将"老实人"形象不断地刻板化,对其构成文化排斥,使该群体加速滑向婚姻市场底层。"老实人"光棍群体的形成,需综合考虑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层面的结构与文化变革。  相似文献   

6.
主体认识图式在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体结构图式是否科学合理,不仅直接影响图式本身功能作用的发挥,而且对主体认识对象的选择、解释、判断、预测甚至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成败都有重要影响。要实现主体认识图式的合理构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注意图式内部诸要素的协调发展与动态结合,注重社会实践,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7.
女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在择业时会遇到比男性更大的困难和挫折,从而引发择业时的一系列不良心理.只有教育女大学生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择业自信心;了解用人单位的选才价值观;加强择业心理咨询与教育,才能帮助女大学生走出择业困惑和迷茫,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把握好正确的择业取向,从而求得理想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31)
校园"短信文化"是学校的个体间通过手机短信进行社会交往及在校园生活、学习、娱乐等活动中交流讯息形成的一种亚文化。它主要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其作用也集中于学校个体和群体间。文章从社会心理、社会文化及技术功能三个维度来探讨大学校园"短信文化"流行的原因,论述大学校园"短信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美蕊 《学理论》2014,(20):56-57
未婚母亲作为社会急速转型时期产生的边缘群体,由于本身对社会主流文化和传统伦理的冲击,必然受到非议。通过对未婚母亲群体个案进行深度访谈,从而发现,未婚母亲群体依靠网络抱团取暖,她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十分窘迫。与此同时,由于立法对未婚母亲的身份界定不明确以及援助范围的局限性使得现今对未婚母亲的法律援助仍处于滞缓状态,因此对此现状分析对边缘群体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潘贵玉 《民主》2010,(3):6-8
<正>近期,美国一项针对23个国家的调查称:"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拜金主义国家。"这项涉及24000人的调查显示,中国有84%的受访者表示在金融危机后,他们更重视金钱的价值,有将近半数的35岁以下受访者都认为"金钱代表成功"。而此前频频出现于报端的青少年自杀事件和网络手机泛黄事件,都说明:加强对青少年的思  相似文献   

11.
张益民  张力凡 《学理论》2013,(15):335-336,357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产生有客观的必然性,加强非正式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和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要科学地认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根据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对其进行区别管理;注意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进行引导与管理。  相似文献   

12.
"三不朽"一直被传统主流文化所倡导和追求,但历代注家对其思想文化蕴含的解读不尽相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其文化效用的发挥。通过对"三不朽"内涵与外延的梳理,"三不朽"的实质蕴含为:"立功"与"立言"源于"立德","立德"统率着"立功""立言","立功""立言"是"立德"的重要体现。"三不朽"的总体特征表现在三者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的统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立足于新时代,"三不朽"对于当代人为人民立德、为事业立功、为时代立言有着重要的昭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是对慕课深度接触、学习和体验的群体。从国家文化安全角度看,在对西方慕课的学习中,大学生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负面影响,包括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国家认同意识受到挑战、信仰面临多元化危机等。可行对策有以下几点:发展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发展大学教育,做好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完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使其经得起时间的磨砺和世俗的考验。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日益媒介化的背景下,人们赋予越来越多的媒介符号以社会化含义。近年来,"小猪佩奇社会人"在网络和日常生活中风靡,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人"意义的讨论。以"社会人"作为关键词,本研究获取了1万条微博文本并抽取出其中的500条微博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同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研究发现,在"社会人"的符号表征由"大金链子""社会哥"向"小猪佩奇社会人"的转换过程中,其符号意义及寻求过程更为抽象;背后存在着心理解离化和共享现实的社会心理机制。因而,借助媒介可以建构积极符号,在共享现实的心理机制下,促进共享文化和共享心态的形成。研究发现对理解社会文化及其图景的形成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民营企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玮 《学理论》2012,(5):187-188
民营企业工人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重要群体。这个群体由于其在构成、文化程度、所处环境、现实需求等方面都有其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特点,因而对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有针对性地探索民营企业工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应做好以下几点: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做好民营企业工人维权工作;改善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关爱员工的学习和发展等。  相似文献   

16.
程卫东 《学理论》2015,(3):259-26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中注重群体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群体的自尊自信、积极向上以及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在这一理论中,着重强调人文关怀的作用,强调以人的价值为中心,对人的生存意义、尊严、情感以及基本需求进行关注。在新形势下,针对人民警察思想教育现状,通过分析人民警察队伍中施行有力的"人文关怀"思想教育,以期提升警察同志的思想觉悟和情感能力。  相似文献   

17.
秘舒 《青年研究》2006,10(8):14-20
本文认为,在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劳动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失业群体不断被分解和个体化,他们对于工作的选择也体现出了多样化的态势,经济收入、工作条件、保障状况、获利速度、稳定性等都可能对新失业群体的择业产生影响。透过这些多种多样的选择模式,我们所看到的是社会记忆、生命周期、家庭单元等非个体因素在其中的控制力量。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持续快速发展,国人的腰包越来越鼓了,腰板越来越硬了,可心灵却越来越"脆弱"了。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达45.1%;公司白领受访者达57.8%;知识分子(主要为高校、科研、文化机构职员)受访者达55.4%;而网络调查显示,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行为不仅是个人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关系到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现阶段,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由"生存型择业"逐步转化为"发展型择业"必须从四方面入手: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能力,拓展新生代农民工择业的社会支持网络,优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环境。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4,(26)
"穿越"文化在青年群体中走红是近段时期来的新社会现象。青年群体热衷于"穿越"现象,透射出当代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些异化。娱乐性的"穿越"背后又隐含着大学生群体在进行社会融合中的诸多矛盾及逃避现实之累等的心理诉求。研究这一现象,对于认识和把握当代青年思想道德新特点,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